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妮
摘要:本文從川東南地名出發(fā),運用統(tǒng)計學與文獻學相結合的方法,論析土司制度在川東南的實行對這一地區(qū)地名命名所產(chǎn)生的影響,同時又以地名為導向探尋相關的土司文化遺存。
關鍵詞:川東南 土司 地名文化
中國分類號:K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4)01-108-114
土司制度是我國封建王朝在統(tǒng)一的領土內的某些地區(qū)(主要是南方少數(shù)民族聚居和雜居處),采取有別于漢族地區(qū)的措施而進行統(tǒng)治的一種制度,是由歷代“羈縻政策”發(fā)展而來。它大約興于宋,發(fā)展于元,在明時進入鼎盛時期。自1949年以來,有很多的專家學者在研究這方面的取得了成就,其中吳永章的《中國土司制度淵源與發(fā)展史》、龔蔭的《中國土司制度》、李世愉的《清代土司制度考論》、王承堯、羅午的《土家族土司簡史》、田敏《土家族土司興亡史》等對土司制度有整體性的研究。川東南地區(qū)自古以來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其地與黔東北、湘西、鄂西南三地構成我國土家族最大的聚居區(qū),是歷朝各代較難以治理與管理的地區(qū)之一。這一地區(qū)自宋開始,便開始實行了土司制度。但土司制度涉及地域較廣,川東南土司研究,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故至今尚無川東南土司制度研究的專著問世,其相關信息散見于土司制度研究的各專著中,如長江師范學院教授李良品主編的《西南地區(qū)土司問題研究》中幾篇研究川東南土司的論文、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楊花的論文《明代渝東南地區(qū)土司制度研究》等。這些研究多存在“制度論制度”、“以土司論土司”的問題,卻忽視了土司制度對川東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影響,或者將其影響一筆帶過。土司制度在川東南實施,對川東南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這一制度在川東南所衍生的“土司文化”,在今重慶文化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這一地區(qū)是現(xiàn)今重慶唯一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也是唯一在歷史時期實行過土司制度的地區(qū)。其中,地名作為歷史的產(chǎn)物,是人們在社會活動與交往中對某一地理實體或區(qū)域的專用稱號。因此,地名也可以說是史實的“見證人”和“傳真錄像”,以其特有的方式記載著當?shù)氐臍v史。本文即擬從文化的分支——地名文化出發(fā),探討土司制度對川東南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地名命名的影響,并以地名為線索探討這一地區(qū)以及與這一地區(qū)相關聯(lián)的土司文化。
一、川東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土司統(tǒng)治概況
川東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地處湘鄂渝黔邊四省交界處,區(qū)域與今重慶市東南地區(qū)一致(即習慣上所稱的“渝東南”地區(qū))。因本文所研究的地名多以20世紀80年代的各地地名領導小組所編之地名錄為對象,時渝東南地區(qū)在行政區(qū)劃上仍屬四川省,因而以川東南命名。川東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自古為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除了苗族、土家族兩大少數(shù)民族外,還有蒙古族、滿族、侗族、瑤族等少數(shù)民族散居于此。