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娟
互聯網廣告正在變得越來越聰明,知道用戶最近關注的話題,懂得捕捉你的興趣喜好,甚至某天推薦的內容也恰好是你剛剛和朋友提及過的。用戶打量著廣告,卻很少意識到廣告主也躲在背后窺伺。長久以來,他們一直很糾結—“我知道我浪費了一半的廣告費,但糟糕的是我不知道浪費了哪一半!”而在“大數據”時代,這個頭疼的問題正被越來越聰明的廣告科技逐漸瓦解。
網絡廣告基本分為搜索、展示和視頻三類。搜索廣告因其針對性強,在轉化率等方面一直優(yōu)于展示廣告,這也是谷歌和百度的發(fā)家之寶。而部分沿襲了傳統(tǒng)廣告業(yè)問題的展示廣告,交易模式正在“發(fā)掘精準受眾”的技術引領下,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在美國。正如網絡廣告行業(yè)組織交互廣告署副總裁史蒂夫·蘇利文(Steve Sullivan)所言,“網絡廣告產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基礎,是識別受眾并向特定受眾發(fā)布個性化廣告的能力”。
Rocket Fuel:
技術成廣告業(yè)第一生產力
作為硅谷增長最快的廣告科技平臺,Rocket Fuel(FUEL.NSDQ)是一家基于數據分析的初創(chuàng)類廣告公司,創(chuàng)立于2009年8月。
從誕生開始,Rocket Fuel的目標就是通過數據改善廣告效果。它的盈利模式看起來十分簡單,從廣告網絡交易所(AD exchange)購買廣告展示位,在經過自有的綜合算法演算后,以更高價格推銷給廣告主,賺取其中的差價。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建立于大數據基礎上的技術優(yōu)勢,能令廣告展示更聰明地抵達受眾,從而讓廣告主樂意支付更高的價格。
具體說來,Rocket Fuel集社交、行為、搜索等各類定向數據于一體,來判定用戶最感興趣的廣告。在其算法中考慮到了網民的多種因素,例如上網習慣、地理位置、時間段等。在人工智能、預測模型和數據驅動瞄準等技術的合力協(xié)助下,改進廣告瞄準能力?!霸趯Φ臅r間,對的地點,遇到對的人。”這也正是廣告主的希冀—品牌的每次曝光均能針對有效受眾。正因于此,成立第一年,Rocket Fuel就吸引了耐克、微軟、戴爾和美國運通等知名公司,覆蓋4000萬網民,每月推送廣告約1億次。
盡管這家成立3年多的廣告公司目前尚未實現盈利,但已于2013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上市前其獲得7660萬美元融資,而截至2013年11月26日其市值已超過15億美元。如今其每天平均處理品牌廣告展示15億次,相當于剛成立時1年的推送總量。同時,Rocket Fuel的營收也翻倍攀升—2010年時公司營收1650萬美元,2011年4470萬美元,2012年則為1.06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高達154%。
RTB:
借力“大數據”的競拍受眾模式
Rocket Fuel正是時下最流行的需求方平臺(DSP,Demand side Platform)代表性公司。這類新興公司的誕生和壯大背后,是互聯網展示廣告模式的不斷演進。從最開始的門戶媒體直接聯系廣告主出售廣告位,到4A公司等廣告代理機構通過中間平臺進行交易,再到將所有潛在的廣告位、價格、排期整體放在廣告交易平臺上,而廣告主可通過DSP平臺,篩選合意的受眾和廣告曝光機會,并實現自動購買(又稱程序化購買),而自動化購買又分實時競價模式(RTB,real-time bidding)和非實時競價模式,并以RTB為主流。
在美國,過半展示廣告已擁抱這一新趨勢,廣告巨頭Interpublic旗下市場研究部門Magna Global的最新預測顯示,2013年美國自動購買廣告支出將增長56%至74億美元,占到140億美元展示廣告市場規(guī)模的約53%,其中RTB廣告支出將達39億美元,2017年美國自動購買廣告支出將增長至169億美元,占展示廣告的83%。
