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姣
一、簡析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我國著名教育家,師承杜威的教育思想,深受杜威教育理論的啟發(fā)和影響,同時結合中國的國情,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進行超越和創(chuàng)新。他的“生活教育”理論是批判地吸收杜威的學說,并且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而總結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論包括三個基本觀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社會即學?!钡幕居^點是,學校要與社會統(tǒng)一,把社會辦成一個大學校,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內的大教育體系。把教學搬出校園,把師生關系搬出校門,這樣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huán)境和場所,學生可以獲得更多有用的知識,為生活服務。
二、簡析職業(yè)學校的學生
職業(yè)學校的學生經(jīng)歷了中考的失敗,也許這樣的經(jīng)歷對于他們的影響并不是很大,但造成失敗的原因是不容小覷的。有的是家長寄予的希望過大,壓力導致失?。挥械氖羌彝ゲ缓?,學生無心學習;有的是因為自身心理生理的問題讓學生格外自卑;不管是以上哪種原因,都是一種長期存在的不安因素,職校學生安全感比其他人低,他們看似調皮的背后是不安、自卑,他們比其他同齡人更需要關愛。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職校的可行性
在職業(yè)學校,開設很多的實踐課程,更有“教學做合一”的條件,老師能夠走進學生的操作過程,真正實現(xiàn)在做中教,而學生也可以在做中學,老師在學生學的過程中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
由上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職校的可行性是比較高的,作為一個職業(yè)學校的語文老師,能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獲得什么,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怎樣把陶行知教育思想帶進我們的課堂?
四、生活教育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
(一)語文的特殊性
語文學科除了具有知識性,還擔負著德育的責任性。盡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社會對語文的認識局限在識字、斷句、讀文章上,但社會的逐步發(fā)展把語文擔負德育的責任變成了必然。語文課在制定目標時也不再局限于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更多的是傾向于情感目標,也就是說,語文課堂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是影響學生終生的大業(yè)。所以從某種角度說,語文是一門需要終身教育的學科。
(二)教師的生活教育
為學生創(chuàng)設社會生活情景。我們在授課的時候,經(jīng)??梢园颜n文搬進生活,用生活詮釋課文中難以理解的語句,把課文表達的主旨精神應用于生活。在我們職教語文中有篇課文《走出地平線》有這樣一段難以理解的語句“而當你想到身外還有別人,想到別人也在審度這個世界,你就會知道,在別人目力不及之處,你就在他的地平線之外;當你想到這星球上的蕓蕓眾生,每一個人都是視物極限,你又會知道,我們腳下的大地每一處都是地平線;當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與過的雙面體,想到兒時雖然沒有追上地平線,卻憑借它的誘惑,它的前導,走出了父母溫暖的懷抱,看到了別處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和收獲太陽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和緩緩轉動的風車木輪,還知道了太陽花又叫望日蓮,你又會對地平線表示百倍的感謝了”。聯(lián)系生活,就可以加以理解,在別人的目力不及之處,你在他的地平線之外,就是指我們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在別人眼里,也就是告誡我們不能妄自尊大;第二個“當你”就是說需要互相學習,而第三個“當你”是說要突破自己的極限。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我們把這樣的精髓投入生活。的確,這告訴我們生活必須持有的態(tài)度,謙虛謹慎、虛心學習、永不滿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突破自己的極限,爭取最大的進步。
讓語言生活化。在語文課堂,教師的語言固然需要詩意,但面對我們的學生,詩意固然很美,課卻難以理解,結合生活化的語言,學生可以更容易理解。在講到《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時候,有個類比,說馬克思“正像達爾文發(fā)現(xiàn)有機界的規(guī)律一樣,……”,很多學生都沒法理解到底是說馬克思像達爾文一樣偉大還是達爾文像馬克思一樣偉大,其實換句生活中常見的語言就好理解了。學生都知道“兒子正像爸爸一樣高”說的是兒子高,再回過來看課文這句話,就能知道說的是馬克思的偉大。課文中這樣的例子實在是數(shù)不勝數(shù),生活化的語言的確能讓我們在課堂上更好的發(fā)揮。
(三)學生的學習
把知識搬出課堂,投向社會。學生要改變對語文的看法,不再局限于高考,不再只看重考試成績,如果說生活是一門技術,那么原理就在語文課堂上。舉一個例子,子路問孔子,“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對于這樣的知識點,當然不能局限于這句文言文的翻譯、難點字詞的理解,既然孔圣人都認為這是可以終身行之的真理,那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把這樣的品質發(fā)揚光大?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的名言警句完善自己的人格。放寬眼界,拓展格局。要把課堂搬到社會,這也是一種能力,而這樣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不斷鍛煉,學生要培養(yǎng)這種能力,不能僅僅寄希望于課堂,他們可以走進課外書、走進故事,甚至走進電視。不管是哪種形式,如果能在其中吸取養(yǎng)分,那就是拓寬眼界的一種途徑。
五、職業(yè)語文教育的展望
如果能夠貫徹陶行知前輩在教育上的思想,讓職業(yè)學校語文課堂走進生活,那么我們老師最終會走向幸福教育。在這樣的思想下,學生會越來越完善,他們不再是學生,他們更是獨立的個體,不再只會學習,而是學會生活。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的老師不是會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嗎?
對學生來講,他們將會收獲更多。如果課堂上能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發(fā)揮到極致,那么學生收獲的不再是死的知識,也不再是所謂的活的方法,而是一種思維、一種理念,甚至可以是一種思想。學生能收獲這些,同樣促進了老師的幸福感,兩者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huá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