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首南 張登程
尤溪縣醫(yī)院麻醉科,福建 三明 365100
觀察喉罩麻醉和氣管插管麻醉在嬰兒麻醉中的麻醉效果
黃首南 張登程
尤溪縣醫(yī)院麻醉科,福建 三明 365100
目的觀察喉罩麻醉和氣管插管麻醉在嬰兒麻醉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選取在我院進行手術的嬰幼兒患者72例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觀察組的患兒在進行手術之前使用氣管插管麻醉方式,對照組患兒在手術之前使用喉罩麻醉方式。比較兩組患兒的麻醉效果。結(jié)果使用喉罩麻醉的對照組患兒的麻醉效果明顯比觀察組好,并且麻醉后的并發(fā)癥要少。結(jié)論針對嬰兒手術前麻醉,使用喉罩麻醉的效果更好,副作用少。
氣管插管麻醉;喉罩麻醉;嬰兒
嬰幼兒麻醉是麻醉工作中的難點,嬰兒獨特的生理特點決定其對麻醉要求高[1]。嬰幼兒手術時采用麻醉可以有效減少患兒的痛苦,讓手術能夠順利進行。目前針對嬰幼兒麻醉主要有氣管插管麻醉方式及喉罩麻醉方式,哪種麻醉方式更適合嬰兒還有待臨床進一步證實。本研究針對我院接收的72例嬰幼兒手術患者分別采用喉罩麻醉和氣管插管麻醉,比較兩種方式的麻醉效果,現(xiàn)在將研究的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進行手術的嬰幼兒患者72例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男孩39例,女孩33例,年齡5個月~1歲,平均(7.9±1.4)個月,其中22例接受胸腹部上下肢血管瘤切除術,20例接受唇裂修補術,30例接受并指分離手術。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和手術類型上不具有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在進行手術之前均給予肌肉注射0.02 mg/kg阿托品及2 mg/kg的苯巴比妥鈉。
1.2.1 喉罩麻醉法。給患兒使用0.1 mg/kg的咪唑安定及2 mg/kg的氯胺酮做麻醉誘導,然后觀察患兒情況,待其睫毛反應消失深度入睡后再使用濃度為6%的七氟醚讓患兒經(jīng)過面罩吸入,將輸氧流量調(diào)整為每分鐘3 L,在輸氧1分鐘之后再將七氟醚的濃度調(diào)整為3%,待患兒吸入1分鐘之后改成放置1.5號喉罩。待喉罩放置準確之后,將輸氧的流量調(diào)整為每分鐘2 L,維持麻醉使用0.8%~0.3%的七氟醚給患兒繼續(xù)吸入。
1.2.2 氣管插管麻醉法。氣管插管麻醉和喉罩麻醉的麻醉誘導一致,在實施氣管插管麻醉之前使用0.5 mg/kg的肌松藥羅庫溴銨,在準確插管后給予患兒機械通氣,維持麻醉使用1%~3%濃度的七氟醚。
1.3 指標觀察
觀察兩組患兒在手術中的平均動脈壓(MAP)變化及心率變化,觀察患兒在進入手術室的MAP及心率(T1);麻醉后的MAP及心率(T2);手術10 min后的MAP及心率(T3);手術結(jié)束后的MAP及心率(T4)以及拔管后的MAP及及心率(T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觀察組患者在T4及T5時間段,心率有明顯加快現(xiàn)象,在T2及T3時間段有MAP明顯下降的現(xiàn)象,比較有差異,和對照組患兒相比其心率變化的情況及MAP變化的幅度都相對較大,比較有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MAP和心率變化[心率(次/min)動脈壓(mmHg)
近年來,喉罩逐漸成為一種被廣泛用于臨床的通氣工具,其操作簡便,對于患者氣管的刺激小,患者的接受度較高,屬于無創(chuàng)操作技術,具有臨床并發(fā)癥少且輕微等諸多優(yōu)點,深受患者好評[2]。由于嬰幼兒生理特點比較特殊,所以其手術時需要使用的麻醉要求也非常高,傳統(tǒng)的靜脈麻醉不適合嬰兒,因為在手術過程中對患兒呼吸道的情況難以把握,所以在臨床上使用喉罩麻醉和氣管插管麻醉方式較多。本研究顯示,針對嬰兒麻醉使用喉罩麻醉患兒的耐受度更高,在手術期間患兒的MAP變化及心率變化較為平穩(wěn),并且未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增加了嬰兒手術的安全性[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喉罩麻醉雖然優(yōu)勢較為明顯,但是對于需要較長手術時間的嬰兒及肥胖的嬰兒并不完全適用,而且在其麻醉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反流及誤吸現(xiàn)象。
總之,在針對嬰兒的麻醉中使用喉罩麻醉的效果優(yōu)于氣管插管麻醉,患兒在手術中的生命體征比較平穩(wěn),并發(fā)癥少,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
[1]姜勇智. 喉罩麻醉與氣管插管麻醉在嬰兒麻醉中的比較分析[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14):83-84.
[2]左舒婷,王麗萍,王淑敏. 喉罩麻醉在小兒尿道下裂手術中的應用[J]. 吉林醫(yī)學,2010,31(17):2575-2576.
[3]王丹. 比較喉罩麻醉與氣管插管麻醉在嬰兒麻醉中的安全性及臨床效果[J]. 醫(yī)學信息,2014(2):355.
R726.1
B
1674-9308(2014)04-0072-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4.0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