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敏,陳 楓,朱 艷,陳 躍
(瀘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核醫(yī)學科,四川瀘州646000)
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X線體層成像儀(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是具有功能與解剖顯像的分子影像設(shè)備[1],其常用的示蹤劑18F-脫氧葡萄糖(18F-FDG)為放射性核素,價格較貴,快速、準確的注入并減少殘留可確保檢查所需的藥物劑量進而保證顯影質(zhì)量,并可減少殘留藥物對工作人員的射線損害,現(xiàn)將本科頭皮靜脈針連接注射器(留置氣泡)注射法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3年在本科做PET/CT檢查的患者240例,其中,腦顯像12例、全身顯像228例,按檢查日期分為A、B、C 3 組,每組80例,其中男130例,女110例,年 齡18~85歲,中位年齡51歲。納入標準:(1)生命體征穩(wěn)定。(2)年齡18 歲以上。(3)思維清晰,精神正常,具有完整的理解、表達能力。排除標準:溝通交流有障礙,意識不清或伴有精神類疾病者。各組年齡、性別、體質(zhì)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
1.2.1 顯像設(shè)備、藥物與顯像準備 檢查儀器為飛利浦(PHILIPS)GEMINI TF16 PET/CT顯 像 儀,顯 像 劑18FFDG,由西門子Eclipse RD Cyclotron 回旋加速器生產(chǎn)提供,放化純大于95%?;颊邫z查前禁食6 h 以上,12h 內(nèi)禁止體育鍛煉,血糖控制在3.3~6.6 mmol/L 范圍內(nèi)(心臟18F-FDG顯像血糖控制在7.3~8.8 mmol/L)。檢查當日測量血糖、身高、體質(zhì)量、飲水800 mL,注射藥物前患者休息15 min?;颊咦⑸?8F-FDG劑量按5.55 MBq/kg 計算,選用7#針頭,用2 m L注射器抽吸好所需的18F-FDG放入鉛槽中,另抽吸5~10 m L生理鹽水備用。每例患者均由同一名技術(shù)熟練的護士選擇右側(cè)肘正中靜脈進行穿刺操作。將計算好的顯像劑推注到靜脈內(nèi),注射完畢后患者在安靜和保溫狀態(tài)下采取舒適體位閉目休息。注射前及注射后均需測量注射器內(nèi)18F-FDG劑量,并記錄實際注射的藥物劑量、注射部位、注射時間。注射藥物后60~90 min 開始采集,進入機房檢查前囑患者排空膀胱,并飲水400 mL,隨后輔助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保持檢查體位。PET采集模式均為3 D掃描,腫瘤顯像1.5 min/床位,腦顯像6 min/床位。
表1 3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比較(±s)
表1 3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比較(±s)
指標 A組 B 組 C 組 F/χ2 P男(n)4341502.2640.332女(n) 373930年齡(歲) 52.9±9.4749.5±9.4050.4±10.082.6520.073體質(zhì)量(kg)53.4±5.4255.3±6.6254.3±5.561.9740.141
1.2.2 注射方法 (1)A組采用傳統(tǒng)直接注射法:2m L抽吸放射性藥物的注射器連接7#普通針頭直接行靜脈穿刺,見回血后推注藥物。(2)B 組采用留置針注射法:穿刺好Y型留置針,2 mL抽吸放射性藥物注射器與生理鹽水注射器分別連接Y型留置針,先推注1~2m L生理鹽水,確認針頭在靜脈內(nèi),無外滲,然后將放射性藥物推注完,再推注剩余的生理鹽水沖管。(3)C 組采用頭皮靜脈針連接注射器(留置氣泡)注射法:2 m L 注射器抽取8F-FDG放射性藥物后,再推進0.1~0.2 m L空氣,放入鉛槽中備用。將7#頭皮針連接生理鹽水注射器,建好靜脈通道,推注1~2 m L生理鹽水,確認針頭在靜脈內(nèi),無外滲,然后更換8F-FDG藥物注射器,推注藥物前回抽一下將留置氣泡置于注射器上,注射器向下直立,使注射器內(nèi)0.1~0.2 m L 空氣漂浮向上,見回血后推注藥液,將放射性藥物推注完后,0.1~0.2 mL空氣推至空針乳頭處,再更換空針推注剩余的生理鹽水沖管。
1.3 評價標準
1.3.1 注射評價標準 成功:穿刺推藥時,回血良好,患者主訴無疼痛或脹痛感,顯像時局部無放射性濃聚。失?。捍┐虝r無回血或回血好但推注藥液時患者訴疼痛,或顯像時局部有放射性濃聚。注射局部有無放射性藥物濃聚由兩位工作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生對240例受檢者PET/CT圖像進行評價。
1.3.2 注射器內(nèi)放射性藥物殘留量 注射前及注射后均測量注射器內(nèi)藥物放射性活度,并詳細記錄實際注射的放射性藥物劑量,記錄注射器內(nèi)殘留的放射性藥物劑量。
1.3.3 醫(yī)務(wù)人員在注射中接觸放射性藥物時間 從鉛槽中取出抽有18F-FDG放射性藥物的注射器起至推注完畢棄掉注射器所需要的時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yīng)用SPSS16.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3 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法;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等指標進行統(tǒng)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α=0.05 作為檢驗水準。
2.1 3 種方法靜脈注射18F-FDG成功率比較 3 種方法靜脈注射18F-FDG成功率比較見表2。由表2 可見,3 種方法靜脈注射18F-FDG成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A組與B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組與C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B 組與C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 組和C 組患者注射成功率明顯高于A組。見表2。
表2 3組注射成功率比較(n)
