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軍
?
抗戰(zhàn)后期中英貸款交涉述論
徐文軍
(湖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抗戰(zhàn)后期,中國政府為了支持法幣,抑制通貨膨脹以及持續(xù)抗戰(zhàn)的需要,向英國借款五千萬英鎊。英國政府雖然答應借款,但提出了種種限制條件。為此,中英兩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會談,談判甚至一度陷入僵局。從表面上看,中英雙方在貸款條件上分歧嚴重,英國的原意在于提高中國抗戰(zhàn)熱情,以能夠持續(xù)抗戰(zhàn),而中國更重視實質上的幫助。中英雙方在貸款問題上的分歧,對抗戰(zhàn)產生了不利影響,而且嚴重影響了兩國關系。
抗戰(zhàn)時期;英國;貸款;交涉
自從1937年7月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以來,雖然國民黨在正面戰(zhàn)場有力地抗擊了日軍的侵略,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準備,敵我力量相差懸殊,以及戰(zhàn)略戰(zhàn)術失誤等原因,國民黨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從1937年7月到1940年6月的三年時間里,北平、天津、上海、蘇州、常州、南京、廣州、武漢、南寧、宜昌等地相繼被日軍占領。也就是說,中國工農業(yè)生產最富庶的地區(qū)大部分被日軍侵占。南京政府遷都重慶時,只控制著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北、西南15個省份,而日軍卻占據了中國1/3的土地,40%的農業(yè)生產基地和92%的工業(yè)生產能力。1940年6月宜昌淪陷后,日軍對國統(tǒng)區(qū)形成了全面包圍,當時的中國政府面臨的財政危機日益嚴重。蔣介石明確指出:“經濟之崩潰,其危險性較軍事之失敗為尤烈。軍事失敗猶可退卻后卷土重來,經濟崩潰,則其禍害立見,且遍及全國,雖欲挽救而不可能?!盵1]321
1941年,中國在請求英、美經濟援助的《經濟援助方案說帖》中十分準確地陳述了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嚴峻的經濟形勢:“現在中國之財政金融及一般經濟,尤其法幣之發(fā)行已達飽和點以上,將至惡性膨脹之程度,一般物價急劇騰漲,而財政收入漸見減少,收支益無法平衡。中國現時物價已漲至戰(zhàn)前百分之二十以上,而法幣發(fā)行總額較之戰(zhàn)前已達百分之八百以上,因社會情勢與人民心理異常不安,若無適當之力量迅與補救,則形勢有趨惡化之虞,足以造成嚴重之危機?!盵1]323?324
為了挽救危機,以取得“收縮法幣,鞏固金融,穩(wěn)定物價”[1]323的效果,中國不得不向英美貸款。蔣介石認為英美此時若不給中國提供貸款接濟中國,則“中國人民心理必被動搖,且非迅速成功,將不足以挽救國人之心理與提高抗戰(zhàn)之精神”。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擬向美國借款五億美元,向英國借款一億英鎊,“擬發(fā)行長期公債及定期儲蓄獎券等方法,為提高法幣信用與收回法幣之用”[2]259。而英美方面為了在太平洋戰(zhàn)爭之后的自身利益,需要聯合中國共同對敵,不得不向中國提供貸款。羅斯福于1942年1月底同意對中國借款五億美元,并于2月7日獲美國國會批準。3月21日,中美正式在協約上簽字[1]342?-343。英國雖然于2月3日正式宣布“政府允以總數不超過五千萬英鎊之款貸于中國,其時間條件及戰(zhàn)爭上之用途,由中英兩國政府商酌決定”[2]260,但是中英兩國就這筆貸款進行了漫長的談判。
為了戰(zhàn)時同盟關系的維持和各自國家利益,英國政府雖然緊隨美國宣布向中國貸款五千萬英鎊,但在后來的談判中,英國對如何使用這筆貸款增加了限制性條款。這些限制性條款主要有兩條:第一,用于戰(zhàn)時,用于戰(zhàn)爭目的;第二,貸款要在英鎊區(qū)內使用。這引起了中國方面的強烈不滿,于是雙方進行了交涉。