當然,這一地區(qū)還生活著較多的漢族,因此,這一地區(qū)又不同于純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是歷朝歷代難以治理的地區(qū)之一。自有秦一代開始,中央王朝便對這一地區(qū)實行“羈縻”政策進行管理,以達到統(tǒng)治者“以蠻治蠻”的目的。北宋時期,這種“羈縻”政策開始逐漸轉化為更為嚴密的土司制度。宋、元、明、清時期,川東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土司主要有酉陽、石硅與秀山三大土司(詳見附表1)。其中酉陽土司為這一地區(qū)土司中影響最大、勢力最強、統(tǒng)治區(qū)域最廣的土司,與湘西永順宣慰司、鄂西容美宣慰司一起稱為川湘鄂三省邊區(qū)三大土司。
酉陽土司轄地,宋時為酉陽州,南宋建炎三年設土司,元為宣慰司,明為宣撫司,清雍正時期改土歸流。至乾隆元年,將末任土司冉元齡之子廣煊、廣杰等及其家屬遷出酉陽,同時升酉陽為直隸州,徹底結束了酉陽土司的統(tǒng)治,宣告土司時期的結束。酉陽土司為冉氏世襲,同治《增修酉陽直隸州總志》卷十四《土官志》一載“冉氏土官二十六世,二十九人,自宋紹興元年始至國朝雍正十三年止,共襲職六百二十二年”。酉陽土司統(tǒng)治期間,其對酉陽本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均有一定影響,一方面,土司之間的斗爭與融合加強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民族的團結;而酉陽土司積極經(jīng)營文教,興建學校,更促進了西陽的文化發(fā)展,如《冉氏家譜·世系錄》載,“(冉)興邦‘請建學校,初設儒學訓導一員,族中子弟皆令人學。時文教既興,夷風丕變。司中土民及明初避難者,耳濡目染,亦漸知讀書識字”。另一方面,酉陽土司在遷至忠孝壩前,不斷地對外斗爭,后又征收各種苛捐雜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石硅土司,據(jù)《補輯石砫新志》載,“石柱土司之設皆昉于趙宋南渡,沿于元,著于明,我朝因之,歷百有五年,至乾隆二十六年乃該歸內地,為石硅直隸廳”。另《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概況》載:“南宋建炎三年(1129),馬定虎征‘五溪蠻有功,分南賓縣地置石硅安撫使,以節(jié)制‘九溪十八洞?!鼻《辏?761)廢土司制度,升石砫廳為石硅直隸廳,宣慰司改授土通判,不許干預民事,但據(jù)王縈緒《石硅廳志·承襲志》載:“故地雖改設直隸廳,猶為世襲,其后裔通判職……二十五年土宣撫改為土通判……自宋高宗南度至乾隆二十六年,計承襲六百四十五年”,說明土職的世襲仍然存在。又據(jù)1994年《石柱縣志》所載,一直到民國時期,土通判才逐漸名存實亡。因而石硅土司統(tǒng)治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為前面所說的六百四十五年,也是學術界普遍認為的石硅土司統(tǒng)治年限。一是這里所提到的將土司統(tǒng)治時限延長到土司真正名存實亡的民國時期,即八百多年。余貽澤在其《中國土司制度》中稱,土司平時與朝廷交往最多的是承襲與朝貢兩件事。石柱土司也不例外,據(jù)《蜀龜鑒》載,“四十八年秋八月,石硅宣撫秦良玉援遼,與子祥麟守榆關”,是其效力朝廷的表現(xiàn)之一,正史中有關這部分的記載還很多。同時,石硅土司對石柱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也有重要的影響,如《馬氏族譜·馬宗大傳》載,“雍正間(馬宗大)承襲宣慰司職,乃建學校,延師儒教子侄及民間俊秀。建文廟,興學?!?。但石砫土司統(tǒng)治嚴酷,如《鄂西少數(shù)民族史料輯》載,“萬歷十六年,馬千乘聚眾苗蠻,攻圍縣治,燒毀民房三百余處,不許人民脫離土籍”。endprint
秀山土司轄地主要有石耶、平茶、邑梅和地壩長官司。其統(tǒng)治除地壩外,多起于宋理宗淳祐年間,止于清乾隆年問,歷時四百余年?!缎闵娇h志》載,“思州沿邊萬戶都總管楊再思之孫楊通晟帶領其子光輔、光彤、光隆、光貴,督兵平息爭斗,相繼建立了邑梅、平茶、石耶、地壩四洞土司”。邑梅長官司為秀山四大土司中勢力最大、統(tǒng)治地域最廣的土司。地壩長官司是設置最晚、勢力最小的長官司。此外,秀山土司還包括絞婁土千戶、寨婁土千戶、馬蹄溪千戶、絞乜土千戶、彭水縣巡檢司。其中彭水巡檢司為田氏世襲,其余皆為楊氏世襲。秀山土司與酉陽土司及石硅土司一樣,服從朝廷的征調,在明代及清初,曾多次奉命參加各種軍事活動,如同治《增修酉陽直隸州總志》卷十五《土官志》載,“邑梅土司楊光斗·奉調援遼”。其統(tǒng)治秀山期間,邑梅土司曾與酉陽土司仇殺,平茶土司相互爭襲,擾亂了當?shù)厣钪刃?,對當?shù)卦斐闪诵┰S不好的影響。
