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春,陳岱芬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心理韌性的關系研究
吳文春,陳岱芬
(韓山師范學院教育學系,廣東潮州521041)
采用簡式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中文版和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對大學生進行調(diào)查,以探究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心理韌性的關系。結果顯示:男女大學生在心理韌性的個人力、支持力、情緒控制、人際協(xié)助維度上及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父親拒絕、父親情感溫暖維度上的得分差異顯著;獨生子女大學生在人際協(xié)助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農(nóng)村大學生在個人力、情緒控制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城市大學生;文理科大學生在支持力、情緒控制、人際協(xié)助、父親情感溫暖維度上的得分差異顯著。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韌性各維度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且回歸分析表明母親情感溫暖和父親過度保護分別對心理韌性有顯著的正、負向預測作用。結論: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心理韌性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resilience)是指個人在面對生活逆境、創(chuàng)傷、悲劇、威脅或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它意味著面對生活壓力和挫折的“反彈能力”[1]。它是結合應激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一種全新的視野來看待人的應激反應,探究個體在苦境中的生存與發(fā)展的動力源泉。近些年,研究者們從不同角度重點探討心理韌性的影響因素,其中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有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教養(yǎng)方式從不同方面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個體的性格形成與心理健康發(fā)展[2-4]。張瑩以高中生為對象探討其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家庭功能對心理韌性的影響,結果表明,母親的情感溫暖和保護有助于幫助子女提升心理韌性[5]。但這些研究多以幼兒和中學生群體為主,且與大學生心理特質(zhì)的相關研究并不多。筆者能查閱到的只有兩篇:一是黃士華等的貧困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復原力的關系分析;一是楊莉等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間起部分中介作用[6]。前者只以貧困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范圍較窄,影響了研究結果在更大范圍內(nèi)推廣的可靠性;后者并無直接研究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韌性之間的關系。
而大學時期是青少年向成人過度的關鍵時期,此時的個體在認知和情感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面臨著學業(yè)、人際關系、情感、就業(yè)等各種各樣的困擾,在面對各種壓力、挫折、創(chuàng)傷時,他們比兒童和成人更加敏感。心理韌性作為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大學生心理發(fā)展水平的一把標尺。Block和Kremen的研究表明,具有韌性的個體,具有能力來改變情境或應付環(huán)境中的偶發(fā)事件,比較容易經(jīng)歷正面的結果,韌性較高的個體也擁有更好的自信和心理調(diào)整能力。反之,不具有韌性的個體具有較少的適應彈性,身處壓力情境時,傾向于表現(xiàn)得僵化、持續(xù)固著、混亂或散漫行為,導致適應不良[7]。胡寒春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相對于較低心理韌性的個體,逆境中的高心理韌性(前25%)青少年擁有高度的主觀幸福感、滿意的家庭關系及同伴關系,同時體驗到更低的孤獨感[8]。因此,心理韌性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能力。
為此,本研究將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心理韌性的關系,并作出如下假設: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心理韌性關系密切,對大學生心理韌性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此外,本文試圖通過探究不同性別、是否獨生子女、不同生源地、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心理韌性的具體情況。這不僅可以在理論上擴展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韌性的研究范圍,而且對當今大學生的人格教育與意志力培養(yǎng)也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并在一定程度上為高校和心理咨詢輔導單位的心理輔導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依據(jù)。
(一)被試
本研究的被試主要來自韓山師范學院各系的本科大學生,少部分(122人)來自全國其他高校。隨機選取了大一到大四的學生共365名,有效被試328名。其中男生160人,女生168人,一年級81人,二年級73人,三年級88人,四年級86人;文科生141人,理科生187人;農(nóng)村戶口學生231人,城市戶口學生97人;獨生子女34人,非獨生子女294人。
(二)測量工具
1.簡式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中文版
采用蔣獎等修訂的簡式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中文版(s-EMBU-C)。該問卷以英文版的簡式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s-EMBU)為基礎,針對中國大學生群體進行修訂。正式問卷采用4級評分,共42道題,分為父親版和母親版兩部分,每部分21道題,題目一致且由3個維度組成,分別為拒絕、情感溫暖、過度保護。每個維度包含的題目數(shù)分別為6、7、8。問卷各維度的內(nèi)部一致性α系數(shù)在0.74-0.84之間,重測信度在0.70-0.81之間,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9]。
2.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
采用胡月琴等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采用5級評分,共27個項目,分為個人力和支持力兩個因素,其中前者包含目標專注、情緒控制和積極認知3個因子,后者包含人際協(xié)助和家庭支持2個因子。在復測中該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α系數(shù)為0.83,5個因子的α均大于0.7。該量表還以其他心理韌性量表(RS)和中學生生存質(zhì)量為關聯(lián)校標,皮爾遜相關分別為0.53和0.49,支持了量表的外部效度[10]。
(三)施測程序
本研究采用無記名的方式進行調(diào)查研究,通過發(fā)放紙質(zhì)問卷與網(wǎng)上問卷兩種方式收集數(shù)據(jù)資料。共發(fā)放問卷365份,回收365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328份。所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