1942年3月17日,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將財政部次長郭秉文所探悉的英方擬定的借款協約草案要點呈送蔣介石。要點內容如下:(1) 軍械按租借辦法免費供給,但戰(zhàn)事結束時尚存在者須歸還;(2) 在戰(zhàn)爭期內無須付息;(3) 付息及還本由雙方于戰(zhàn)事結束后洽商;(4) 用途適于在英鎊區(qū)內購買戰(zhàn)事需要品,前去購買時的相關開支,以及經兩國政府同意的其他用途;(5) 英政府于戰(zhàn)事結束后,非經協商,不再擔負付款責任[2]260。4月18日,蔣介石致電駐英大使顧維鈞,指示“其所有條文性質,不宜越出美國條文之外”,因為“英與美皆為我盟國,其對我經濟共同之義務,不宜有寬苛之分,更使我軍民對英發(fā)生其他感想”,“如果必須另訂有拘束或限制之條件,則中國為兩國感情與戰(zhàn)友關系計,不敢接受,不如不借之為愈”[2]261??梢?,中國政府對英國這筆貸款的限制性條件是十分不滿的,態(tài)度比較強硬。孔祥熙主張“英借款條件應與美借款條件完全一致方可”[2]263,因為美國宣布給予中國的五億美元貸款在使用上沒有限制性條件。
5月13日,英國外相艾登向中國駐英大使顧維鈞遞送了《借款合約修正草案》,堅持:(1) 在戰(zhàn)時購買因軍事行為而需要之物品,該物品以在英鎊區(qū)域內出產或制造者為限;(2) 在英鎊區(qū)域內,辦理購買上項物品之經費開支;(3) 中國駐緬軍隊之一切緬幣費用;(4) 擔保中國發(fā)行國內公債,此項擔保以英金二千萬鎊為限[2]263。
中國對英國貸款限制條件極為不滿,為此雙方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談判。在談判交涉無果的情況下,1942年7月蔣介石要求擱置貸款談判。顧維鈞在回憶錄中說:“我接到委員長(指蔣介石)的密電,指示我不要再向英國人提貸款的事,也不要向他們乞求任何援助。他說他認為不可能再指望英國政府對貸款問題給予更優(yōu)惠的考慮了”,“關于貸款問題,重慶和倫敦的觀點仍有很大距離這是造成兩國誤會的直接原因之一”[3]66。他通過與英國外交部和英內閣部長以及議員們的談話,對英方的觀點給予理解,但是“重慶方面迫切需要一大筆貸款,并且認為英國給中國的財政援助即使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多,也應該遠遠超過眼下的數字。斯塔福德·克里普斯是英中友誼的積極支持者,他告訴我們?yōu)槭裁粗袊蟠蠊P貸款的愿望不能實現的真正原因。他讓郭秉文轉告我,英國在戰(zhàn)后將成為最大的負債國,所以這信貸即使留待戰(zhàn)后使用也無法同意。戰(zhàn)后,英國希望以出口英國成品來換取中國的原料。如果以通貨的形式提供一筆貸款,那英國就無法取得中國的原料”。另外,“英國同意以一千萬英鎊作為中國戰(zhàn)時公債的保證金,這筆款當然要延續(xù)用到戰(zhàn)后,但中國不能以此為理由而要求給予更多的貨幣儲備金。英國的財力也不允許這樣辦”[3]73?74。
對于如何支配使用這筆貸款,雙方分歧較大,但為了與英方所提條件接近,以求達成一致,中國方面在1943年11月經過修改后主張:(1) 已宣布之公債擔保一千萬英鎊,自須仍維原議,照數撥出,款可存放英倫銀行中央銀行賬戶;(2) 另撥一千萬鎊作為發(fā)行英鎊儲蓄券基金,亦可存儲英倫銀行中央銀行賬戶;(3) 為適應戰(zhàn)時軍運、交通、兵工建設等需要,擬由借款項下劃撥兩千萬磅,作為在英鎊區(qū)內訂購工業(yè)機器、交通器材、鐵路用具及棉紗、布支付之用;(4) 其余一千萬鎊,則留作增加信貸不敷及其他英鎊區(qū)內購置印鈔運雜等費之用[2]282。而且,中國方面認為這次所提以上各項用途,都與戰(zhàn)事直接相關,和英方所提條件是極其相符的。但關于第三條款,仍分歧較大,英方雖允許中方在英鎊區(qū)域內購料,“但以現當戰(zhàn)時,英方自身需要緊迫之時,若欲大量采購,事實上頗難辦到”,而“英方原定方針,此項借款之利用,又限制在于戰(zhàn)時”,那就意味著“一旦戰(zhàn)事結束,借款即不能用。換言之,即我方所購器材,于戰(zhàn)事結束時尚未交貨者,即告取銷,則我方所得實惠極屬有限”[2]281?282。12月6日,蔣介石在給顧維鈞的電文附件《英借款問題之我方對案》中指出,中國方面一定要堅持“中國訂購的物資即使在戰(zhàn)爭結束后也一定要運到中國”的立場[2]282?283。從這里可以看出雙方難以達成一致的癥結所在。中國迫切需要英方大量資金購買戰(zhàn)時物資,而英國方面本身就不寬裕并且需求量大,在戰(zhàn)時中國很難在英鎊區(qū)大量采購所需物品,也就是說所貸款項很難充分發(fā)揮作用,并滿足中國抗戰(zhàn)之需要。另外,英國方面還把借款的使用限制于戰(zhàn)時,戰(zhàn)爭結束后不能使用,這是中國所不能接受的。