土司制度在川東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了幾百年的時間,在其統(tǒng)治過程中,逐漸形成川東南“土司文化”,這種文化滲透于土司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等方面,至今仍有影響。如現(xiàn)存的酉陽土司衙署銅鼓灘鎮(zhèn)、石柱縣土司官署建筑遺存三教寺,是有形的土司文化的實物遺存,而與之有關的地名則是另一種無形的“土司文化”遺存。地名通常是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的,但又有含有豐富的信息量的一種無形的文化載體。川東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受土司統(tǒng)治了數(shù)百年,因而在川東南地名中必然存在不少包含了土司時期土司活動的信息。本文擬對以川東南各縣地名錄所收錄的27484個地名進行分類統(tǒng)計,并將土司類地名單獨成類進行分析,希望以此進一步深化對川東南土司的研究。
二、川東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土司地名
土司時期,川東南土司的主要活動區(qū)域在酉陽、石柱、秀山三地,但川東南作為一個地域性概念,其范圍內各個小地域之間必然因其特定的地理相鄰關系而相互影響。因而,川東南土司地名的研究當不僅包括酉陽、石硅、秀山土司活動顯著之地,還包括了川東南的武隆縣、黔江縣、石柱縣等地。
1.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彭水在土司時期,曾設過巡檢司一職,族屬為土巡檢田氏。但彭水縣地名中未見有與田氏巡檢司相關的地名,與土司相關的地名只有三義鄉(xiāng)一處。三義鄉(xiāng)的石壩子“此處有一石鋪大壩,是明代女將秦良玉祖居之地?!鼻亓加褡鳛椤敖韼接⑿邸痹谡分杏涊d頗多。石壩子地名釋義提出此地是秦良玉的祖居之地,這與《明史》卷二百七十所載:“秦良玉,忠州人”,似有矛盾。據(jù)《秦氏家乘》載“先世有名安司者,元季避徐壽輝亂,由楚入蜀,居紹慶路。傳二世,國寶徒居忠州,遂為忠人。”又《秦良玉》載:“秦良玉的先世本是湖北麻城人,到了元朝末年,徐壽輝作亂,擾害荊楚,他的祖先秦安司為避免流寇的蹂躪帶著眷屬,逃到四川紹慶府黔江縣來居住……良、恭兄弟二人以黔俗僻陋,徙居忠州,可稱為秦氏遷忠的始祖”。三義公社“清置三義鄉(xiāng),屬黔江縣轄。民國三十一年調整插花飛地,由黔江縣劃屬彭水”。將這幾條信息相比較,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地名的釋義與正史記載并不矛盾。只是在敘述秦氏家族移居過程中交代不清,秦良玉的先輩曾居住在三義鄉(xiāng),后來其父輩及其本人長期生活并定居于忠州,因而有關史籍多記為“良玉,忠州人”對其祖先曾居住三義鄉(xiāng)一段省略了,我認為這種描述欠妥。
2.黔江縣
黔江,土司時期未置過土官,但因其地處石砫、酉陽、彭水及利川土司之間,必然受土司活動的影響。黔江縣有14個土司地名。黎水鄉(xiāng)土城“相傳明朝時忠路土司在此地筑過一座皇城,故名土城”。透露了土司活動的兩個方面,一方面點出了“忠路土司”曾在此活動。另一方面,提到了土司遺存——皇城。忠路土司位于今黔江縣鄰縣利川縣境內,現(xiàn)為忠路鎮(zhèn)?!独h志》卷十四載:“忠路,明玉珍據(jù)蜀,始置宣撫司。明洪武四年改安撫司,二十三年廢。永樂五年,以英為安撫使。雍正十三年,請改流,其地入利川縣?!庇?,黎水鄉(xiāng)位于黔江與利川接壤處,因而忠路土司極有可能活動于此地。因此盡管此地名前有“相傳”加以限制,仍有一定的可信度。至少可以肯定忠路土司與黔江縣存在各種經(jīng)濟或文化上的交流活動?;屎笳嫌型脸?,而皇后寨在今黎水公社境內,也可佐證忠路土司曾在此地活動。其實,活動在川東南地區(qū)的土司,除了本土的各大土司外,還有相鄰地區(qū)的土司,如這里提到的忠路土司,此外,還可能存在相鄰的唐崖土司、容美土司、永順土司、保靖土司以及川東南南面的播州土司等的活動痕跡。
