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有位朋友告訴筆者,他的孩子讀小學,平時除非上廁所,課間的十分鐘休息時間,老師都要求學生老老實實坐在座位上。而原因,則是學校害怕孩子們室外追逐打鬧受傷。朋友很不滿,說這樣怎么行,孩子天性是玩耍,一天都蔫在教室里多悶??!
對朋友的抱怨,筆者本來以為是個案。但筆者住家的樓下,正好是一所小學。稍微觀察了幾天,果然發(fā)現(xiàn)即便是課間,校園里也是空空蕩蕩。但一到放學,接送車輛和家長就堵塞了整條街道,人聲鼎沸。
這讓筆者想起了當年自己的小學。每到課間十分鐘,下課鈴一響,整個校園瞬間從安靜切換為沸騰,無數(shù)個孩子像沖刺一樣喊叫著從教室門涌出來,瞬間充滿了校園的各個角落,喊叫、追逐、廝打、嬉戲,就跟炸鍋一樣。
的確,那時候如此多的孩子一起嬉戲追打,是很容易受傷,讓人觸目驚心。男孩子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甚至磕破皮流血都不稀罕。但是,跟課間十分鐘困在教室相比,筆者還是覺得當年太幸福,今天太殘忍。
課間限制小學生出教室,筆者不確定是否普遍現(xiàn)象。但是,學校甚至教育相關(guān)部門發(fā)文限制組織孩子春游秋游遠足,則早已經(jīng)是普遍現(xiàn)象??磥恚瑸榱撕⒆拥摹鞍踩倍拗坪⒆拥奶煨?,至少是教育部門這些年來的趨勢。
其實,這些手段,初衷并不是孩子的“安全”,而是學校的“安全”。今天的家長和以前的不一樣,他們能說會道更“懂法”,孩子一旦在學校有個磕磕碰碰,還不把學?;蛘呃蠋燈[個七葷八素?
總之,學校不相信家長通情達理,家長也不相信學校盡心盡責。雙方都在推卸責任,都在相互防范。于是,除了尿尿,孩子被捆在了座位上,成為互不信任的犧牲品。這和今天的醫(yī)患關(guān)系何其相似。
如果互不信任,人是會死光的。不是吹牛,筆者不到10歲的時候,就曾論證過這個問題。
小時候去村里的小賣部買一毛錢的糖,我就發(fā)現(xiàn)“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情形在現(xiàn)實中根本不可能發(fā)生——或者是先給錢,或者是先給貨。我當時就考慮,假如買賣雙方互不信任,賣方要求先給錢,買方堅持先收貨,交易豈不是永遠達不成?所有人豈不是要全都被餓死?
今天,從物質(zhì)角度,中國的狀況不遜于西方國家,但很多人感慨,生活在中國社會,成本很高,代價很大,其突出表現(xiàn)是“活得很累”。這個累有經(jīng)濟方面的壓力,更有精神壓力,原因之一是人與人之間高度不信任。更可怕的是,這種不信任幾乎滲入骨髓,滲透到社會的組織和運轉(zhuǎn)方式中去。
今年春晚有句臺詞,“如果人心倒了,就再也扶不起來了”。為什么?因為人心是多米諾骨牌,一旦倒了,就倒一片,就誰也扶不及。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靠層出不窮的法規(guī)根本無法解決,靠所謂的合同也無法解決。相互信任,其實是一種契約精神,但契約精神并不是指現(xiàn)實的契約。因為紙面的契約所能覆蓋的,不及九牛之一毛。同時,紙面的契約越復雜,對公序良俗這種天然的契約破壞性就越大。
互不信任就像毒藥,一滴下去,一缸水都難自清。好在信任也像種子,種下一顆,就能收獲一穗。未來,要看有多少人愿意承擔風險種下信任。否則,互不信任到極致,只有滅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