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章,劉 劍,張 猛
(成都體育學院附屬體育醫(yī)院放射科,成都610041)
高能量、創(chuàng)傷引起脛骨平臺骨折是下肢常見的復雜性骨折,常合并不同程度的關節(jié)壓縮或移位,處理不當容易引起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強直等并發(fā)癥,影響膝關節(jié)功能[1]。手術治療效果與脛骨平臺關節(jié)面解剖復位、塌陷骨折復位植骨以及可靠的內(nèi)固定有關,普通X線片有時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骨折類型、骨折塊移位、關節(jié)面塌陷等具體情況,從而影響了手術方案的制定及術后療效。CT掃描重建技術包括多平面重組、三維重建骨成像、表面遮蓋顯示等,可顯示骨折全貌以及脛骨平臺的塌陷程度,使臨床醫(yī)師全面地了解骨折部位、分型等具體情況,為制訂合理的手術方案提供理論依據(jù)[2-3]。現(xiàn)對收集的80例經(jīng)手術治療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X線片及CT掃描重建結(jié)果進行對照分析,探討CT掃描重建在診斷、治療中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及外院經(jīng)手術治療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5例,女15例;年齡17~69歲,平均(54.6±7.9)歲;左側(cè)36例,右側(cè)40例,雙側(cè)4例。受傷原因分別為車禍47例,高處墜落31例,其他原因引起2例;其中31例合并韌帶損傷,27例合并半月板損傷,12例合并腓骨骨折。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行膝關節(jié)正、側(cè)位X線片,并在傷后3~7 d行CT掃描重建,SOMATOM Emotion 16-slice Configuration CT機及其圖像后處理工作站,患者取仰臥位,腳先進,以膝關節(jié)為掃描中心,肢體長軸與掃描平面垂直,掃描范圍從股骨下端至脛骨平臺骨折下方約2~3cm。掃描層厚為5 mm,層距為1 mm,多平面重建的層距、層厚均為1 mm,直接行多平面重建、容積再現(xiàn)等重建技術,三維重建過程使用表面遮蓋法,并調(diào)整定位線角度,獲得標準位置的矢狀位、冠狀位及骨折最佳顯示情況的骨窗圖像,在冠狀位上測量脛骨平臺壓縮及劈裂情況。由2位高年資的影像科醫(yī)師和1名骨外科醫(yī)師獨立(雙盲)閱片后分析圖像并對骨折分型。
1.3 骨折分型 以手術所見為標準,分析術前X線片檢查和CT掃描重建對脛骨平臺骨折診斷的準確性。脛骨平臺骨折分型采用Schatzker分型方法。Ⅰ型骨折為外側(cè)平臺劈裂,但無關節(jié)面塌陷;Ⅱ型骨折為外側(cè)平臺劈裂,并且外側(cè)關節(jié)面塌陷;Ⅲ型骨折為單純外側(cè)平臺塌陷,但外側(cè)平臺骨皮質(zhì)完整,無劈裂;Ⅳ型骨折為內(nèi)側(cè)平臺劈裂骨折;Ⅴ型骨折為雙髁骨折;Ⅵ型骨折為脛骨平臺合并干骺端骨折。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X線片與CT掃描重建診斷脛骨平臺骨折的結(jié)果 經(jīng)X線片檢查,77例患者可獲得初步診斷,3例不能確定骨折分型;經(jīng)CT掃描重建后,3例X線片檢查不能確定患者中1例為Ⅰ型,2例為Ⅳ型;另外,7例患者更改Schatzker分型,其中3例Ⅱ型改為Ⅴ型,1例Ⅲ型改為Ⅱ型,3例Ⅳ型改為Ⅴ型。經(jīng)比較,X線片與CT掃描重建對脛骨平臺骨折分型的診斷結(jié)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72,P<0.05)。見表1。
表1 X線片與CT掃描重建診斷脛骨平臺骨折的結(jié)果(n)
2.2 手術治療方案及診斷準確率 經(jīng)CT掃描重建后10例患者Schatzker分型改變或明確,根據(jù)CT分型確定手術方案,其中6例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了相應的調(diào)整。80例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術中所見骨折分型與CT掃描重建相符,CT重建準確率為100.0%(80/80),X線片準確率為87.5%(70/80)。
2.3 術后隨訪 本次研究中80例患者獲得12個月隨訪和定期CT復查,比較術后不同時間的CT掃描重建圖像,內(nèi)固定物位置無明顯變化,無內(nèi)固定物松動、斷裂現(xiàn)象。
本次研究中X線片對脛骨平臺骨折分型的診斷準確率為87.5%,其中7例患者分型有誤,3例不能確定具體分型,提示X線片對脛骨平臺骨折的診斷、分型尚有欠缺。分析X線片診斷準確率較低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X線片屬于二維成像,可提供骨折的大體形態(tài),但易產(chǎn)生模糊影,且空間判別情況較差,不能充分顯示關節(jié)面塌陷的程度以及骨折的空間關系。(2)脛骨平臺本身的解剖特點影響平臺成像效果,如脛骨平臺向后傾斜約10°,其平面與長軸成80°夾角,而且脛骨內(nèi)外髁之間的髁間棘在正位或側(cè)位片上有重疊,對無移位的裂紋骨折,累及關節(jié)面較小的骨折或者平臺塌陷程度較小的骨折容易漏診[4]。(3)X線片不能精確顯示立體結(jié)構(gòu)的細節(jié)。在前后位平片上,脛骨平臺前部顯示為兩條略成弧形的曲線,而后部重疊于前部曲線的骨質(zhì)投影中;在側(cè)位平片上,兩個平臺重疊加上髁間棘投影,平臺后側(cè)部分的具體細節(jié)難以反映[5]。
由于X線片自身成像的局限性,部分病例不能清晰、立體、完整地顯示骨折后的變化,影響骨折評估的準確性,甚至漏診,從而影響手術治療方案的制訂。有學者報道CT掃描重建對脛骨平臺骨折傷情的判斷較X線片更準確,部分患者Schatzker分型改變,手術方案也隨之變化[6-7]。CT掃描重建顯示脛骨平臺骨折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CT掃描三維重建可從任意角度觀察脛骨平臺,從而清晰顯示關節(jié)面劈裂、塌陷程度等情況,立體、直觀地反映骨折線長度、走向,是否有脫位、錯位、旋轉(zhuǎn)成角以及關節(jié)內(nèi)是否有碎骨片或異物等,術前可對骨折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本次研究中CT掃描重建后的診斷與術中所見相符,診斷準確率100.0%,與其他學者臨床報道相符[8-9]。
