蔡鵬
17世紀中葉,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闡述了“班級授課制”,從此,班級授課制取代了歷史悠久的個別化教學。這種方式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促進了教育的普及。但是,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它的不足日益顯現。大班化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實行“一刀切”的教學形式,妨礙了學生個性、愛好和特長的發(fā)展。在這樣的背景下,衍生了許多問題,如對于教師和學生的業(yè)績評價,甚至涉及對學校辦學業(yè)績的評價。而在這樣評價的背后,可能會隱藏一些消極的東西。
一
面對新問題,“分層教學”理論被適時提了出來。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過“因材施教”理論,孔子要求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這可以看做分層教學的前身。長期以來,這項教學原則得以繼承和發(fā)揚,已成為中國教育的精華。在中國現代各類版本的《教育學》論著中,論述教學原則必定少不了“因材施教”這一基本教學原則?,F代教育學對“因材施教”涵義的解釋是:在共同的培養(yǎng)目標下,根據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長、性格、原有基礎等具體情況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的教育。這與分層教學在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
在國外,更有許多教育家提出過相關理論,可以帶給我們諸多啟示。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掌握學習理論”。他的理論強調了學生有能力學習和理解任何教學內容,達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多數學生的學習能力、速度和動機方面的個別差異將會消失。大多數學生將獲得較好的學習成績。
原蘇聯(lián)的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fā)展理論”。維果茨基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兩種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qū)域被稱為“最近發(fā)展區(qū)”或“最佳發(fā)展區(qū)”。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fā),把最近發(fā)展區(qū)域轉化成現有發(fā)展水平,并不斷創(chuàng)造更高水平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促進學生發(fā)展。
二
丹徒高級中學是一所普通的省三星級高中,高一新生的錄取分數相差很大。以2012級新生為例,第一批享受熱點普通高中招生政策實驗班的分數線是572分,最低擇校分不足500分,這就有很大差距。在這樣的差距面前,如果教學內容一刀切,教學方法沒有變化,教學中就會遇到很多問題。我們有這樣的現象:班級生源構成情況不同,但教學內容一致,教學進度一致,考試要求一致,分析評價標準一致。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和學生都會產生消極心理,成績好的班級和成績差的班級都感到本該如此,彼此之間缺乏更進一步的動力。而對于學生,面對每次很差的成績,往往會產生感覺上的疲勞,久而久之,就會一直懈怠下去,沒有了前進的動力。事實上,根據目前的高考形勢和學校生源實際,像丹徒高級中學這樣的學校,除了較少一部分學生能升入本二以上高校就讀外,大多數學生只能上本三和??啤R虼耍鶕耙虿氖┙獭钡脑瓌t,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確保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得到更多的知識,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提出更高要求,以考上更為理想的本科院校,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能接受與自身能力相符的文化知識教育,不失為一個較好的辦學選擇。成績較好與成績較差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跳一跳,從而達到一種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其實,面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傳統(tǒng)教育,人們早就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質疑,這種質疑促使教育模式和教育體制處于不斷變革之中,而“分層教學”在這場改革浪潮中逐漸顯現出其優(yōu)勢。分層教學,指針對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學習成績等差異,劃分層次,并相應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最大限度地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促進學生智能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法。這種教學法的特點是:教學內容的梯度性,教學對象的全面性,教學程度的針對性,教學效果的同步性。它能較好地突破班級授課制難以照顧學生個別差異的局限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原有基礎上學有所得,學有所進,并最終共同發(fā)展。
在“分層教學”方面,我們的設想是:注重分層教學,確保每一位學生在所處位置上都是優(yōu)秀學生。根據招生分數,學校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上分成幾個層次。教師的教學一定要做到眼里有學生,要努力克服只管“教”不管“學”的不良現象。面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要有所不同。對能力強的學生要在“精深”上提要求,對能力弱的學生要注意打好基礎,使之各得其所,學有所樂。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應當沖刺本科,成績一般的學生也可以保證??贫蔚睦^續(xù)深造,真正實現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的教育目標。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注重學生學業(yè)和德育的共同進步,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人才。
近年來,丹徒高級中學在實施“分層教學”上有過許多有益嘗試。以2012屆高三年級為例,基本做法就是以生為本,分層教學,分層管理。
我校學生的成績參差不齊,有三個不同層次班級。針對教學實際,我們根據不同層次班級學生實際情況,提出不同要求。比如針對17~19三個班級,我們要求他們比學校要求的晚18:50到班提前到18:10分,并安排班主任到班管理。針對學生數學基礎較弱的情況,建議第一節(jié)晚自習用于數學復習。對班級的優(yōu)等生和臨界生我們要求班主任實行跟蹤制,科任教師對班級的優(yōu)等生重點指導,著重培養(yǎng),實行個別輔導,力爭使他們在高考中達線。對臨界生重點照顧,不斷關注他們,讓他們沖上來,而不能滑下去。每次考試后,學校都要召開優(yōu)等生、臨界生座談會,領導小組成員、班主任、任課教師分人包干,關心他們的思想、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學校也不放棄每一個普通生,通過各種努力讓他們都有所發(fā)展、有所進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班級、同一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區(qū)別對待,分層次教學。在課堂教學內容的深淺程度、習題配置的難度和題量等方面都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平時練習和階段檢測中,采用難易程度不同的試卷進行考試,讓所有學生都考出信心。事實證明,我們所做的這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成,學有收獲。
除了高三年級以外,在高一、高二年級要求教師通過“分層教學”法,給予每位學生更多的關懷,不讓一個學生掉隊,要努力讓每個學生學有進步,讓每個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就與快樂。學校在班級管理上也會針對不同層次的班級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和評價標準,這些做法,較好地調動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積極性,并借以促進學校整體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在教學管理實踐中,我們還有一個做法,就是“分層教學”還可以有另一種解讀,解讀的主題就是學校教學內容的多元化。丹徒高級中學是一所普通農村高中,在既定的生源現狀下,如果按照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和兄弟學校競爭文化上的本科率,困難應該很大。在這樣不利的背景下,學校能不能在重視文化本科達線的基礎上,再尋求其他途徑,保證更多的一些學生進入高校深造呢?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將目光投向藝術類高考,通過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近年來,學校堅持開展特色教學,學校的藝術教育成績顯著,特別是美術教育近年來取得很大成績。學校于2005年在丹徒區(qū)率先開設了“藝術特長班”,以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特長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架設由普通高中通往本科藝術類高校的橋梁。已經畢業(yè)的數屆藝術特長班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高考成績,美術本科達線率穩(wěn)定在80%以上,有一大批優(yōu)秀學生進入重點美術院校深造,省、市等媒體均做了專題報道。學校被評為“丹徒區(qū)藝術特色學?!?、“鎮(zhèn)江市藝術特色項目”,藝術特長教育已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品牌。
“分層教學”作為普通高中教學管理的一種探索,有利于教師教學中的和諧與合作,有利于按照學生實際確定教學內容和發(fā)展方向,有利于學生盡可能地按照自身個體特點發(fā)展自我,也有利于學校教學工作的科學評價。在“分層教學”中,我們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也有很多需要繼續(xù)思考和努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將根據實際情況做進一步探索,希望給予每位學生以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