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 哲學院, 天津 300071)
人類幾千年來面臨的物質匱乏困境已經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爆發(fā),尤其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得到了緩解,控制自然的觀念早已成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指導人們大力發(fā)展科技,以從自然界獲取更多資源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然而,“在控制自然的合理性中,存在著一種目光短淺的倫理,其目的在于片面地依賴科技的神話,單方面考慮人類的福利”[1]654。一直以來人們對控制自然的觀念存在很大誤解,把控制自然理解為人與自然完全對立,倡導人們無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以滿足狹隘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私和貪婪。這種錯誤觀念已經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嚴重破壞,進而影響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敖裉?,人類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地質力量,已經影響到整個地球表面的變化,包括大氣、水、巖石和生物圈的各種自然過程?!盵2]5為此,我們應該正確把握“控制”一詞,理性理解控制自然的觀念,找出一條合理有效的控制自然路徑,以求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時“順天法物”,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
控制自然觀念由來已久,但是長久以來人們都沒有對控制自然作出理性的把握。法蘭克福學派著名代表馬爾庫塞的弟子威廉·萊斯在其代表作《自然的控制》中對控制自然觀念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并給出了控制自然的新解釋。他明確指出,“控制自然”觀念是生態(tài)問題最深層的原因。環(huán)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的經濟代價合算問題,環(huán)境質量也不是價格合適就能購得的商品,環(huán)境污染是一種不可逆現象,一旦出現就很難恢復原貌。一些人單純地認為當前的環(huán)境問題是由科技發(fā)展不夠成熟造成的,只要科技足夠發(fā)達,就能換回曾經的碧海藍天。這種想法顯然經不起時間的檢驗。環(huán)境問題的根源不在于科學本身,而在于一種意識形態(tài),因為“現代科學僅僅是控制自然這一逐漸廣為人知的更宏大謀劃的有利工具”[3]4。人類控制自然的觀念是建立在“自然”與“人類社會”相分離之基礎上的,認為人類應該從外部統治自然,自然存在的所有材料都可以用來滿足人類的需求。控制自然的觀念發(fā)源于萊斯所謂的“非理性的機巧”,從古代的神話和宗教中都能找到人們渴望通過制造工具來控制自然的痕跡,當然也伴隨著對工具的周期性恐懼。弗蘭西斯·培根對控制自然觀念做出了杰出貢獻,這一觀念也成為培根哲學的基本內容。17世紀以后,控制自然觀念逐漸演變?yōu)橐环N意識形態(tài),內化為人們的心理需求,指導人們通過發(fā)展科學和技術來征服自然。
在圣經《創(chuàng)世記》中,神賜福給諾亞和他的兒子,對他們說:“你們要生養(yǎng)眾多,遍滿了地。凡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都必驚恐、懼怕你們;連地上一切的昆蟲并海里一切的魚,都交付你們的手。凡活著的動物,都可以作你們的食物,這一切我都賜給你們……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為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象造的。你們要生養(yǎng)眾多,在地上昌盛繁榮?!盵4]7由此,基督教的創(chuàng)世論宣告了人對地球上其他一切生命體的絕對統治權。這樣,“延續(xù)著的基督教傳統就提供了一個牢固的觀念:人是地球的主人是建立在圣經創(chuàng)世紀故事的基礎之上的”[3]29。但是稍加注意我們就會發(fā)現,《圣經》中上帝賜予人對其他生命體派生統治權是為了讓人類在地球上“生養(yǎng)眾多,昌盛繁榮”。而如今,人類借助控制自然的觀念大肆向自然界索取,不惜以犧牲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顯然已經威脅到人類整體的利益和子孫后代的利益。“在技術樂觀主義的全盛時期,1860—1960年的一百年,報復效應達到了頂峰?!盵5]363如果當時的報復效應還不足夠明顯的話,那么生活在科技無所不及的21世紀,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置身技術負面效應之外,全球性問題已經接踵而至。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思想是控制自然觀念的又一個重要根源。