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紹華
吉林省輝南縣婦幼保健院藥劑科,吉林通化135100
參苓益氣散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腹瀉臨床研究
耿紹華
吉林省輝南縣婦幼保健院藥劑科,吉林通化135100
目的探討參苓益氣散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腹瀉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該院消化科收治的脾胃虛弱型慢性腹瀉患者150例,以隨機抽樣方法分為對照組和參苓益氣散組,每組各7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西醫(yī)對癥支持治療,參苓益氣散組患者則給予參苓益氣散加減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胃泌素和胃動素水平等。結果對照組和參苓益氣散組患者臨床改善總有效率分別為74.67%,97.33%;參苓益氣散組患者近期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后主要癥狀和次要癥狀積分分別為(49.21±7.06)分,(43.85±5.41)分;參苓益氣散組患者治療后主要癥狀和次要癥狀積分分別為(43.84±6.80)分,(40.84±4.80)分;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胃動素和胃泌素指標值分別為(125.50±20.45)ng/L,(485.48±90.65)ng/L;參苓益氣散組患者治療后胃動素和胃泌素指標值分別為(94.71±15.83)ng/ L,(419.70±77.92)ng/L;兩組患者治療后,主要癥狀積分、次要癥狀積分、胃動素和胃泌素水平都比治療前降低了很多,且中醫(yī)方劑加減治療患者組比對照組降低的程度大(P<0.05)。結論相較于西醫(yī)治療,中醫(yī)方劑加減治療能有效減輕脾胃虛弱型慢性腹瀉患者的腹瀉癥狀,控制排便次數,降低消化道激素水平。
參苓益氣散;脾胃虛弱型;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是消化科常見病與多發(fā)病之一,具有病程長,發(fā)病機制復雜等特點,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西醫(yī)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效果一般,且不良反應較多,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耐受性差。該研究選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該院消化科收治的脾胃虛弱型慢性腹瀉患者150例,分別采用西醫(yī)對癥支持和中醫(yī)方劑加減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胃泌素和胃動素水平等,探討參苓益氣散(中醫(yī)方劑)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腹瀉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該院消化科共收治的150例脾胃虛弱型慢性腹瀉患者,這些病例均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制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診斷及分型標準[2],該研究把這些病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以隨機抽樣方法分為對照組和參苓益氣散組,每組各7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2例,年齡27~62歲,平均年齡為(39.71±6.24)歲,平均病程為(3.22±0.84)年;參苓益氣散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4例,年齡25~62歲,平均年齡為(39.66±6.30)歲,平均病程為(3.19±0.8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包括消化道粘膜保護劑,水、鹽及電解質平衡紊亂糾正及抗生素預防應用等西醫(yī)對癥支持治療;參苓益氣散組患者采用中醫(yī)方劑加減治療,方劑成分包括白術20 g,桔梗20 g,黨參30 g,淮山20 g,茯苓30 g,砂仁10 g;惡寒體冷嚴重者加6 g干姜與1劑100 mL留汁,早晚頓服;脘腹脹滿嚴重者加6 g麥芽;兩組患者治療2個療程,每個療程8周。
1.3 治療效果判定標準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2002年制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擬定脾胃虛弱型慢性腹瀉療效判定標準:痊愈,中醫(yī)主要癥狀和次要癥狀積分減分率均>90%,大便次數及實驗室檢查指標恢復正常;改善,中醫(yī)主要癥狀和次要癥狀積分減分率75%-90%;沒有效果,未達到前兩個標準。
1.4 統(tǒng)計方法
整理實驗數據,用Epidata 3.01軟件和SPSS 16.0軟件分析數據。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若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近期的治療效果
中醫(yī)方劑組患者的近期治療效果比對照組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近期治療效果的對比[n(%)]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動素和胃泌素水平比較[(±s),ng/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動素和胃泌素水平比較[(±s),ng/L]
組別對照組(n = 7 5)參苓益氣散組(n = 7 5)t P胃動素胃泌素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 8 3 . 1 4 ± 2 8 . 4 5 1 8 2 . 2 2 ± 2 8 . 3 7 1 . 4 7 3 0 . 1 5 9 1 2 5 . 5 0 ± 2 0 . 4 5 9 4 . 7 1 ± 1 5 . 8 3 2 . 1 8 6 0 . 0 3 5 5 9 7 . 1 4 ± 1 0 4 . 3 5 6 0 0 . 2 2 ± 1 0 4 . 3 8 1 . 5 7 2 0 . 1 2 0 4 8 5 . 4 8 ± 9 0 . 6 5 4 1 9 . 7 0 ± 7 7 . 9 2 2 . 3 3 7 0 . 0 2 1
