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筠
(綿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媒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0 )
禮儀言語的文化背景與思想內核
羅文筠
(綿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媒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0 )
語言是人類的交際工具,言語是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在致意、招呼、稱呼、音量、交流等禮儀言語中無不體現出使用者所處的社會、歷史、思想、文化背景,并展示著這個社會的文化背景與哲學思想內核。
禮儀;言語;文化;思想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使用語言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之一。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就形成了言語。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和人類社會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說話的目的是表達思想,進行交際,因此言語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通過高級結構化的聲音組合,或者通過書寫符號、體姿語等構成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同時又是運用這種符號系統(tǒng)來交流思想的行為。語言和言語不僅僅是一個符號體系或交際工具,更是該民族認識、闡釋世界的一個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具有濃厚的人文特點,它構成人們最重要的文化環(huán)境,并直接塑造了人們的文化心理。
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與方式,涉及穿著、交往、溝通等內容。從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yǎng)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來,禮儀言語是運載禮儀行為規(guī)范、互表敬意、宣示友好、人際溝通的重要載體,這些特性使禮儀言語表現出社會性、文化性和思想性特征。
言語禮儀是每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表現出使用這一語言的民族文化習俗背景與文化思想內核。
見面打招呼,以示互相之間的尊重,是禮儀言語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不同時期、地區(qū)、民族具有不同的招呼方式,其禮儀言語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思想文化背景。
(一)問候禮儀言語的內涵與意義
古代中國人見面時招呼問候語常用:“無恙乎?”表現出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重視。在那時,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手段都較落后,見面后互相問候對方的身體狀況成為對對方最大關切的表示。
二十世紀中葉,中國人見面的問候語是:“吃了嗎?”這句話表現出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時期,人們不易填飽肚子的情況下,“民以食為天”,對吃飽飯這一最低生存需求的高度重視。當然,這種問候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物質供應的逐漸豐沛而慢慢退出了人們的問候言語范疇。
中國人碰面時還常問:“到哪兒去?”,歐美人常感到不可思議,認為是干涉了個人自由,有打探隱私的嫌疑。中國人問這個問題時的心態(tài)其實是基于這樣一種社會文化背景:在中國,由于人口眾多,生存空間狹小,四合院建筑格局等因素,使人們相互之間的隱私很難保留,長期以來,人們適應了在鄰居、熟識的人面前的“半透明”狀態(tài)。見面時問一問“上哪兒去?”并不是有意打探隱私,而是表達一種對對方的關心,被問的一方回答時往往不必如實說出真實的目的地,可以泛泛地回答“到那邊去”、“到前頭去”即可;也有如實回答“到菜市場去”、“到銀行去”、“到醫(yī)院去”等等,被問的人并不以此為忤。通常,這類“到哪里去?”的問話還會引發(fā)出進一步交流的話題,雙方借此聊上幾句,互相交流一些信息,拉近關系。這種禮儀性的關系和交流在中國社會大家庭關系中是很常見的社交形式。
近年來,中國人在春節(jié)等重大節(jié)假日見面時還喜歡說一句“恭喜發(fā)財!”,表現出經過長期的困厄和物質匱乏以后,人們對財富的追求和渴望。
“你好”一詞是與國際接軌的問候語,是改革開放以后才推廣普及開來的一種禮儀言語,但在中國人的心里,它表現出一種禮儀性的、淺表層面的泛泛問候,盡管彬彬有禮,但有點拒人千里之外的冷冰冰的感覺,不如其他問候言語來得熱絡和關切,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體會出對他人的關心和體悟出他人對自己的關懷。中國式問候言語直接切入人們的衣食住行這幾項基本生活項目中去,體現出更具體、細膩的人文關懷和社會風俗文化特性。
(二)中外問候禮儀言語的文化差異