各大土司為了拓展自己的領地、爭取自己的利益,必然存在相互之間的斗爭,而這也是土司制度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川東南土司地名釋義中對此描述較多,如黔江縣大險坪“冉、何二土司打仗,何土司險些戰(zhàn)亡于此,故名”;鞍落坪,“從前冉土司與何土司交戰(zhàn),戰(zhàn)敗者把馬鞍丟落于此,故名”;金洞州“原名京洞州。相傳何土司與冉土司在此交戰(zhàn),冉勝后,擬置州府于此,后因酉陽的水比京洞水重,未遂,后故稱。因無文字可考,于1980年取諧音而更名”;官莊壩“因冉土司曾駐此地而得名”等地名釋義文中頻繁出現(xiàn)的“駐”、“交戰(zhàn)”、“打仗”等詞語,說明土司曾在黔江縣境內頻繁交戰(zhàn)。而交戰(zhàn)的雙方都為何土司與冉土司,冉土司是酉陽世襲土司,正史中記載較多。而關于何土司,正史中幾乎沒有此人的記載。
在土司研究中,公認且研究較多的有冉氏、楊氏、田氏、馬氏、陳氏、冉氏等土司,唯獨沒有何氏。近年新發(fā)現(xiàn)的《何氏族譜》載:“二十九世祖何貞公……因平苗有功,遷居酉陽銅鼓、忠孝壩,在銅鼓官塘設土司衙門,統(tǒng)治當?shù)鼐用瘛?196年,冉氏土酋冉思通在西陽銅鼓潭向何氏土酋發(fā)起戰(zhàn)爭,何氏土酋敗,退守酉北地區(qū)……何應坤置馬喇湖等地,其大湖小湖皆版土。何氏失去銅鼓潭及忠孝壩等大片土地后,退守以金洞為中心。何氏土酋臥薪嘗膽,在轄區(qū)內懸崖峭壁人們出行必經(jīng)之地修筑了大量軍事沒施,知州府城南邊建有城墻口、北邊建有卡子門等防御工事?!薄耙蚱蕉ㄎ淞晷U有功,各酋長自封為土官,世代進行統(tǒng)治……何姓駐守酉陽銅鼓潭、忠孝壩(現(xiàn)酉陽縣城)及酉北(黑水、金洞、馬喇、兩河、濯水、馮家壩)地區(qū)設‘京洞州”與鄒明星在《酉陽土司》中所記述的:“冉興邦其人素有大志,極具開拓革新精神……在酉西北西沙河徹底打敗何氏土酋,占領今黔江之馬喇、兩河、濯水、馮家等地”相一致,均說明確有何土司的存在,且冉土司與何土司一直都存在爭斗?!逗问蠌]江譜》對何、冉土司在金洞之爭的史實亦有記載。冉土司與何土司之斗爭,最后以冉土司勝而告終。弄清這一段史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土司研究宏觀研究上的不足。endprint
3.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石硅土司有馬氏、陳氏與冉氏,但主要以馬氏為主。學術界研究最多的石硅土司是土司馬千乘之妻秦良玉,如文公直的《女杰秦良玉演義》、秦良玉史研究編纂委員會編《秦良玉史料集成》等。石柱縣的地名中有7個土司地名,且每一個地名都與秦良玉相關,金彰的官墳,“相傳明代女將秦良玉死后,埋有四十八座假墳,此墳是其中之一,故稱?!比甑膱笮耪?,“相傳此寨,為明末女將秦良玉報信的寨子,故名”。悅來的古城壩,“傳說明末清初巾幗英雄秦良玉準備于此建城,未成而后遷石砫,故稱”。萬壽寨“在蠶溪公社境內。原名萬壽山,后因明末女將秦良玉在山上筑寨御敵,習稱萬壽寨?!边@些地名釋義中有70%的地名前有限制性詞語“相傳”或“傳說”,表示了地名釋義的不確定性。但從中依然可以看出秦良玉在石柱的重要地位,也能看出秦良玉對石柱縣的影響極深。
4.武隆縣
武隆縣元明清時多隸屬涪州,嚴格意義上講,它并不屬于川東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范疇。但其所處地理位置,又屬于川東南,其地名中存在極少數(shù)土司地名。如白果的官莊壩,“此壩早年有土司住宅,故名”;土坎的花天,“傳說,此地設過土司衙,因建有美麗的花廳而得名。諧其音而為‘花天”。武隆縣的歷史記載多散見于《涪州志》等史志中,而正史中對此并無記載。新編縣志中亦無任何有關土司的記錄。因此,這部分地名需要結合田野考察與實地訪問的方法考察其可信度。
5.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土司時期,秀山土司分布較多。其地名中有10個土司地名,38%與楊氏土司相關。如龍鳳的司城大隊“此地早年是楊姓土司駐地之一,故名”;司城街“早年是農(nóng)村集市。楊土司的衙院駐地,故名。司城即土司駐守的城池”,等都曾籠統(tǒng)提及楊土司,未寫明土司的具體名稱。但由此亦可知,楊氏土司在當?shù)氐挠绊懮醮?,與《楊氏家譜》所載“世襲宣慰長官司,故黔楚連界之地,星羅棋布,唯我楊氏居多”相符。