文藝復興大力宣揚人們通過勞動接近自然,探索自然奧秘以使其為自身服務?!斑@一時期,一種新的意識——對于在理論和實踐上擴展人的力量顯示出更高程度的欣賞,甚至是一種迷戀——統治了歐洲廣大領域。”[3]29控制自然的觀念廣泛存在于當時的煉金術、占星術等理論領域。人文主義的個體精神客觀上助長了人類自信心的膨脹,追求自由、展現個人才藝成為當時的社會風氣。這一時期哲學家們將人的力量與神性作類比,形成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新態(tài)度。當時的文學藝術等都暗示了人們對于探索自然奧秘的迷戀。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在這種氛圍中愈益凸顯,人們?yōu)檎故鞠鄬τ谧匀坏膬?yōu)越性,滿足越來越強的物質欲望,開始逐漸失去理性,向自然展開無情的索取。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哲學家培根對統治自然、控制自然的觀念做出了重大貢獻,使這一觀念逐漸深入人心?,F代學界一致認為控制自然觀念是培根哲學的基本要素。他首先將控制自然觀念與當時的煉金術等分割開來,借助宗教的力量——基督教確立的人類統治地球的思想——論證了控制自然的合法性。宗教在西方世界占居著很重要的位置,培根正是把科學與宗教作為武器,引導人們相信這二者是幫助人們找回“失去的清白”和“對創(chuàng)造物統治權”的法寶。這樣,他使人們從心理上擺脫了對于使用工具所引起的恐懼,認為技藝和科學才能使我們重新獲得對其他一切創(chuàng)造物的統治權。宗教的參照系提供了一種擔保:所提出的技藝和科學的發(fā)展在本質上不會形成無控制的混亂:“只有恢復人類神賜的、原屬于他的統治自然權,行為才能被完善的理性和真實的宗教所管理。”[3]46培根的這種觀點蘊含著一個隱秘的結果,即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是成功控制自然的最佳選擇。他特別推崇科學知識的增長,認為我們只有了解更多自然秘密,才能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居于主導地位,從而實現物質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他反復強調“如果我們認真地遵守一種原則,我們靠服從自然來支配自然,巨大的報償就會隨之而來”[3]53。但是人們更多地注意到了支配自然,卻對培根服從自然的前提視而不見。
17世紀以后,控制自然的觀念逐漸獲得了其現代形式,發(fā)展成為指導人們行為的最主要的力量。人們堅信自然界蘊藏著取之不竭的秘密寶藏,我們應該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捕獲深藏于自然的奇跡?!巴ㄟ^科學和技術征服自然的觀念,在17世紀以后日益成為一種不證自明的東西。”[3]72至此,科學技術的合法地位得到了社會的一致認同,控制自然成為人類能力增長的標志,很少有人懷疑它的可行性。今天我們切身感到的科技無處不在的強大力量正是當時這種觀念蔓延的結果。然而,我們可以清醒地看到,“在人對自然的控制而導致的文明與自然的沖突中,人類施加于自然‘母體’上的力量越大,人類遭遇到的自然反作用或自然之反抗也就越大”[1]651。當然,我們不能把現今的環(huán)境問題完全歸結為科技的發(fā)展,因為這歸根結底是人類自身的倫理意識和主觀行為的問題,科技正是在人類的操縱下才得以如此猖狂?,F代社會的人們在追求科技發(fā)展與應用的過程中幾乎是以自身利益為中心,而很少考慮國家集體利益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問題。“這未來的危機,較之人類任何時期所曾遇到的都更具全球性、突然性、不可避免性和困惑不可知性,而且這種危機就在我們孩子所生活的時代將會形成?!盵5]16這種狹隘人類中心主義指導下的控制自然觀念已經完全扭曲了,需要我們重新對其作出解釋和把握。
萊斯重新解釋了控制自然的觀念,他和伊夫斯·西蒙一致認為,控制自然的觀念掩蓋了一個事實——掌控技術的人們有了任意擺布人的貪欲。人與自然斗爭的過程中不斷引發(fā)社會沖突,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在科技無處不及的時代,誰占有了先進技術誰就有話語權,這就導致科技的掌控者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除了控制自然之外還要求對人進行控制?!叭祟惖幕顒右殉蔀樽匀画h(huán)境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以至于控制自然和控制人成為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3]15控制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沖突已經緊密結合在一起,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人類更強地控制自然,然而控制自然引發(fā)的社會沖突似乎需要更發(fā)達的科學技術來調節(jié),我們陷入了控制自然的迷誤而無法自拔。這就需要人們對控制自然觀念有更加理性的認識,正確理解控制自然的觀念需要我們對“控制”一詞有全面的把握,下面我將做一些這方面的嘗試,以求對人們的生產消費行為產生些許積極影響,對生態(tài)文明建設做出一點貢獻。