所謂RTB,是指在每次廣告展示曝光的基礎上進行實時競價的新興交易類型。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引入“大數據”機制識別受眾類型。當用戶點開一個網站時,需求方平臺根據其個人信息和網上沖浪歷史,分析其興趣愛好,然后意欲競購這一用戶的廣告主針對這一次曝光展開競價,價高者獲得廣告投放,這一切完成的時間只需30-100毫秒(整個過程在用戶等待瀏覽器緩沖網頁時完成)。這意味著,當不同客戶同時點開同一網址,同一廣告位出現的廣告不盡相同,而是與各自興趣掛鉤。
Rocket Fuel的生意經正是如此。套用到中國土壤中,如它將新浪微博的底欄廣告展示位打包買下,再根據時間人群予以細分出售,晚上9點、曾搜索過化妝品的女士打開新浪微博時,看到出現在展示位的是化妝品牌廣告,而上午10點,曾和朋友在微博上點評過某款車型的用戶點開微博時,在同一展示位出現的則很可能是汽車廣告。
這種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廣告主基于用戶興趣來判定此次廣告曝光是否值得投入,避免了莫名浪費的“那一半”;而網站媒體也可受益競價帶來的收益最大化。最開始,RTB模式只應用于冷門網站或位置不佳的展示位,但隨著廣告主的口味變化,這種新模式已呈燎原之勢。據Ad Exchange數據,2013年上半年,AT&T、豐田和通用汽車成為RTB廣告支出排名前三大品牌。根據Casale Media發(fā)布的報告,2013年第二季度,美國市場使用RTB廣告模式的品牌數量比2012年四季度增長了69%。而據eMarketer預測,2013年美國廣告主將在實時競價廣告上面花費超過33.6億美元,遠高于2012年的20億美元和2011年的10億美元,2016年將達到70.6億美元(附表)。
技術和數據為王
廣告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用戶看到時,覺得這正是他/她想要獲得的信息。傳統(tǒng)廣告媒介強調人的資源,而RTB新業(yè)態(tài)的勝出則證明,唯有通過技術和數據才能做到甄別消費者屬性、并推送真正有用的廣告。盡管RTB模式主要依托需求方平臺展開,但一條完整的RTB生態(tài)鏈還包括供應方平臺、數據管理平臺、廣告交易平臺以及網站媒體等參與者(附圖)。endprint
坐擁技術和數據優(yōu)勢的網絡巨頭成為此輪新趨勢核心的領路者和受益者。本質上,RTB模式的興起,與谷歌、Facebook、亞馬遜等推手不無相關。乍看起來,它們分布在完全不同的領域,但作為覆蓋人群最廣泛的應用,它們有著各自的殺手锏。谷歌清楚地知道用戶最近的搜索關鍵詞以及興趣所在;Facebook知道誰是用戶的好友,并可進一步抓取雙方談論的品牌內容;而亞馬遜則記錄了用戶的消費行為,而且善于猜測將來可能購買的商品。搜索、社交、電商,這三重屬性基本可以界定一個活在互聯網時代的現代人,而這也是廣告主們所急于獲知的信息。
谷歌長期占據搜索廣告的冠軍寶座,在美國市場其大約占了95%的份額。在展示廣告上,它同樣野心勃勃,著力點放在了RTB鏈條中吸金能力強大的廣告交易平臺上。大體上,廣告交易平臺和媒體方是三七分成,10元廣告費中,有3元落入廣告交易平臺手中。選好方向和角度,谷歌不惜重金投入技術研發(fā)和并購投資。2008年3月谷歌以31億美元收購展示類廣告企業(yè)DoubleClick,2010年又以8100萬美元收購了DSP領域的初創(chuàng)公司Invite Media,此外,其還不遺余力地收購各種廣告交易平臺,幫助廣告主可以跨平臺購買廣告空間,并改建成新的DoubleClick廣告交易平臺。在這一平臺助力下,2012年它已反超Facebook,如愿坐上了展示廣告老大的位置。根據其預測,2015年展示廣告中的逾50%都將由實時競價模式完成。2012年4月,搜索業(yè)務備受打擊的谷歌中國將這一平臺引入了中國區(qū)。
Facebook則在2012年6月推出實時競價廣告系統(tǒng)FBX,借助對文本文件的跟蹤,用戶瀏覽第三方網站記錄會被跟蹤,當該用戶重新登錄網站后,廣告主就可以競價購買針對這類用戶的目標廣告。廣告代理機構對此平臺的效果也頗為滿意:最早使用FBX的客戶eBags,投入回報率一直穩(wěn)定在15倍;OnlineShoes.com通過FBX獲取的用戶廣告點擊率超過15%。與此同時,這個平臺也能改善用戶體驗,過濾那些與用戶無關的廣告。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亦可看出,上市初Facebook的股價曾一度下跌28%,但FBX的發(fā)布扭轉了這一頹勢,如今其股價較2012低點時增長了一倍有余。不僅如此,Facebook還計劃將這一平臺引入移動廣告位售賣。
