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羚
摘 要: 書聲瑯瑯、富有詩意的語文課堂,是每位語文教師的永恒追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從課前廣泛搜集、精心提煉信息到生活體驗與文本結合理解詞語,再到感受、朗讀、感悟,最后到因勢利導,激情練筆,教師要力求通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使學生感悟語文的味道。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搜集信息 詞語理解 朗讀感悟 讀寫結合
作為語文教師,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讓語文課堂書聲瑯瑯,富有詩意,是我們永恒的追求。
一、搜集信息,感悟語文之趣
進入小學高年級后,學生雖已具備初步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但處理信息的能力較差,往往會從電腦上、書上直接下載或摘抄。資料繁瑣,不能為課堂服務。為了給學生正確的引導,學習每篇課文前,我要搜集相關資料,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內容面,最大限度地爭取語文學習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fā)語文學習興趣,打通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渠道。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與感受走入語文課堂,再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與感悟走向社會生活。教學《長征》一課時,出示課題后,我沒有讓學生介紹長征的資料,而是在學習第一句“紅軍不怕遠征難”時,抓住“遠征”,讓學生讀課后資料袋,了解長征。我隨即出示了長征路線圖,重點介紹紅軍是在前有頑敵,后有追兵的情況下,徒步走完這處處有險山有惡水的二萬五千里的。以此為鋪墊,我介紹長征從1934年10月開始,到1935年10月結束,歷時12個月。從路程、時間上讓學生了解長征,突出“難”,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我描述了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的經歷:五百年是生不如死啊,孫悟空捶打著地面,揪著亂草,無限傷心地看鳥飛在天上,看葉飄在空中,看牧童騎著黃牛,吹著竹笛,在夕陽下慢慢歸去。我和學生深情地朗讀了幾遍。學生內心對石猴充滿了憐憫之情,清楚了為什么說石猴的幸福是“短暫的”這個問題。通過對比,學生感受到現在石猴的生活真是快樂至極,再讀,果然效果好了很多。
二、理解詞語,感悟語文之意
強化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如“拮據”是一個書面詞語,學生在生活中很少聽到、用到,理解掌握“拮據”是對學生書面語言的豐富和充實。學生們有的說他家沒有米,吃了上頓沒下頓;有的說他家孩子穿著打補丁的舊衣服;我讓學生們用一個詞語形容“我”家的生活情況,他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拮據”這個詞語。
在理解陸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足”字,我采取讓學生自讀自悟理解字詞的方法,生自由匯報:
生:我讀懂了“雞豚”的意思,就是雞和豬。
師:就是雞、豬?
……
師:“客”是什么意思?
生:客人。
師:客人是誰?
生:包括陸游,把客人、把陸游留下來。
師:留下來,雞豚有什么用呀?
生:吃啊!雞豚就是雞肉、豬肉。
師:吃的僅僅是雞肉、豬肉嗎?
生:羊肉、牛肉、烤羊肉、烤牛排、燉羊肉……
師:這么多好吃的啊。用個什么詞呢?
生:豐盛,美味佳肴……
師:詩中哪個詞也表達了這個意思?
生:足。
師:從這個詞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村民的熱情好客。
從“足”字引導中,學生們體會到了村民的熱情好客,理解了詩意。
以上這兩個教學實例中,學生已經在文本、生活中走了一遭,有獨特的理解?!耙陨眢w之,以心驗之”,采用生活體驗和聯系上下文相結合的方法,相信學生不僅理解了“拮據”、“足”等詞語,而且將它們深深地記在了心里。
三、朗讀理解,感悟語文之韻
我對朗讀的指導首先體現在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想象上。精心的講解、巧妙的提問有助于學生理解、感受、想象,進入情境。教學《梅花魂》這篇課文時,我認為它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不好把握教材。我先放聲朗讀了一遍課文,發(fā)現文中常年漂泊他鄉(xiāng)的外祖父對祖國深深眷戀,令我為之動容。我與文本之間產生共鳴,找到了教材的突破口:通過朗讀感悟,它生動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定能打動學生的心。課上,當讀到“外祖父送我梅花手絹”時,伴著《我的中國心》悠揚哀婉的曲調,我飽含深情地講述:回不去了,回不去了,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只能成為夢中的思念,落葉卻不能歸根……學生深受感動,再讀這部分,紛紛落淚,將悲傷之情融入其中,朗讀指導水到渠成。
初讀,我讓學生找出這組反義詞。“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的回味。我搜集了鐵索橋的圖片,讓學生想想站在橋上時是怎樣的感覺,首先就有“心驚膽寒”的感覺。再讀,讓學生把這種體會讀出來。然而,這只是“寒”在表面的意思,當年橋對岸是敵人瘋狂的射擊,橋下是湍急的河水,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可想而知,有多少戰(zhàn)士中彈,墜入河中?!昂弊职瑢奚鼞?zhàn)士的悼念,這樣的勝利是悲壯的。三讀,讓學生從中體會。這樣層層推進,緩解了朗讀指導的坡度,學生從詩句中感受到了長征之難,感受到了紅軍戰(zhàn)士“不怕難”。
四、讀寫結合,感悟語文之情
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為了追求言已盡而意無窮的“無言之美”,追求“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共鳴效應,作者往往有意識地留出空白。教學中,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從課文內容延伸開去,尊重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啟發(fā)學生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洞饶盖樯睢肥且黄宰x課文,記述了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不顧別人勸阻給“我”錢買書的故事。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從中感受了母親掙錢的辛苦和塞錢的爽快,母親的形象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打動作者,打動讀者。我利用這句話中的省略號,補充教材中的情感空白,讓學生結合課文,結合實際寫一段話,再配上深沉的大提琴樂曲,有感情地朗讀出來。這已經不是孩子們在代作者表達了,而是在表達對自己母親的一片心聲。
語文課堂應該有濃濃的語文味道,這樣的課堂才會煥發(fā)生命活力,書聲瑯瑯,富有詩意。只有我們立足學生,立足文本,有機地采用合適的方法,遵循學生的語文學習規(guī)律,尊重他們在詞語理解中的個體閱讀實踐,利用好課文這一資源,才定能成就詞語理解的精彩,為學生積累和運用詞語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