控制自然觀念已經招致諸多批判,自從萊斯明確指出它是生態(tài)問題的根源以來,人們紛紛對其加以責難。但是,控制自然觀念本身并沒有實質性錯誤,所謂由它導致的環(huán)境污染歸根結底是因為人們對“控制”一詞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因此,有必要對“控制”一詞作出理性的解釋,引導人們正確控制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生活中控制無處不在,我們可以控制人、控制自然、控制環(huán)境、控制場面、控制情緒等等,但我們卻通常把“控制”理解為對對象的完全占有和支配。而事實上,控制更多體現為反饋、調節(jié)、平衡和目的論。下面將對“控制”一詞作較為深入的分析,以達到重新理解控制自然觀念、尋求一條控制自然的合理進路的目的。
談到控制,當然不可能避開現代控制論之父維納。由維納命名的始于自動防空射擊設計的控制論一詞,源出于希臘文,意為“舵手”。維納認為“這個名稱的選擇是因為船上的舵機械是最早和最發(fā)達的反饋機械形式”[7]153。在這里,控制理論最重要的機制就是反饋,人們對對象進行操作,根據對象反饋的信息調整操作方式和進程以使對象更好地符合他們的需求。反饋機制的運行是把設定偏離的信息反饋給機器前端,使其校正自身而不斷逼近預定模式。舍勒在他的許多著作中都涉及了控制學概念。他認為,人們?yōu)榫S持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從未停止與自然進行博弈。與自然斗爭就是要控制周圍的環(huán)境,他把為使環(huán)境服從人類的目的而發(fā)展的各種技術稱為控制學。在他看來,價值評估是人類所有行為的基礎,而顯然控制學反映了控制自然的意圖??茖W和技術本身是價值中立的,但人的主觀能動性必然帶有一定的價值取向,他們向往并正在逐步實現通過科學和技術來主宰和支配其他生命體。舍勒表明,人們發(fā)展科學的目的在于“制造所有可能的機器——當然開始只是在思想中和作為計劃——通過這些機器人可以引導和驅使自然服從他所要求的任何目的,無論是有用還是無用”[3]100。顯然,舍勒所謂的控制學完全基于人類的價值,對自然進行瘋狂的占有和支配,使自然完全服從人的目的,而且是任何目的。但是,自然畢竟有其自身的運行規(guī)律,盲目地以人的發(fā)展維度來改造、控制自然必然會引起自然的反抗和報復。前面我們已經談到維納對控制學的理解,即控制系統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反饋機制。然而,人類在控制自然的過程中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以自身利益的增加為唯一評價標準,而沒有對自然的反抗做出及時考察和反省。這種控制自然的方式已然造成了當前嚴重的全球性問題——生態(tài)問題、貧富差距、霸權主義等等。
控制自然當然應該基于人類利益,但是這種利益是一種維持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長遠利益,絕不能以犧牲后人的生存空間為代價??刂撇⒉皇菍ο蟮耐耆加?,不是完全犧牲對象的利益而滿足人類的利益,它是與對象保持動態(tài)平衡的過程。控制系統的運行主要是根據反饋信息,反復改變條件,以尋求最佳路徑達到預設目的。英國著名的科學家詹姆斯·拉伍洛克在其著作《蓋婭:地球生命的新考察》中提出,地球上的生命會生生不息地繁榮昌盛起來。蓋婭一詞原是希臘人對大地女神的稱呼,拉伍洛克認為蓋婭是一個自我完善的系統,它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復的功能?!白晕夜芾砉δ芤馕吨?,為生命的持續(xù)和繁榮維持有益的地理環(huán)境。自我修復功能意指,如果系統受到打擊,遠離平衡,它可以進行自我恢復?!盵8]220這里所說的自我完善就是一個完整的控制系統,地球根據生命生存和繁榮的需求不斷調整自身的溫度、大氣層、化學成分等等。蓋婭假說表明,地球是一個活的組織,雖然經受過不同的打擊,甚至流星的撞擊,但是它幾乎還可以死而復生,地球上會不斷涌現新的生命體。然而,歷史已經表明,“地球不死”并不意味著任何特定生物可以永存,人類的生存狀況并不像那些樂觀主義者想象的那么樂觀,我們一定要喚起危機意識,認清自身所處的境遇。雖然人們對蓋婭假說存在很大爭議,但是拉伍洛克的地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修復的思想為我們控制自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為了說明地球自我控制的觀點,拉伍洛克還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即為什么僅憑雙腿和狹窄的雙腳的支撐我們就能在支撐面甚至是移動著的輪船或汽車上垂直站立。他認為,“將目標與現實進行比較,從而感覺到錯誤的存在,然后通過準確地施加反作用力加以糾正,這一個過程使我們能夠垂直站立”[9]53。這顯然又是一個很好的詮釋控制系統的例子,我們通過身體各種器官反饋的信息調整身體平衡以保持垂直站立。拉伍洛克還舉了很多生活中常見的自我控制的例子,比如裝有自動調溫器的新式烤箱、電熨斗和房內供暖系統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反饋機制的運行。他認為,“一切活生生的有機體從最小到最大,它們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有能力演化、運用和維持各種系統:設定目標,然后通過反復試驗的控制過程,努力達到這一目標”[9]54。