2.2 3 種方法靜脈注射18F-FDG注射器內(nèi)放射性藥物殘留量和工作人員接觸放射性藥物時間比較 對3 種方法靜脈注射18F-FDG注射器內(nèi)放射性藥物殘留量和接觸放射性藥物時間進行比較,結(jié)果顯示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進而采用LSD法進行兩兩比較。其中,注射器內(nèi)放射性藥物殘留量A組與B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與C組比較,B 組與C 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C組注射器內(nèi)放射性藥物殘留量明顯少于A組和B 組。工作人員接觸放射性藥物時間B 組與C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比較,A組與C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B 組和C 組工作人員接觸放射性藥物時間明顯少于A組,見表3。
表3 3組注射器內(nèi)放射性藥物殘留量和工作人員接觸放射性藥物時間比較(±s)
表3 3組注射器內(nèi)放射性藥物殘留量和工作人員接觸放射性藥物時間比較(±s)
組別 n 殘留放射性活度(MBq) 接觸放射性藥物時間(s)8026.64±8.5154.49±7.95 B 組 8028.49±7.7713.44±4.39 C 組 807.40±1.8511.88±3.06 F 241.9461526.63 P<0.01 <0.01 A組
PET/CT是近年出現(xiàn)的新的顯像技術(shù),它將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與X線體層攝影整合為一體,是功能顯像與解剖顯像的有機結(jié)合,在腫瘤、心臟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中有著獨特的診斷優(yōu)勢,為其他檢查所不能替代[2]。其常用的示蹤劑18F-FDG為放射性藥物,半衰期短,放射能量高,價格較貴。而注射操作是核醫(yī)學工作人員接受較高輻射劑量的一個環(huán)節(jié)[3]。各項操作需符合放射防護原則[4]。因此快速、準確推注示蹤劑并盡量減少注射器內(nèi)放射性藥物殘留可確保檢查所需的藥物劑量進而保證顯影質(zhì)量,減少殘留藥物對工作人員的射線損害,是核醫(yī)學護理工作人員有待提高的操作技術(shù)。
傳統(tǒng)直接注射法是針頭直接連接抽吸放射性藥物的注射器,容易刺破血管壁,造成顯像劑血管外漏,滲漏入皮下軟組織,顯像時局部放射性藥物濃聚并影響圖像處理時計算標準攝取值(SUV)的準確性和圖像質(zhì)量[5]。頭皮靜脈針連接注射器(留置氣泡)注射法和留置針注射法由于已建立靜脈通道,所以抽有顯像劑的注射器及針頭無需直接接觸患者皮膚,避免了因血管細、脆性大一次穿刺不成功或需再次穿刺等問題造成顯像劑污染局部皮膚,或顯像劑血管外漏進入皮下軟組織造成的顯像局部放射性藥物濃聚,呈現(xiàn)假陽性結(jié)果[6]。本研究對240例患者進行了分組,從表1 可見,各組年齡、性別、體質(zhì)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符合實驗要求。從表2 注射成功率分析,A組與B、C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B 組與C組比較,沒有明顯的差異性,顯示了B組和C 組注射成功率明顯優(yōu)于A組。同時從表3 可以看出,3組注射器內(nèi)藥物殘留量和工作人員接觸放射性藥物時間比較,B 組雖然比A組接觸放射性藥物時間短,但與C組相比殘留放射性活度較高。而采用頭皮靜脈針連接注射器(留置氣泡)注射法的C組在藥物殘留量方面明顯小于A組與B 組,這是因為頭皮靜脈針連接的注射器內(nèi)已抽吸一定量空氣(0.1~0.2 m L),空氣在藥液推注完后被推入空針乳頭,空針乳頭中充滿空氣以減少藥液浪費[7],降低注射器死腔的放射性藥物殘留。此法不但保證了推注藥物劑量的準確性,而且減少了工作人員接受輻射的時間,同時也保證了顯像效果和圖像質(zhì)量,該方法在核素注射時具有優(yōu)勢。
通過對3 組患者18F-FDG顯像劑不同靜脈注射法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留置針注射法雖然在穿刺成功率和注射中接觸放射性藥物時間優(yōu)于傳統(tǒng)直接注射法,但與頭皮靜脈針連接注射器(留置氣泡)注射法相比,在注射器內(nèi)放射性藥物殘留量方面則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有一定的不足。而頭皮靜脈針連接注射器(留置氣泡)注射法不但顯著提高了穿刺成功率,而且減少了放射性藥物殘留,同時減少了工作人員的射線接觸時間,為今后的核素注射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1] 鄧智勇,劉長江,董燕玉.18F-FDG-PET/CT融合顯像診斷孤立性肺結(jié)節(jié)的價值[J].重慶醫(yī)學,2013,42(4):379-381.
[2] Kang HC,Wu HG,Yu T,et al.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 ratio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definitive radiotherapy[J].Radiat Oncol J,2013,31(3):111-117.
[3] 張巍,李士雪,李連波,等.醫(yī)院PET/CT中心18F 正電子放射性藥物生產(chǎn)及使用中工作人員的輻射劑量監(jiān)測[J].山東大學學報,2012,50(12):126-129.
[4] 彭立華,張錦艷.核醫(yī)學醫(yī)務(wù)人員的職業(yè)風險分析與放射防護措施[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3,21(6):384.
[5] 龔朝瓊.SPECT顯像劑注射質(zhì)量和劑量準確性的對比研究[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3,18(1):89-91.
[6] 曹曉征.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檢查中顯像劑的注射方法比較[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10):110-111.
[7] 許美芳,陳小瓊,黃裕芳,等.改良懸浮液肌肉注射法對提高注射成功率及減輕疼痛的觀察與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