中和的雅都,“元代,邑梅洞長官司曾設邊蠻總管于此,名牙阻,后演化為雅都”,指的是有關邑梅長官司的地名。地名釋義中,邑梅長官司是秀山土司中實力最強、統(tǒng)治區(qū)域最廣的土司。其在元時為佛鄉(xiāng)洞長官司,明玉珍據(jù)蜀時為邑梅沿邊溪洞軍民府,明洪武五年,楊金奉歸,改邑梅司,至乾隆元年結束土司統(tǒng)治。釋義中提到的邊蠻總管是土司所置的一種土職,是土司為更好的管理土兵以為朝廷效力的下屬機構。在正史中尚未發(fā)現(xiàn)有關這一官職的記載,地名中出現(xiàn)的有關內容有利于加深我們對土司地區(qū)兵制的研究。
秀山石耶區(qū),不用參照地名錄中的釋義,可知其是以秀山石耶土司而命名。據(jù)考證,石耶區(qū)確為石耶長官司的治所。通過地名錄所記,可知石耶土司于宋末設在石耶洞,明改為司,清改為里。據(jù)《石耶楊氏譜》載:“光隆從父兄,平定苗人,開辟平、石、邑等地,類請分茅,敕授以石耶順德軍民土知府”,是為石耶土司設置之始?!稐钍献V》記:“延祐二年以平諸蠻功加忠順大夫”之后,石耶土司為楊氏世襲。楊光隆之后,共有楊氏十七人世襲土官,共十七世,自宋理宗淳祐年間始,至乾隆元年改土歸流結束土司制度,共歷時四百余年。寨樓大隊“原為石耶司下轄的千戶衙院所在地,寨中建有防衛(wèi)用的大樓房,故名”,亦提到石耶土司。地名中所說石耶司千戶衙院,千戶實質是石耶土司下轄的一個管理機構。通過這個地名,千戶衙院遺址,可探尋石耶土司千戶衙院的運作體制等。另外,其所修建的防衛(wèi)大樓,體現(xiàn)了軍事防衛(wèi)的思想,說明土司之間存在爭斗。
太平營:“明代天啟年問,平茶司長官楊昌元所設五個兵營之一,以保境安寧之意,取名太平營”中,首先提到了平茶司長官楊昌元。據(jù)《增修酉陽直隸州總志》中記載,有平茶長官司世襲的楊氏土官有楊光彤、楊昌蘭、楊勝都等二十位,但其中并無楊昌元其人。又秀山其他土司中昌字輩者有石耶土司楊昌安、地壩副長官司楊昌玉與楊昌基、寨樓土千戶楊昌牧、絞乜千戶楊昌奇,亦無楊昌元此人。此地名記載出現(xiàn)差誤,也可能是受人們口傳記述影響的誤記。另,地名中提到平茶土司設置五個兵營,從側面反映土司土兵機構的設置情況。
6.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酉陽土司是川東南地區(qū)土司中、也是川湘鄂黔四省交界處影響較大的土司之一。學術界有關研究較多,如冉光大《土司在酉陽》、鄒明星《酉陽土司》、彭福榮《酉陽冉氏土司的沿革、族屬與民族關系》等。酉陽縣土司地名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土司寺廟地名,這類寺廟供奉的不是神而是土司。酉陽土司地名中有三個地名同名三撫廟,“清代建廟于此,供奉三個宣撫使,故名”,而《增修酉陽直隸州總志》載稱“三撫廟,按:……大約此三土司皆生有惠政,民戴不忘,于其沒世,而祭之鄉(xiāng)社神,又頗靈驗,故相沿而不可廢”,證明此地名釋義是正確的?,F(xiàn)三撫廟早已不存,但其內涵作為地名卻保存下來了,這說明土司在歷史上確有影響,以致人們將貢獻突出的土司當作神來供奉,形成為一種信仰,即土司信仰文化。在其他土司統(tǒng)治區(qū)也存在這種對土司信仰的現(xiàn)象,值得進一步研究。還需指出的是,與土司官相關的地名問題。在傳統(tǒng)觀念中,官是高貴富有的象征,在川東南山區(qū)亦有突出表現(xiàn),如酉陽土司地名中近40%的土司地名都帶有“官”字。如官山坪、官塘溝、官墳地等,具體如官墳地是因“冉土司的以為將軍死后葬于此,故名”。還有與土司的日常生活相關地名,如,樓房是因“清代冉隆弟在此建有樓房,故名”等。這類地名,可以幫助我們追尋土司的活動軌跡或發(fā)現(xiàn)與正史記載不同的土司生活,以彌補正史的不足。
綜上所述,土司地名包含眾多有關土司活動的信息。通過這些信息我們可以繼續(xù)探索土司文化,彌補正史記載的不足;可以讓普通百姓也熟悉土司歷史,參與保護土司文化。
附表一 渝東南地區(qū)土司設置及沿革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