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茂霞,曾 波△,梅浙川,萬曉強,曾慶貴,鄭紫丹,肖 瀟,廖 瓊
(1.重慶市急救中心消化內(nèi)科 400014;2.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 400010;3.重慶市急救中心免疫室 400014)
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病情兇險,并發(fā)癥多,病死率高,甚至可在發(fā)病數(shù)小時內(nèi)死亡。如何減少患者病死率,一直是臨床醫(yī)師努力的方向。早期液體復蘇是SAP治療的關(guān)鍵。迄今,臨床醫(yī)師則沒有在SAP早期液體復蘇補充何種液體、如何補充問題上達成共識。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觀察不同晶膠比液體復蘇過程中B型尿鈉肽(BNP)含量的變化,探討B(tài)NP在SAP患者液體復蘇過程中的臨床意義,以指導臨床補液。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重慶市急救中心收治的85例SAP患者,其中男46例,女39例;年齡23~68歲,平均(40.5±3.5)歲;病因:膽源性胰腺炎20例,高脂血癥性胰腺炎18例,暴飲暴食或乙醇性胰腺炎32例,不明原因15例。SAP診斷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會胰腺學組2006年制定的SAP臨床診斷及分級標準[1]。
1.2 方法 患者入科后除給予禁食、胃腸減壓、解痙鎮(zhèn)痛、抑制胰酶分泌、抗菌藥物聯(lián)合使用外,立即進行液體復蘇,以晶膠比3∶1為界,分為低晶膠比組(45例)和高晶膠比組(40例),晶體液為乳酸鈉林格液、0.9%生理鹽水及5.0%糖鹽水;膠體液為羥乙基淀粉200/0.5氯化鈉注射液及低分子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以早期目標導向治療(EGDT)為復蘇終點,EGDT理想的目標為:心率80~110次/min,尿量大于或等于0.5mL/(kg·h)、平均動脈壓(MBP)≥65mm Hg,中心靜脈壓(CVP)8~15mm Hg,紅細胞壓積(HCT)≥0.30以及中心靜脈血氧飽合度(ScVO2)≥0.70。動態(tài)監(jiān)測動脈血氣和血乳酸值并反復評估,以監(jiān)測目標為指導,結(jié)合患者具體情況予以調(diào)整[2],監(jiān)測液體復蘇前及復蘇后1、2、3d及出院前1dBNP含量的變化。
1.3 觀察指標 所有入選患者均持續(xù)動態(tài)監(jiān)測心率、血壓、呼吸及ScVO2、CVP、HCT、血氣分析及血乳酸。每天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24h尿量。
1.4 BNP檢測 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BNP。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SAP患者3d使用復蘇液體總量、晶體液量及晶膠比結(jié)果 見表1。
2.2 兩組復蘇前后對患者BNP的影響 兩組復蘇前后患者BNP的變化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與高晶膠比組相比,低晶膠比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胸水、腹水等并發(fā)癥明顯減少,住院時間明顯縮短,明顯減少了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
表1 兩組患者3d復蘇液體用量及晶膠比的比較
表2 兩組復蘇前后患者BNP的變化(±s,pg/L)
表2 兩組復蘇前后患者BNP的變化(±s,pg/L)
a:P<0.05,與低晶膠比組比較。
組別 復蘇前 復蘇后1d 復蘇后2d 復蘇后3d 出院前1d低晶膠比組 70.12±13.37 420.22±53.78 580.78±23.44 650.55±32.53 198.56±34.55高晶膠比組 68.81±12.72 680.12±16.35a 820.12±11.56a 880.23±19.22a 560.78±90.23a
SAP的各種致病因素均可導致胰腺局部病變,引發(fā)多種細胞因子、炎癥介質(zhì)的瀑布樣級聯(lián)效應,導致過度的炎性反應,血管內(nèi)皮細胞通透性改變,繼而引發(fā)全身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大量體液積聚于“第三間隙”,引發(fā)組織水腫,有效循環(huán)血量銳減,導致多臟器功能障礙[2-3]。因此,SAP早期病理生理學特點決定了其治療應盡早開始進行積極、充分的液體復蘇,迅速糾正血流動力學紊亂,恢復重要臟器的有效灌注。然而,過多的液體復蘇又將加重組織水腫及心肺的負擔,導致腹腔間隔室綜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急性心力衰竭等[4]。故合理的液體復蘇是SAP早期治療中改善和穩(wěn)定微循環(huán)極為重要的措施,也可以說是SAP整體治療的一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在復蘇過程中,如何控制復蘇液體的晶膠比及監(jiān)測復蘇效果,已經(jīng)成為臨床關(guān)注的重點。
