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青杰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體育課堂教學要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自覺、主動、積極地參與體育活動,自主進行體育《新課標》所規(guī)定的各項身體練習,并在學習中愉悅身心,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生活化的體育課堂中真正得到實現(xiàn),并實現(xiàn)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逐步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促進人的精神世界。因此,體育課堂應該是流淌著情感的開放的課堂,更應該是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課堂。
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實施,我們欣喜地感覺到素質(zhì)教育的溫馨和教學過程中人性的回歸,新課程關注每個學生的生存與發(fā)展,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賦予教學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它倡導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學習體育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體育活動的主體。在當今這個以人為本的時代,它好似一股清新的春風吹進了干涸的體育課堂,使沉悶、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充滿希望和活力。
一、尊重學生生命的主體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以現(xiàn)代教育觀念為宗旨,以更為開放的運作手段實施,在教學中全面發(fā)展質(zhì)量觀、以學生為主的學生觀、民主合作的教學觀和優(yōu)質(zhì)的有效的效益觀初見端倪,把教學重點轉(zhuǎn)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上,轉(zhuǎn)到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學習上,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人格意識、健康心理、創(chuàng)造才能,使其品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懂體育、會體育、愛體育。
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注意學生的體能發(fā)展,更重視學生的需求、情感和心理,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合作學習和成功的愉悅,讓學生喜歡上體育課,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在《隊列隊形的教學》一課中,我首先將隊列隊形的學習創(chuàng)設為“馬路上的故事”的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團結合作,勇于實踐,并在實踐中領略自我存在的價值,享受合作的真諦,品味體育活動的樂趣,真正領悟團隊的合作和團結是集體游戲成功的關鍵。同時能清楚了解到隊列隊形是對學生整體的要求,而不單單是個人的要求。通過學生自我的參與創(chuàng)造游戲,通過他們自己的想法將動作略顯單一、枯燥的隊列隊形變成了充滿趣味、有著深刻教育意義的受學生喜愛的交通安全游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無意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學生的內(nèi)在潛力也得到了更深挖掘,學生在爭論中思考,在發(fā)言中互相學習,并且理論聯(lián)系生活實踐相互交流,共同學習。
教育是面向?qū)W生的,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我們要本著如何讓學生更好發(fā)展的觀念進行教育。學生是一個社會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所以我們要加強社會方面的教育,將社會生活的知識本領貫穿于課堂。體育新課標提出的五大領域目標就包含了社會適應能力,因而我們要在體育課中多采用生活實例,讓學生在掌握動作技能的同時融入社會,融入生活,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打造和諧開放的課堂
1.讓學生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是一種講授,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講授”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nèi)ンw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在我的課堂上,有許多與課文內(nèi)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wǎng)絡、家長等多種途徑搜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xiàn)給大家,這樣,無論是課內(nèi)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xiàn)得十分積極,這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知識的儲備量。
2.在生活中學體育
“讓體育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體育”。一直以來,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體育,使學生深切感悟到:體育離他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學習。讓體育回歸生活,因為生活是體育的源泉,離開生活,體育將會枯竭。同樣,讓生活走進體育,因為生活離不開體育,體育的作用已經(jīng)影響至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工具。所以,體育教育應該架起生活與體育的橋梁,強調(diào)體育與生活的聯(lián)系,只有當體育與學生的生活接軌時,學生才能感覺到體育是鮮活而有生命的。在體育教育中,要遵循學生學習體育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diào)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體育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做到在更高層次上追求并理解問題。
三、讓興趣搭建體育與生活的橋梁
追求生活化的體育教學,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投身課堂學習,從而極大地提高課堂學習有效性。
所謂興趣,就是指人的意識對一定客體(事物或活動)的內(nèi)在傾向性和選擇性。凡是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提高學習效率的興趣,我們都可以稱其為學習興趣。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快樂,而且要讓他們感到有趣,從而為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快樂與興趣相結合的情緒背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學習是獲取人類知識、經(jīng)驗、文化的手段,一個人從出生到生命終結須臾也離不開學習。如果在學生走出課堂、離開學校時,變得討厭教育、厭惡學習的話,就說明我們的教育失敗了。任何學科都一樣,枯燥的學習,不斷重復的動作練習,再加上還要不可避免地付出自己的體力,有時甚至是超極限的體力,往往只會讓學生對學習體育望而卻步。真所謂:情之所鐘,金石為開。興趣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成為打開學習體育成功大門的鑰匙。體育教學的生活化就是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把學習內(nèi)容轉(zhuǎn)化成學生熟悉的生活內(nèi)容,使他們在實際的“生活情景”中完成體育學習任務,從而達到健身和健心的目的。如教學“搬運接力”時,如果我們把用于搬運的實心球美化成西瓜,并把學習過程設計成“種瓜”、“看瓜”、“摘瓜”和“運瓜”等系列情景,就可以使身處瓜鄉(xiāng)的學生感到既親切,又熟悉,興趣自然高。同時,不用教師多說,學生也知道不能把“西瓜”掉到地上,否則“西瓜”就會碎掉,從而解決了游戲中的規(guī)則問題。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之根本意義就是生活之變化?!辈⒂小吧罴唇逃?,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名言,可以說為體育教學的生活化指明了方向?,F(xiàn)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將“激發(fā)運動興趣,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作為基本理念之一,并明確指出: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鍛煉的前提。這一論述,為我們開展體育教學生活化實踐和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既然體育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健康,為他們的終身鍛煉打基礎,換句話說:體育教學就是為學生將來的社會生活服務的,那么我們就沒有理由不把體育教育與社會生活、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