地球是一個大的有機體,一個自我調節(jié)、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系統,而以地球為依托的人與自然是地球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人類對自然的控制也應該建立在反饋機制之上,而不是盲目地開發(fā)、利用自然,不顧及自然本身的運行規(guī)律和自然的反抗。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對“控制”一詞作出相對合理的把握,即控制并非對對象完全占有,而是通過反饋機制不斷反復調整各部分的關系,最終達到預設的目標。人類對自然進行控制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自然資源,改善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提高人類幸福指數。但是,近代科學革命以來,人類的私欲與貪婪已經遮蔽了理性,人們對自然進行了近乎瘋狂的掠奪,幾乎沒有考慮科技泛濫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一系列紛至沓來的全球性問題都是自然向人們敲響的警鐘,我們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對此視而不見。這種行為顯然沒有體現控制系統的核心機制,即反饋機制??刂剖且环N基于反饋機制的自我調節(jié)系統,需要反復調整策略來達到預設的目標,而不是直線式前進。人與自然就是一個完整的自我控制系統,人對自然的控制一定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根據自然反饋的信息不斷調整自身的行為方式,以便更好地達到預設目標。當前人類盲目控制自然的行為,雖然會帶來物質財富的極大增長,但是這種做法無異于自掘墳墓,最終將危及人類的生存根基甚至整個地球空間。所以人類不能放大自己的欲望而對自然界為所欲為,完全不顧及自然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
當然,我們強調重新理解控制自然的觀念,找出控制自然的新進路,并不是要否定控制自然,而是提倡人們合理地控制人與自然的關系??刂谱匀粦摾斫鉃槿祟悶檫_到其終極目標——人類的解放,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下,基于反饋機制來認識自然規(guī)律并利用自然規(guī)律為自身服務。在這一過程中,人類要不斷根據自然反饋的信息——環(huán)境污染、能源危機、自然災害等等,反思自身行為、調整自身行為、優(yōu)化自身行為,保持人與自然的最佳動態(tài)平衡,通過循序漸進地控制自然,最終達到人類解放的終極目標。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絕不應該為了滿足一方的利益而無條件犧牲另一方,否則只能導致兩敗俱傷的悲劇。
由此可見,對控制自然的理解不能簡單化為一味地占有和支配自然,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應該把人與自然放在同一個生存背景下來統觀人類的終極目標。我們只有基于反饋機制來控制自然,追求在人與自然的最佳平衡中獲取自然資源,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才能實現人類的最終解放。
總之,正確理解控制自然的觀念,并基于反饋機制進行控制自然的活動,將對當前的科技文化發(fā)展以及人類的長遠發(fā)展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 田海平.環(huán)境倫理與21世紀人類文明[C]//首屆國際道德哲學會議論文集.南京:江蘇省倫理學會,2004.
[2] 陳筠泉.關于生態(tài)文明的幾點思考[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1).
[3] 威廉·萊斯.自然的控制[M].岳長齡,李建華,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4] 圣經[M].南京: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2009.
[5] 愛德華·特納.技術的報復——墨菲法則和事與愿違[M].徐俊培,鐘季康,姚時宗,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1999.
[6] 芭芭拉·沃德,勒內·杜傅斯.只有一個地球[M].國外公害叢書編委會,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7] E.舒爾曼.科技文明與人類未來——在哲學深層的挑戰(zhàn)[M].李小兵,謝京生,張峰,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
[8] E.庫拉.環(huán)境經濟學思想史[M].謝揚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詹姆斯·拉伍洛克.蓋婭:地球生命的新視野[M].肖顯靜,范祥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