CT掃描重建主要包括多平面重建、表面遮蓋法、容積再現(xiàn)等,表面遮蓋法可提供立體、清晰、完整的脛骨平臺三維圖像,從不同角度觀察骨折線、走向、大小、骨折移位、骨缺損等情況,容積再現(xiàn)較表面遮蓋法顯示輕微骨折更清晰,可進一步避免漏診[10-11]。CT掃描重建可彌補X線片的不足,明確脛骨平臺骨折分型,有利于制訂手術方案,包括術前選擇內(nèi)固定器材的種類、方式和位置,具體的手術入路,術中復位方式,骨折塊撬撥,正確評估脛骨平臺塌陷面積,判斷復位后關節(jié)面下方有無明顯的骨質(zhì)缺損可能,并在術前作植骨準備等,從而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和術后并發(fā)癥[12]。本次研究中經(jīng)CT掃描重建,補充了3例X線片不能確診的患者,修改了7例骨折分型,其中6例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另外,本次研究中80例患者獲得隨訪和定期復查,比較術后不同時間的CT掃描重建圖像,觀察內(nèi)固定物位置是否變化、有無松動、斷裂,均較X線片效果更好。
以往對脛骨平臺骨折的診斷、分型、評估、治療主要依賴X線片,但由于成像原理的限制,導致部分患者術前分型不準確,或者低估了骨折的嚴重程度,影響了手術效果[13-14]。CT掃描重建能直觀、立體地反映脛骨平臺骨折情況,包括具體的部位、類型、關節(jié)塌陷程度等,對制訂手術方案、準確復位以及術后復查等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部分患者同時合并韌帶、半月板損傷,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行磁共振成像檢查,判斷評估周圍軟組織的損傷情況,從而更好地制訂治療方案。
[1]陳發(fā)林,蔣斌,劉益民,等.高能量脛骨平臺骨折32例手術治療臨床體會[J].重慶醫(yī)學,2012,41(26):2764-2765.
[2]王鐵才.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工作原理及在脛骨平臺骨折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13):2547-2550.
[3]王廣麗,解繼青,張成琪,等.多層螺旋CT對脛骨平臺骨折的診斷價值[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7,17(7):727-730.
[4]Markhardt BK,Gross JM,Monu JU.Schatzker classification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use of CT and Mr imaging improves assessment[J].Radiographics,2009,29(2):585-597.
[5]陳方慶,羅從鳳,陳健,等.CT在脛骨平臺后柱骨折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8,10(11):1019-1023.
[6]鐘開祥,趙云娥.16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對外傷性脛骨平臺骨折的診斷價值[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12,13(2):110-112.
[7]Brunner A,Horisberger M,Ulmar B,et al.Classificationsystems f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does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improve their reliability?[J].Injury,2010,41(2):173-178.
[8]涂長蘋,樊世富,代宇.螺旋CT在脛骨平臺骨折中的診斷價值[J].廣東醫(yī)學,2011,32(12):1594-1595.
[9]徐方元.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在脛骨平臺骨折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醫(yī)學影 像 學雜志,2013,23(1):120-123.
[10]周俊,陳慶,許文淵,等.多層螺旋CT對脛骨近端隱匿性骨折的診斷價值[J].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38(4):47-49,54.
[11]劉海平,張藜莉,吳戈,等.64排螺旋CT對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的診斷及臨床意義[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12,21(3):457-463.
[12]Hu YL,Ye FG,Ji AY,et al.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tomography imaging increases the reliability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s f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J].Injury,2009,40(12):1282-1285.
[13]Mustonen AO,Koivikko MP,Kiuru MJ,et al.Postoperative MDCT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J].AJR Am J Roentgenol,2009,193(5):1354-1360.
[14]梅錦榮,李雄峰,祝躍明,等.脛骨平臺骨折螺旋CT重建對手術治療的指導意義[J].中國骨傷,2009,22(4):28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