2.2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中醫(yī)癥狀積分
治療后,中醫(yī)主要癥狀和次要癥狀積分,兩組患者都比治療前低;相對于對照組,中醫(yī)方劑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降低程度大(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s)
組別主要癥狀次要癥狀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 = 7 5)參苓益氣散組(n = 7 5)t P 5 3 . 3 3 ± 7 . 4 5 5 3 . 7 5 ± 7 . 5 0 1 . 5 4 2 0 . 1 2 7 4 9 . 2 1 ± 7 . 0 6 4 3 . 8 4 ± 6 . 8 0 2 . 0 2 5 0 . 0 4 1 4 5 . 3 3 ± 5 . 7 7 4 5 . 4 9 ± 5 . 8 1 1 . 6 3 8 0 . 1 1 2 4 3 . 8 5 ± 5 . 4 1 4 0 . 8 4 ± 4 . 8 0 1 . 9 9 3 0 . 0 4 6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動素和胃泌素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胃動素和胃泌素水平都明顯降低;相對于對照組,治療后中醫(yī)方劑組患者的降低程度大(P<0.05),見表3。
慢性腹瀉患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增加,大便量>200 g/d,大便性狀改變,以稀薄水樣便為主,含水量>80%;其病程遷延,一般持續(xù)4周以上[4-5]。慢性腹瀉多見于消化系統(tǒng)炎癥、外科術后及全身性疾病,但國內外學者對其發(fā)病機制還存在爭議;慢性腹瀉在中醫(yī)學里屬于“泄瀉”范疇,由于素體和脾胃虛弱以致脾胃運化失調,濕濁內蘊,病位于脾胃[6-7]。中醫(yī)治療慢性腹瀉脾胃虛弱型應以益脾合胃,祛濕理氣為主。參苓益氣散方劑源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8],其中桔梗利氣祛濕,黨參補中益脾,白術燥濕健脾,茯苓祛濕合胃,淮山合胃降逆,砂仁理氣止瀉,薏仁利水滲濕;而腹脘痞滿重者可加麥芽消積合胃;惡寒體冷重者加干姜溫胃散寒;方劑諸藥合用共行脾健氣暢,胃和瀉止之功效。
該研究結果中,對照組和參苓益氣散組患者臨床改善總有效率分別為74.67%、97.33%;對照組患者治療后主要癥狀和次要癥狀積分分別為(49.21±7.06)分,(43.85±5.41)分;參苓益氣散組患者治療后主要癥狀和次要癥狀積分分別為(43.84±6.80)分,(40.84± 4.80)分;參苓益氣散組患者近期療效和治療后中醫(yī)癥狀積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中醫(yī)藥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腹瀉在改善臨床癥狀體征,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優(yōu)勢明顯;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胃動素和胃泌素指標值分別為(125.50±20.45)ng/L,(485.48± 90.65)ng/L;參苓益氣散組患者治療后胃動素和胃泌素指標值分別為(94.71±15.83)ng/L,(419.70±77.92)ng/L;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胃動素和胃泌素水平都明顯降低,且治療后中醫(yī)方劑組患者比對照組的各項指標降低程度都大(P<0.05),則證明參苓益氣散加減用于脾胃虛弱型慢性腹瀉患者有助于改善胃腸道激素水平,這可能是其重要治療機制之一,與以往研究相一致[9]。
可見,與西醫(yī)治療相比,參苓益氣散加減法能有效減輕脾胃虛弱型慢性腹瀉患者的腹瀉癥狀,控制排便次數,降低消化道激素水平。由于研究對象數量少、隨訪時間短等因素限制,所得結論及用藥安全性還有待更深入臨床試驗確證。
[1]玄寧,王會玲,殷錫香,等.針灸結合益氣升陽健脾湯治療慢性功能性腹瀉療效觀察[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3,30(3):303-304.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9-10.
[3]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4]季曉亮,高玉林.參苓白術散對危重癥患者胃腸功能障礙恢復作用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2):983.
[5]孫春友.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慢性腹瀉的療效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7):2304-2305.
[6]吳志軍.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腹瀉30例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導,2011,17(7):108-109.
[7]周保愛,李晶.參苓白術散加減配合臍療治療慢性腹瀉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yī),2011,27(8):13-14.
[8]丁維俊,周邦靖.參苓白術散對小鼠脾虛模型腸道菌群的影響[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29(8):530-532.
[9]徐志鵬.參苓白術散治療功能性腹瀉66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2,28(12):998-999.
R259.7
A
1672-5654(2014)12(b)-0195-02
2014-09-22)
耿紹華(1972-),女,山東人,本科,主管中藥師,主要從事中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