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學生感興趣的一項活動。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相互交流學習、共同分享資料。這既有利于學生擴大知識面,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利于學生整合聽說讀寫等多項語文技能,最終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教師在組織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可以考慮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和任務,讓語文綜合性學習朝著鍛造和提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方向發(fā)展,從而使綜合性學習真正收到實際效果。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提出的教學建議,結合筆者的教學實際,我們認為,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可采取以下教學優(yōu)化策略。
一、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激發(fā)說話興趣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產生的言語活動,只有特定的環(huán)境才能為口語交際提供場合、對象、目的等具體條件,從而使學生進行真實的交際行為,取得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劉煥輝《言語交際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來設計話題,合理拓展,精心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激發(fā)學生躍躍欲試、一吐為快的欲望,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去交流、去體驗,從而獲得審美感受。口語交際情境的設計應該具有真實性、現(xiàn)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綜合運用環(huán)境營造、語言描述、角色表演、音樂渲染、圖片展示、錄像或多媒體呈現(xiàn)、道具或實物陳設等方式來創(chuàng)設口語交際情境。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有“背起行囊走四方”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具體教學活動中,筆者設置了“草原夏令營模擬招聘會”情境:把教室布置成一個招聘現(xiàn)場,電子白板顯示出藍天綠草、牛羊成群、篝火通紅、奶酒飄香的美麗畫面,屏幕上滾動著“背起行囊,感受草原”的字幕。這樣,通過環(huán)境營造、語言描述等手段,讓招聘者和應聘者盡快進入角色。
在組織開展這類活動時,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心理,因材施教。對羞怯、不愛說話的學生,教師要盡量激發(fā)學生說話的欲望,多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敢說、愿說;對于膽大、敢于發(fā)言的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凝練語言,講求表達效果,使他們會說、善說。同時,教師還要多給學生一些人文關懷,尊重學生的自我需要和真實感受,充分展示他們的個性,使之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要精選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并根據(jù)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讓他們在靈活多樣的活動中發(fā)揮各自的特長。
二、找準訓練重點,實現(xiàn)雙向互動
教師在基于口語交際教學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具有多重身份,既是組織者,更是參與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并且自身要處于一個“相互漸變”的角色。例如“草原夏令營模擬招聘會”,教師可以扮演考官,和學生一起完成交際任務。但教師又不能只是口語交際中的一個角色,還要組織教學,適時把握方向,提升思想,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發(fā)展。教師要在明確口語交際目標的前提下,找準每次訓練的重點、難點,進而合理選擇訓練的方法,安排訓練的步驟。每次訓練前,都必須向學生提出具體要求,組織學生精心策劃,把具體任務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做到目標明確。教師要發(fā)揮表率作用,對難度較大的話題要親自示范或直接參與角色活動。同時,教師要發(fā)揮指導作用,教給學生傾聽、表達、應對的方法,指導學生如何利用語氣、語調、重音和表情、手勢、動作等來增強表達效果。教師要努力加強自身語言修養(yǎng),使自己語音清晰標準、語言簡明流暢、語調抑揚頓挫、體態(tài)語形象生動、感情飽滿豐富,這無疑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還應成為學生口語交際的典范,讓學生有所依傍,有所借鑒。
口語交際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只有聽者與說者雙向互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因此,對一些雙向互動性明顯的話題,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進入討論、辯論狀態(tài),讓學生在互動中得到鍛煉。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為“馬的世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筆者依據(jù)單元訓練要求和本班學生的學習實際,設計了“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馬背民族與游牧文化”、“那達慕上的賽馬活動”、“歷史傳說中的馬”等討論題目。要求學生課下準備10分鐘左右的發(fā)言提綱,以備小組討論時使用。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與馬有關的知識,也提高了自身的口語交際能力,真正實現(xiàn)了“能說”——“想說”——“會說”。而對于那些互動性不太明顯的話題,要特別注意隱性一方角色的體現(xiàn),不能讓口語交際訓練變成“獨角戲”。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為“我愛我家”,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設計了“打電話勸阻要離家出走的同學”的訓練題目,意在引導學生能圍繞中心有條理的說話,即說話要把握住中心,不能只關注“勸阻一方”;而是既要引導勸阻者“能言善勸”,又要引導被勸阻者“能言善辯”。這樣雙方才能溝通,才不至于讓勸阻者一個人唱獨角戲,在勸說溝通的過程中,把握說話的方向,掌握交際的藝術,開啟對方的心扉。