歐美國家不使用“到哪里去?”“吃了嗎?”“近來身體好嗎?”等言語進行問候致意。如果你用“吃了嗎?”和歐美人打招呼,對方會誤以為你想要請他吃飯;如果使用“到哪里去?”和歐美人打招呼,他會感到你在干涉他的行動自由,受到冒犯;如果你使用“近來身體好嗎?”和歐美人打招呼,他會覺得你在打探他的生理疾病隱私,對你心生反感。
儒家文化歷來講求家庭、宗族在社會中極為重要的結構因子作用。讀書人的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從自身修養(yǎng)開端,進而管理好家庭,能夠把一個龐大的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條也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然后才能推而廣之,將“齊家”的經驗推廣到“治國”之中去,最后達到“平天下”的和諧社會。因此,中國社會長時期以來對家庭社會的關注超過了個人隱私與空間的關注,形成了相應的禮儀文化。
一位作家和美國友人討論中西文化差異時說:“西方文化注重個體,就像西餐,菜肴和調味料分離,吃的時候蘸著吃,比如薯條和番茄醬的關系。中國文化注重群體意識,就像中餐,各種材料切成丁、塊,各種調料混在一起炒、煮、燉,還嫌混合不夠,再勾上芡,進一步粘在一起?!边@和中國人歷來注重族群關系,家族居住相對集中這一社會現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如果誰說“我們老王家的”,所指一定不會是個人,而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盡管現在社會家庭縮小為三口之家的占多數,但在這之前的漫長時期,多代同堂是很普遍的社會現象,這些社會基本形態(tài)直接影響到中國人對個人信息私密性的忽略和對他人信息關注的熱切程度,也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禮儀言語習俗。
人際交往中總會涉及到對自己、家人、對方的稱呼的問題,這些稱呼也會體現出文化特性來。
古時候,人們對自己的稱呼有“吾、在下、鄙人、不才、敝人”等,對自己的妻子常用“拙荊、賤內、內子、內人”等,對自己的孩子常用“犬子、小兒”等;而對對方的稱呼則常常使用“尊” 稱呼別人的女兒用“令媛”,別人的兒子用“令郎”,別人的父親用“令尊”,別人的母親用“令堂”。這些稱呼都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較低,而把對方的位置放得較高,表現出文化思想的自謙性和內省性。這種社會文化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但又有所變化。
近代社會西風漸進,西方民主、平等的思想漸漸在中國社會中扎下根來,并影響到禮儀言語的使用。現代社會在正式的場合常稱自己的妻子為“愛人、妻子、太太”等,非正式場合的口語俚語中常用“老婆、媳婦、婆娘、老娘子、孩子他媽、家里的、堂客”等。書面用語則仍然保留“內子、內人”等;現代社會對自己的稱呼常用“我、自己”;對自己兒女的稱呼常直呼其名或稱“我兒子、我女兒”??梢妼ψ约汉图悍饺藛T的平等尊重已經深入人心,而不必過度自謙以示對對方的尊重了。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不管是道家還是儒家都主張內省。道家提倡“自我觀照”、“游心于形骸之內”,儒家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復禮”,講求社會、自然和諧相處,人們更多的是追求自身修養(yǎng),在自身、內心尋求善和幸福,不提倡突出個人和凸顯個性,體現在各種稱呼中具有強烈的自省、自謙、自貶成分。五四運動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禮儀言語逐漸與國際接軌,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人們更傾向使用雙方較平等的稱呼語詞,彰顯相互之間的平等關系。
人們在人際交往交流中涉及的話題、使用的言語也是常常體現出社會文化特性。西方人在社會交往中有一句諺語:“男士不問薪資,女士不問年齡”,疾病更是需要保密的個人信息,而中國社會較少這類禁忌。
(一)言語交際中的禮儀禁忌
在交際過程中,人們對涉及的話題往往也有一定的禮儀言語禁忌。
中國人歷來不太注意隱藏自己的年齡,對女性也好,男性也好。因為近代中國女性在社會交際中出現的頻率并不高,所以對年齡的禁忌表現不明顯。對女性問年齡的語詞常用“芳齡”,男性常用“貴庚”,如果要隱諱一些,也可以迂回曲折地問屬相,人們的面相一般不會超越12年一輪的屬相,所以大致是可以推算出來對方的年齡的。
中國人對財富表露的禁忌倒是有的。俗語說:“不露富”、“烏龜有肉在殼里”,都是說不能把金錢和財富掛在嘴上,一是避免自夸,二是避免讓對方心生嫉妒,三是避免出現不測。中國自古沒有“財富榜”就是“守財”的體現。因此人際交往時,言語中很少提及財富,當然,故意炫耀例外。
對疾病作為隱私來保密,中國人在這一點上往往顯得不太在乎,不僅在交際中會提及并深入討論,還會在見面時作為問候語詞來使用,以表示對對方的關心和體貼。
(二)面對贊美的禮儀言語文化性
中國人自謙、自省的哲學思想影響還輻射到接受贊美的信息反饋方式不同。西方人見面夸贊對方的美麗和著裝是常見的禮儀言語形式,通常他們會用“謝謝”來答謝他人的好意與禮儀,坦然接受他人的美意;但中國人會采用推辭和否定的言語,諸如“哪里哪里、沒有沒有”來回應對方的贊美,如果交際的對象是歐美人士,對方會覺得很郁悶和不解。
