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云治
教師富有魅力的評價語言是激活課堂的一種無形力量。教師應該不斷研究錘煉評價語言,使之更加具有針對性、激勵性、導向性,更加富有感召力,讓學生聽了能精神振奮,如沐春風,豁然開朗,更好地發(fā)揮評價語言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
一、以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課標在評價建議中指出:“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表現,應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币晃唤處熢诮虒W《掩耳盜鈴》時,讓學生讀完課文后針對課文內容提問,許多學生不敢發(fā)言。教師便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只要你能提問題,就可以得到掌聲;如果你提的問題同學答不上來,同學就拜你為師;如果你提的問題老師答不上來,老師拜你為師。同學們,大膽地提問吧!”教師的激勵性評價語言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心理安全的環(huán)境,激發(fā)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消除了顧慮,提了不少具有一定探討價值的問題,其中不乏如“掩耳盜鈴的那個人既要用手捂住耳朵,又要用手去摘鈴鐺,這可能嗎?”等富有批判精神的問題。這就說明,是教師激勵性評價語言有效地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燃起了學生自信的火花。
二、以準確性的評價語言推動學生深入思考
正確性是傳授知識的首要條件,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靈魂。那種對學生的發(fā)言不作評價,一概肯定、輕易肯定的做法是不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導向的。只有給學生以正確的評價,才能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思考,準確理解文中詞語、句子、標點的意思和內在含蘊。
兩位老師同樣教學“兌換”一詞——
【教學案例1】
師:“兌換”是什么意思?
生1:“兌換”就是調換的意思。
生2:“兌換”就是交換的意思。
師:你們都說得很對。真聰明!
【教學案例2】
師:“兌換”是什么意思?
生:“兌換”就是調換的意思。
師:我是老師,你是學生,咱倆的任務調換一下,能用“兌換”嗎?
生:“兌換”就是交換的意思。
師:我拿鋼筆,你拿鉛筆,咱們交換一下留下紀念,能用“兌換”嗎?聯系課文想一想,這個詞用在哪個方面?
生:“兌換”的意思是一種貨幣換另一種貨幣。
師:好,現在我拿一角人民幣,換你一美元,你換不換?(學生搖搖頭)你怎么不肯換了?你剛才不是說一種貨幣換另一種貨幣嗎?想一想,這句話里還少了些什么?
生:“兌換”的意思是一種貨幣換另一種貨幣,但它們的價值必須是相等的。(實際上,同一貨幣中的等價交換,也可用“兌換”)
從上面的兩個教學例子我們不難看出:教師評價語言是否準確是直接影響學生思維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師評價準確科學,才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廣處和更深處,使學生的思維有真正意義上的飛躍,從而增加課堂教學的厚度和深度。
三、以針對性的評價語言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教師應以富有針對性的語言給學生以啟迪。比如,針對學生朗讀速度過快的情況,我們可以這樣評價:“老師、同學又沒追你,你干嗎讀得那么快?”針對學生回答時沒有表情的情況,也可以這樣說:“讀得真好聽,你有一副主持人的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這樣的評價語言抓住了問題的焦點,口氣雖然婉轉,但明確指出了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對如何改進學習有了深切、明確的認識,進而愉快地接受教師的建議,獲得進一步發(fā)展。我在教學《草葉上的歌》第四小節(jié)中的“蝴蝶和蜜蜂醉入花叢”時,學生邊讀邊想象,談了自己的感受:“讀了這句話,我仿佛看到蝴蝶和蜜蜂在五顏六色的花朵中翩翩起舞,蜜蜂和蝴蝶被迷人的花香陶醉了,有的都醉在花朵上?!蔽屹澰S地點頭:“你的發(fā)言太精彩了!你邊讀邊想象,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這么美的畫面,把我們帶進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中,你可真懂得讀書?!蔽铱隙藢W生的表現——“發(fā)言太精彩了”,指出了學生良好的讀書方法“邊讀邊想象”,走進詩歌的意境中。這樣對于指導學生讀懂詩句起到很好的激勵引導作用。
四、以啟發(fā)性的評價語言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著名教育評價專家加斯塔佛爾姆強調:評價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因此,老師有效的評價語言不應只是簡單的判斷或褒獎,而應注重具體引導。我在教學語文S版教材一年級上學期第八課《樹葉》時,是這樣指導的:
師:誰能用“樹”字組一個詞?
生:松樹、柏樹、柳樹……
師:說出好多種樹!能不能不說兩個字的樹呢?
生:梧桐樹、桂花樹、蘋果樹……
師:樹的名稱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說樹名了,說樹的一部分,行嗎?
生:樹根、樹葉、樹皮……
師:現在,我們來想想,有哪些詞帶“樹”字,又不是指植物的?
……
在這個片段里,教師以富有啟發(fā)性的評價語言,一次次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促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轉換、發(fā)散、拓展,進入更加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不斷點燃起創(chuàng)新的火花!
總之,教師應根據學生課堂的學習、發(fā)展狀態(tài),優(yōu)化課堂教學評價語言,通過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微的分析,簡潔完整的概括,恰到好處的點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熱情,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反思經驗,不斷地提高認識。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小學?搖?搖?搖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