三、拓展教材內容,優(yōu)化課堂結構
現(xiàn)行人教版口語訓練是分兩個系統(tǒng)編排和設計的,一個系統(tǒng)與閱讀結合在一起,在部分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中安排了近二十次小型的口語交際活動;一個系統(tǒng)與綜合性學習整合在一起,每冊安排了三次大型的口語交際活動。
教材為口語交際活動提供了話題。綜合性學習中的口語交際還設置了一定的情境,有的還給予了必要的示范和引導。但“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材中口語交際的設計,只是提供了一種具有開放性、選擇性的范例,課堂活動尚有許多不固定的因素。因此,教師應在遵循《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改造、變通、拓展和完善。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為“漫話探險”,筆者結合單元訓練目標與學生生活實際,設計了“講述探險家的故事”的口語交際訓練。課前播放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遨游太空的錄像創(chuàng)設情境,課上設計模擬采訪活動,以科技小記者的身份采訪楊利偉;又將搜集到的故事用口語表達出來,培養(yǎng)學生語言復述能力與口語描述能力;最后,設置“辯題”,正方——“推崇探險論”與反方——“反對探險論”,讓辯論雙方都有話可說、有理可辯。在口語交際訓練中,達成語文綜合性學習多種教育功能的整合。
除了精選、利用教材中的話題,我們還可以選取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評述、討論和辯論。例如,“課外補課到底好不好”、“上網是利還是弊”、“我看中學生早戀”、“中學生零用錢調查”等。還可以選取社會生活中的熱點話題,介紹新聞、評點時事、針砭時弊,如“怎樣看待日本地震后中國的救援行為”、“搶鹽風潮背后的故事”、“中國足球能走多遠”等。還可以選取生活中的接待、拒絕、贊美、批評、慰問、問路等話題進行模擬日常生活訓練。當然,無論選取哪種話題都要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fā)展。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放與拓展,必然會帶來口語交際課堂教學結構的優(yōu)化。有些口語交際活動延伸到了課外,有些則有效實現(xiàn)了與相鄰學科的配合。例如,以“漫游語文世界”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筆者為了更好的實現(xiàn)單元教學目標,體現(xiàn)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的教學思想,設計了三個活動,即“公益廣告集錦”、“新詞匯普查”、“錯別字門診”,讓學生選擇活動,分組完成?;顒忧埃紫却_定本人或本組的活動內容,根據(jù)內容制定本人或本組的活動計劃。為了完成這一學習任務,學生必須要走上街頭、走近熒屏、走向圖書館,經歷從課外搜集、篩選信息,到課上匯總交流信息的過程。學生將有關資料梳理后,全班交流。再如,以“成長的煩惱”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筆者結合教學目標及學生實際情況,提前設計了一份口語能力評價表,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口齒是否清楚,問題是否明確,應對是否巧妙,內容是否有中心,禮貌用語使用情況等等。再要求學生課外采訪父母、教師或同學,了解他們的煩惱與如何對待、評價煩惱,然后回到課堂討論“成長的煩惱”。在采訪結束時,請被采訪人幫忙填寫口語能力評價表,了解自己的口語能力,明確日后改進的方向。有時,為了教學的需要,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到更為廣闊的生活中去。這樣,將生活的活水注入課堂,使口語交際教學與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形成開放、動態(tài)、充滿活力的教學結構。
四、采取靈活方式,增加實踐機會
口語交際能力除了在口語交際課上獨立訓練,還可以在讀寫教學中培養(yǎng),在日常生活中演練。閱讀教學中,可進行課前三分鐘口語交際訓練。根據(jù)教材進度、學生認知水平及教學實際,確定由淺入深、梯度式的訓練內容。例如,初一可安排講寓言童話、成語故事、名人名言;初二可安排敘述見聞、解說實物、發(fā)布新聞;初三可安排讀書心得、熱點追蹤、佳作賞析、影視評論,等等。
一些教材內容和訓練題目,相對初中生的知識積累和認知水平,思維空間大、包含矛盾因素多,學生理解和完成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對舊式教育怎樣的認識態(tài)度?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丑小鴨”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何在?《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行》中“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元方的行為是否失禮?等等。對于這類問題,筆者認為,教師不應回避,也不應避重就輕,更不應該把答案生硬地塞給學生。比較而言,綜合性學習是一種更有效地認識和解決此類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曾嘗試利用語文教材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前后排演過《黔之驢》、《孫權勸學》、《羚羊木雕》、《威尼斯商人》、《皇帝的新裝》等一些篇目。具體操作方式大致為,讓學生扮演劇中的不同角色,根據(jù)課文內容設計相應的臺詞和體態(tài)語,把課文中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激烈的矛盾沖突、鮮明的人物形象以課本劇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這種方式下,學生自己設計場景,編寫臺詞,設計體態(tài)語言,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把書面文字轉換成口語交際的能力。
無論是課堂討論,還是課本劇表演,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實踐,而這正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精髓。通過有針對性地組織一些有價值的活動,使學生充分利用校內外的一切可資利用的學習空間,鍛煉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形成口語交際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口語交際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