直到1944年2月,英國政府提出貸款方案修改意見,基本原則沒有改變,但也做了一些讓步,讓步的原因與開羅會議期間蔣介石向丘吉爾提出此問題有一定關系。英國主要做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讓步:第一,一千萬公債擔保問題,英方變通為“先行指定一千萬鎊”,“如結果卓有成效,倘有增加需要”,英方則可能還會增加。第二,“以二千萬鎊用于英鎊區(qū)域購物,英方并不干預”。這一點是英方做出的最大讓步。第三,關于借款用于戰(zhàn)時的問題,“凡經英方同意之下,則其貨物能在相當期內運到,用于戰(zhàn)事,即使在戰(zhàn)事結束后,英方仍可付款”。英方提出,有關這一點可以換文聲明。第四,“一千萬鎊用于英鎊區(qū)內印鈔運費或指撥信貸不敷,英方亦可同意”。在這種情況下,郭秉文、顧維鈞極力請求重慶方面接受英方修正案,他們認為“英方讓步如此之多,實因鈞座(指蔣介石)在開羅提出,英方特別重視之結果,難望再有改進余地,如我方不接受,不免影響將來”。況且借款協定原則一經規(guī)定,其他的都是技術問題,可各派專家商討,如能夠早日實現協定的簽訂,則有助于邦交。最后,中國政府妥協,同意取消以貸款發(fā)行儲蓄基金。1944年5月2日,顧維鈞代表中國政府和艾登簽訂了《中英財政協助協定》[2]284?285。事實上,這筆五千萬英鎊的貸款,中國政府僅支用了810萬英鎊,用于在英鎊區(qū)購買物資以及其他服務性費用,其中300萬英鎊是在1945年底支付中國的,其余510萬英鎊是在1948年7月才支付的。因此,在抗戰(zhàn)時期中國得到英國的貸款援助實際上很少。
英國政府雖然緊隨美國宣布向中國貸款五千萬英鎊支持中國,但是從1942年4月到1944年3月將近兩年的時間里中英雙方進行了馬拉松式的談判,直到1944年5月才達成協議。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自從二戰(zhàn)爆發(fā)后英國當時的經濟狀況日益惡化,財政比較困難,實際上并不愿意借款給中國。但是,英國政府認為如果拒絕給中國貸款,就可能會影響中英關系,進而影響兩國戰(zhàn)時的合作。
第二,英國雖然宣布對華貸款,但是并沒有準備真正實施,英國只是想把貸款作為支持中國抗戰(zhàn)的宣傳工具,體現中英的“同盟國”關系,在英國看來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
第三,在當時情況下,英國一直強調要和美國站在同一陣線,在外交上也要和美國保持一致。這從當時英國外相艾登給英國駐華大使卡爾的指令中可以看出。他要求卡爾在必要時要向蔣介石解釋,英國政府是在十分突然的情況下得知美國決定向中國貸款的,所以希望和美國同時向全世界宣布這一貸款決定,但是不可能提供先前公布的一億英鎊貸款;英國的經濟狀況與美國不同,因此只能提供五千萬英鎊以內的貸款,并且戰(zhàn)后不得使用[3]??梢姡窃诿绹鴽Q定貸款給中國后倉促決定答應向中國貸款五千萬英鎊的,至于明確具體的貸款數目及如何使用這筆貸款都未做明確說明,這導致了中英兩國關于此項貸款的持久交涉。
不得不提的是,同為中英盟國的美國,不愿意因為貸款問題而影響戰(zhàn)時同盟關系這一大局,故在此貸款問題上的態(tài)度是傾向于支持中國的。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行政助理居里,曾向英國駐美大使哈利法克斯表示“英國政府在貸款使用時間上設定期限,實在是不明智的”,因為“英國政府的信用將會與中國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逐漸喪失”[4]。1942年7月,居里以羅斯福總統(tǒng)私人代表的身份訪華,與蔣介石、孔祥熙進行了會談,討論美國租借物資援華問題。期間,他與英國駐華大使薛穆進行了會談。關于貸款,居里認為英、美貸款有助于中國繼續(xù)抗戰(zhàn),鼓舞中國抗戰(zhàn)士氣,“讓中國取得總額才是唯一正確方針”。居里在貸款方面對中國的支持是顯而易見的[5],但是英國方面并不接受居里的建議。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英美兩國的對華貸款態(tài)度截然不同,是由于英美兩國在對戰(zhàn)后中國地位的認知上存在著差異。美國希望戰(zhàn)后能在遠東重新洗牌,打破戰(zhàn)前遠東的舊殖民體系,而英國則希望打敗日本后能在遠東恢復其殖民統(tǒng)治,這從羅斯福與丘吉爾的談話中可以看出[6]556?557。美國1942年給中國的五億美元貸款,有力支持了中國人民對日戰(zhàn)爭,而且對制止通貨膨脹,穩(wěn)定中國經濟起到了巨大作用。而英國作為中國的盟國,雖然也給了中國五千萬英鎊貸款,但規(guī)定了許多限制條件,致使中英之間進行了長達近兩年的外交談判,也使中國無法盡早獲得英國的經濟援助以支持抗戰(zhàn)需要。
因此,在中英關于貸款問題的長期交涉中,英國政府討價還價失去了信譽,也失去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嚴重影響了抗日大局。更重要的是,交涉對兩國關系在戰(zhàn)后很長一段時間還產生著消極影響。正如學者李世安所說:“在中國人民心目中,英國對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貢獻打了折扣,已經惡化的兩國關系變得雪上加霜?!盵7]23直到抗日戰(zhàn)爭結束,中英兩國仍在為如何使用這筆貸款問題持續(xù)交涉,爭吵不休。