BNP由26個氨基酸殘基組成,是由心臟分泌和儲存的一種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激素,當左心室的容量負荷或壓力負荷增加時,心室肌受到牽張力增大,促使BNP分泌,其血漿濃度即增高,因此,BNP是反映左心室容量狀態(tài)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BNP也已經(jīng)成為心力衰竭診斷、治療及判斷預后的重要指標[5],其血漿濃度的升高亦往往早于臨床癥狀的出現(xiàn)[6]。SAP由于積極的液體復蘇,容易導致液體負荷過高,可出現(xiàn)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增多,BNP的分泌相應增多,血漿BNP增高。因此,在SAP早期液體復蘇時監(jiān)測BNP顯得格外重要。晶膠比的不同,復蘇的液體總量明顯不同。從本研究可以看出,采用低晶膠比的方法進行液體復蘇,所需液體量較高晶膠比組明顯減少,心臟分泌的BNP測值明顯較低,對心臟的負荷減少,患者并發(fā)癥減少或者臨床癥狀減輕,故提倡適當增加昌膠體比的液體復蘇。但太高的膠體比例會加重患者的心肺負擔,而太低的膠體比例又達不到液體轉(zhuǎn)移的目的,且膠體液會影響腎臟功能和凝血功能,有過敏的可能,其價格相對昂貴,故液體復蘇過程中最好采用2∶1比例低晶膠比的復蘇方法,這樣既能恢復組織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過多擾亂機體的代償機制導致內(nèi)環(huán)境紊亂[7-10]。
本研究亦發(fā)現(xiàn),液體復蘇過程中BNP明顯升高,即應減少液體入量或利尿治療,否則患者的胸腔積液、腹腔積液會明顯增多,甚至出現(xiàn)心包積液,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增加患者經(jīng)濟負擔。
綜上所述,液體復蘇是SAP患者所有治療措施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治療方案。早期液體復蘇適合發(fā)病72h內(nèi)的SAP患者,加強對SAP早期液體復蘇概念的認識,是提高SAP搶救成功率的重要手段。血漿BNP是估計補液量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BNP升高提示心臟負荷過重,應減少液體用量,且復蘇過程中宜采用低晶膠比(提倡2∶1)的復蘇策略,結(jié)合患者對液體復蘇的敏感性、耐受性和實時的臨床表現(xiàn),綜合判斷,適時調(diào)整液體輸注速度及輸液量,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邊治療邊觀察邊調(diào)整的原則,避免補而不足和矯枉過正,使SAP患者平穩(wěn)度過急性反應期。
[1]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J].中華外科雜志,2007,45(11):727-729.
[2]楊智勇,王春友,姜洪池,等.早期目標指導的容量治療防治重癥急性胰腺炎腹腔高壓和多臟器功能不全的作用[J].中華外科雜志,2009,47(19):1450-1454.
[3]Frossard JL,Steer ML,Pastor CM,et al.Acute pancreatitis[J].Lancet,2008,371(9607):143-152.
[4]An G,West MA.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 concise clinical review[J].Crit Care Med,2008,36(4):1304-1310.
[5]Sakata K,Iida K,Mochiduki N,et al.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leve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tent of left ventricular sympathetic overactivity in chronic ischemic heart failure[J].Intern Med,2009,48(6):393-400.
[6]Güne?Y,Ok?ün B,Kavlak E,et al.Value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nadolu Kardiyol Derg,2008,8(3):182-187.
[7]王剛,孫備,姜洪池,等.重癥急性胰腺炎早期液體復蘇方案初探[J].中華胰腺病雜志,2009,9(1):1-4.
[8]黎貴湘,黃才蓉,吳靈.重癥急性胰腺炎早期液體復蘇治療及護理[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6(13):1452-1456.
[9]王春友,趙剛.重癥急性胰腺炎早期液體復蘇治療新策略[J].肝膽外科雜志,2008,16(4):314-315.
[10]Swiatkiewicz I,Grubecki A,Koziński M.NT-proBNP and echocardiography for long-term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ssessment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primary angioplasty[J].Pol Merkur Lekarski,2006,20(117):28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