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利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運用的教學手段,然而就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而言,部分教師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應從認真鉆研課標和教材入手,通過把握課堂提問的深度和廣度,運用清楚簡煉的語言,盡量貼近學生的思維能力現(xiàn)狀,面向全體學生,精心設問,同時注意學習思想及方法能力的滲透來獲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215-01
課堂提問是進行思維和語言訓練、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適當、有效的課堂提問,教師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調(diào)動學生主動思維,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達到一種和諧的交流狀態(tài),因此,被譽為“有效教學的核心”。要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課堂提問要有適當?shù)纳疃群蛷V度。教師提問時要心中有數(shù),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問題,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也不能簡單地答對與不對,要使學生 “跳一跳才能摸得著”,難度大的問題要設計鋪墊性提問。要防止缺乏引力,索然無味、抓不住重點、高不可攀、內(nèi)容空泛的提問,同時要提問適度。好的提問能體現(xiàn)教學的層次性,使學生經(jīng)歷由不懂到懂,不會到會,由會再到運用的過程。要做到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
如在《索溪峪的“野”》一文的教學中,我就采用了這樣的系列提問“(1)索溪峪的‘野體現(xiàn)在幾個主要方面?(2)每一個方面的‘野又具體的體現(xiàn)在哪些語句中?(3)能否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4)對這些詞語有什么自己的見解?”把提問的過程當作一個階梯,有步驟地啟發(fā)學生循序漸進,層層遞進。讓學生的思維沿著一定的坡度發(fā)展,達到突破重點、難點的目的。
課堂提問必須清楚、明確、簡潔。學習語文,目的在于運用所學知識更好的表情達意。我們說課堂是靈動的,教師不可能準備好課堂上的每一句教學用語,這就需要我們發(fā)揮教學機智,隨機應變,掌握好提問的技巧和時機。教師用語講究“規(guī)范”兩字,教師提問的關鍵性詞句,應用詞準確、流暢、連貫。明確的題意是所討論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的必要條件,所以我們絕不能對問題的語言組織掉以輕心,有時往往是因為我們教師的語言干癟、提問不夠簡煉而導致學生對教師語句的理解產(chǎn)生偏差,出現(xiàn)啟而難發(fā)或答非所問的現(xiàn)象。如在《窮人》一課的教學中,我提問學生“文中哪里寫了窮?”結果學生胡亂回答。課后在和其他老師的交流中,我認識到是自己的提問出了岔子,文中沒有一個“窮”字,讓學生哪里去找“窮”。要是把提問改為“從課文哪些語句中我們能感受到漁夫家的窮困?”可能效果會好些。因此,語文教學一定要做到聯(lián)系實際設疑問難,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
精心設問,學習新課。19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基本方法是一種歸納的或誘導的、分析的、回歸的、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一位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位好的教師則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這就是說,教師不僅要傳授書本知識,而且要在講授知識過程中,通過設疑討論,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活動,促使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要上好語文課,必須重視每節(jié)課的開始。這就猶如一部小說,要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必須有精彩的開篇。在教學中,教師的“導”,是為了學生的“入”。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課前狀態(tài)盡快吸引到課堂上,教師應當細觀察、巧琢磨、精心設問。
課堂提問應盡量貼近學生的思維能力現(xiàn)狀。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細致鉆研教學內(nèi)容,研究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階段和知識能力水平的因素,要善于從與新知識相聯(lián)系的已有知識中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在平淡無奇處巧妙的設計問題,激發(fā)興趣,活躍思維。把學生引進已有知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引導學生把看似枯燥的內(nèi)容放到一個新的情境中,讓學生進行探究,化未知為已知,化陌生位熟悉,使原來平淡的內(nèi)容變得生動,突破傳統(tǒng)思維的求同定勢,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從而更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探索熱情,加深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貫通、理解,使學生的思維具有敏捷性和發(fā)散性。提問選在知識的重點和關鍵之處,如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轉(zhuǎn)化處,以及容易產(chǎn)生矛盾或疑難之處。如在《鹿和狼的故事》一文的教學中,結合這幾年熱播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動畫片,我問學生對片中的灰太狼有什么看法,學生的回答多為不好之詞,聽完學生的回答我未置可否,繼續(xù)問:“狼都是這樣的嗎?”觸動學生的思維神經(jīng),繼而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中狼在整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給學生以正確的思維方向。對高年級的學生,還要注意盡量避免單純的判斷性提問(如“對不對”、“是不是”等),多用疑問性提問,使學生在提問中受到啟迪,學得新知。
課堂提問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教師的課堂提問應與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維特點相適應,一般情況下,教師的課堂提問都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提問之前要考慮問題的難度,問題太易,造成表面上的活躍;問題太難,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過易的問題盡量不問,過難的問題則可設計成問題系列,搭好臺階,如給予適當啟示,或引導學生畫畫圖,讓學生順梯而上,以降低難度。問題只有稍高于學生水平,才能激發(fā)學生思維。即便這樣,學生的回答有時也可能不能一下就達到教師理想的要求,而這時有的教師往往缺乏等待的耐心,他會重新對問題加以解釋,或叫其他人來回答,而不是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和組織語言的時間。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不能輕易地否定學生的思維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只要學生說出的答案沒有原則性的錯誤,都要給予適當積極的評價,特別是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時尤其要給予及時肯定,這對消除這些學生的自卑心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很有好處。
課堂提問要注意學習思想和學習方法的滲透,讓學生在回答中體會問題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nèi)容?,F(xiàn)代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十分重要。語文教學應加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交叉和綜合,多角度地構建學生的語文知識體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提問題要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發(fā)展智能,提高語文學科綜合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