[1]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zhàn)時期·戰(zhàn)時外交:中美關系[Z].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2]顧維鈞.顧維鈞回憶錄:5冊[M].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北京:中華書局,1987.
[3]Anthoy Best,etc.Mr. Eden to Sir A. Clark Kerr (Chung-king),February 2nd,1942[Z]//British Doucu ments on Foreign Affairs:vol 5.University Publica tions of America,1997(34).
[4]Anthoy Best,etc.Viscount Halifax to Eden,May 14th,1942[Z]//British Dou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vol 5.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97(41).
[5]Anthoy Best,etc.Sir H. Seymour to Mr. Eden (Chung- king),August 1st,1942[Z]//British Dou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vol 5.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 ica,1997(4).
[6][美]羅伯特·達萊克.羅斯福與美國對外政策:1932―1945[M].陳啟迪,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7]李世安.太平洋戰(zhàn)爭時期的中英關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 牛建兵〕
Negotiation onLoan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duringthe Anti-Japanese War
XU Wen-ju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Chinese government borrowed 50, 000, 000 pounds from the British government, in order to support legal tenders, to restrain inflation and to go on fighting against Japan. The British government put forward many kinds of confined terms, though it responded to the money positively. Thus, Chinese government and British government started lasting talks, which fell into deadlock at one time. Seemingly, the problem is in the disagreement on the loan term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British government was to improve the Chinese passion to fight, while Chinese government took essential assistance more seriously. Other causes of the disagreement need further discussion. The disagreement on the loan not only had an bad influence on the war, but also deeply affected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Britain; loan; negotiation
2014-05-28
徐文軍(1987―),男,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
K264.39
A
1006?5261(2014)06?0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