相傳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女性領導接待外賓,擔任翻譯的是一位工農兵學員畢業(yè)生,賓主雙方坐定后,外賓為了表示禮貌,對女領導說:“你今天很漂亮!”女領導按照中國習俗回答:“哪里哪里!”翻譯照實翻譯為“where?where?”外賓心想,中國人還要說具體一點,便又說:“眼睛、鼻子都漂亮!”翻譯又照實翻譯,弄得女領導很不好意思,只好又說:“哪里哪里”,翻譯又直譯過去,弄外賓很郁悶。這個橋段雖然是一則幽默笑話,但也表現出中外女性接受贊美的不同禮儀言語風格。中國男性不太在公開場合贊美女性的容貌,否則顯得有所企圖似的,中國女性也喜歡自謙,不太好意思直接照單全收接受他人的贊美?;貞说馁澝勒f“哪里哪里”并不是實指具體部位,而是一種自謙的、帶有輕微否定的意思。因此很多有經驗的翻譯直接把“哪里哪里”翻譯成“謝謝”,既符合雙方文化背景,又省去很多麻煩。
言語音量在社會交際中也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形式,比如憤怒和興奮的時候音高、音量會提升;情緒低沉和環(huán)境安靜時言語音量會降低。
西方人在公共場所一般小聲說話,只要對方能聽清即可。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個別人交流的言語信息也屬于個人隱私,他人不便感興趣,也不想去探知;如果交流雙方高聲交談,強迫其他與其無關的人員被迫接受言語信息,他人會認為是失禮的信息污染和騷擾。
中國人言語交流時往往聲音高調,表現出中國人對隱私的漠視,他們常常通過聲音的高調表達自己的熱情和感受,很少想到他人的感受,從而侵犯了他人的權利和空間,表現出中國人的內省與外化的矛盾。因此,在餐廳劃拳、高聲喧嘩,在博物館、音樂廳大聲討論、交流,在候機廳、會議室旁若無人地說話就成為常見現象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近年來很多中國人走出國門,他們在機場、博物館、商場、景區(qū)高聲呼叫、交談總是引來當地人的側目和非議。
俗話說“入鄉(xiāng)隨俗”,中國人在言語音量上的禮儀缺陷一是由于不了解所在國的禮儀歷史和文化背景;二是中國社會中“商場”和“劇院”形成之初就和歐美文化中“商場”、“劇院”有較大差異而形成的。
中國的商場就叫做“鬧市”,不“鬧”、不“喧騰”怎么體現出市場的繁榮與興旺呢?因此,社會文化的骨子里就沒有要安靜地逛“鬧市”的習慣。中國的“劇院”是在茶樓酒肆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戲劇表演從來都是伴隨隨意進出和進食的喧鬧環(huán)境進行著,喝彩的行為被視為認真觀戲、領悟到角色表演精髓的呼應,是積極的氛圍表達,不在禁止之列。
中國人在言語音量禮儀文化上的差異是在我們自身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里生長出來的,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習俗性,但卻在與其他國家的國際交往中發(fā)生較為明顯的沖突,這就是需要“入鄉(xiāng)隨俗”,理解他國的社會文化背景,尊重他國的禮儀規(guī)范,檢點自己的行為,跟上世界全球化的步伐。
總之,禮儀不僅用行為表達,更常常用言語來表示,它所蘊含的社會歷史文化內涵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積淀下來的,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與深刻的思想根源。
[1] 新華網,北京4月2日《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二號)》[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2001-04-02.
[2] 葉蜚聲,徐通鏗.語言學綱要[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
[3] 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8.
[4]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2002,5.
[5] 郭維森,柳士鎮(zhèn).中國文化基礎[M].新世界出版社,2007,11.
[6] (美)澤諾·萬德勒.哲學中的語言學[M].華夏出版社,2003,2.
OntheCulturalBackgroundandtheThoughtEssenceofEtiquetteSpeech
LUO Wen-jun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Media,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621000, Sichuan, China)
Language is a tool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while speech is the process of using language.The etiquette speech in greetings, addressing, tone and communication embodies user's backgrounds in society,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it displays the culture and the essence of philosophy of the society.
etiquette, speech, culture, thought
2013-10-10
作者簡介:羅文筠(1963-),女,四川綿陽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語言文化。
H030
A
1672-4860(2014)02-00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