與谷歌和Facebook均依賴廣告收入而布局RTB不同,亞馬遜算得上是誤打誤撞進了廣告業(yè),其主要營收來自百貨電商,但在大數據時代,它所掌握的龐大的產品銷售數據和用戶實際購買記錄,被廣告主視為“沉睡的金礦”。因此,當亞馬遜發(fā)布與Facebook類似的實時競價廣告平臺時,有分析師給出了年入10億美元的預測。亞馬遜千倍市盈率讓人云里霧里,或許這個“意外”的大數據紅包可以解釋其中部分謎團。
在三大巨頭之外,Twitter斥資3.5億美元收購了移動實時競價廣告公司MoPub,移動廣告網絡MillennialMedia與實時競價平臺AppNexus強強聯手。當巨頭集中精力角逐廣告交易平臺和實時競價系統(tǒng)時,不少新型公司在RTB全產業(yè)鏈上尋找機會并在細分環(huán)節(jié)稱雄,如已上市的Rocket Fuel可歸類為DSP翹楚。而被高盛看好的企業(yè)BlueKai,則是美國知名的在線數據管理平臺。它通過互聯網匯集各種數據,并創(chuàng)建了超過3000種數據屬性,為廣告主提供數據分析、購買推薦數據和品牌營銷服務等,以改進廣告質量。全美排名前20的廣告網絡和門戶網站有80%購買其數據。技術派代表FASTEAST則劍指RTB鏈條中的技術與系統(tǒng)安全市場,為各環(huán)節(jié)提供技術支持,保障從用戶點擊到打開網頁的極短瞬間內,完成用戶數據傳遞及廣告競價、投放等。由于在RTB廣告的投放過程中,各平臺間的對接和融合至關重要,各方已采取競合之勢,如FBX的成功就依賴于引入第三方數據,而谷歌表示,在未來數月,客戶將能夠通過DoubleClick系統(tǒng)在FBX平臺上購買廣告存貨。
100%增速引中國巨頭圈地
在中國,業(yè)內人士將2012稱作DSP元年。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2012年通過DSP投放的互聯網廣告規(guī)模約9.1億元,其中展示廣告中僅占比2%,但這一市場將取得100%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預計到2016年DSP市場規(guī)模達245.7億元。但相比生態(tài)圈成熟的美國市場,中國的RTB產業(yè)鏈還稍顯稚嫩,主要參與方為廣告交易平臺及DSP,且廣告位的供給資源相對短缺,多為中小網站的長尾流量,而優(yōu)質的媒體資源尚未對其大規(guī)模開放。不過,與美國類似,國內互聯網大鱷同樣將廣告交易平臺視作基臺,2011年9月,淘寶正式上線了國內第一家廣告交易平臺—TANX(Taobao Ad Network Exchange);2012年6月,騰訊廣告交易平臺試運行,2013年1月正式對外發(fā)布,并與市場內大部分主流DSP完成對接測試;此后,新浪也對外發(fā)布了廣告交易平臺SAX(Sina Ad Exchange)。
廣告營銷類公司如品友互動、傳漾科技、WiseMedia、悠易互通、易傳媒等則成為本土DSP代表。它們往往身兼數職,既扮演數據提供商,又充當廣告投放商等角色。如傳漾科技打造了DSP、SSP、DMP三大平臺,并為門戶媒體研發(fā)了Dolphin網絡廣告發(fā)布系統(tǒng)。在布局RTB市場中,也足顯技術和數據稱王的特點。技術起家的品友互動推出的人群分析模型和廣告優(yōu)化算法獲得國家專利保護,目前其已吸引了200多家品牌客戶,并獲得1000萬美元融資。而由DMP轉型而來的億瑪擁有近2億網購用戶行為數據,并與中國目前前500位的電商有長期合作關系,是淘寶外最大的第三方網購行為數據擁有者。聚勝萬合則透露其DSP月銷售額已突破1000萬元,2013年甚至已出現了單月投入超過百萬元的客戶。
資本運作將有望改變這一行業(yè)的現有格局,這也向來是巨頭們的優(yōu)勢所在。2013年百度、京東、阿里等公司與多家DSP公司傳出收購“傳聞”,盡管尚無實質進展,但從谷歌的構建模式看,以收購來切入市場,亦不失為一著好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