(一)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心理韌性的性別差異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1)表明,在個人力、情緒控制維度上,男生極其顯著高于女生(p=0.009,p=0.000);在支持力、人際協(xié)助維度上,女生得分極其顯著高于男生(p=0.006,p=0.002);而性別在心理韌性其他維度上和總分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維度上,男生在父親拒絕維度上的得分極其顯著高于女生(p=0.010),在父親情感溫暖維度上的得分極其低于女生(p=0.009),在其他維度上不存在性別差異。
表1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韌性各維度性別差異的比較(M±SD)
(二)不同生源地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韌性的差異比較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個人力和情緒控制維度上,農(nóng)村大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城市大學生(t=2.537,p=0.011;t=2.344,p=0.020),在心理韌性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其他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
(三)是否獨生子女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韌性的差異比較
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除了在人際協(xié)助維度外,是否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在心理韌性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在人際協(xié)助維度上,獨生子女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t=2.155,p=0.032)。
(四)文理科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韌性的差異比較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文科生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父親情感溫暖維度上顯著高于理科生(t= 2.770,p<0.01)。文理科生在心理韌性總分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情緒控制上,理科生的得分顯著高于文科生(t=3.843,p=0.000);在支持力、人際協(xié)助維度上,文科生得分顯著高于理科生(t=2.550,p<0.01; t=3.029,p=0.003)。
(五)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韌性的相關分析
表2 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韌性的相關分析(r值)
相關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除了情緒控制與父親情感溫暖不存在顯著相關外,心理韌性各維度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維度均存在顯著的相關。從表2數(shù)據(jù)可知,心理韌性各維度及總分與父母親拒絕、父母親過度保護存在極其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與父母親情感溫暖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六)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韌性的回歸分析
以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維度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表明,母親情感溫暖對心理韌性有極其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p=0.000);父親過度保護對心理韌性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p=0.024)。
表3 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心理韌性的回歸分析
(一)不同性別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韌性各維度的差異
本研究表明,性別在心理韌性總分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大學男生在個人力、情緒控制上極其顯著高于大學女生;大學女生在支持力、人際協(xié)助上極其顯著高于大學男生。
這與相關研究結果趨于一致;蔣雪明、潘蕓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男生在情緒控制維度上顯著高于女生,大學女生在人際協(xié)助維度上顯著高于男生[11]。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學男生偏向于理性,而女生偏向于感性,因此大學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控制情緒,自我調(diào)節(jié)的能力較好。在人際協(xié)助上,女性得分顯著高于男生,這可能是受傳統(tǒng)文化和女性身心特點的影響,女性被賦予溫柔、順從、矜持、專一等期望[6]。在家庭、學校、社會等環(huán)境下,這種性別期望受到強化,并內(nèi)化為女性的品質(zhì)特點和行為特征。因此,具有陰柔性一面的女生在人際交往上具有較弱的攻擊性,兼容性較大,人際關系較為和諧、穩(wěn)定,更易于獲得外部資源的支持。雷萬勝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女大學生的心理韌性顯著高于男生,這可能是由于女性具有與男性不同的心理韌性結構,使得女性在面對不同壓力和逆境時,能夠更加積極的調(diào)動個人資源,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靈活地處理生活壓力[12]。
在本研究中,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在父親拒絕維度上的得分極其顯著高于女生,在父親情感溫暖維度上的得分極其低于女生;在其他維度上不存在性別差異。筆者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性別角色期待和性別認同在各自教養(yǎng)方式中起著作用。男大學生由于自己的性別特點如好動、精力旺盛、不服管教等,同時由于父親對兒子的性別認同,他對兒子會的期望值就會高于對女兒的期望值,這使得父親對兒子嚴格要求、嚴加管教,于是他們的管教也相應有更多的負面態(tài)度和行為。也許由于弗洛伊德所說的戀父情結,使得父女在情感上較容易溝通。而且女大學生相對來說比較安靜溫順,善解人意,故父親相對偏愛女大學生。
(二)不同生源地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韌性各維度的差異
本研究表明,農(nóng)村大學生在個人力、情緒控制上顯著高于城市大學生。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有著一致之處。如雷萬勝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來自農(nóng)村的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各因子的得分高于來自城市的大學生[12]。分析原因可能是:來自農(nóng)村的大學生由于生活環(huán)境較為艱苦,所經(jīng)歷的困難和挫折比較多,使其變得更加堅強,在經(jīng)歷創(chuàng)傷后也能迅速恢復。而來自城鎮(zhèn)的大學生大多是在較為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成長,所經(jīng)歷的困難和挫折比較少,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難就很難適應。
(三)是否獨生子女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韌性各維度的差異
本研究表明,除了在人際協(xié)助維度外,獨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心理韌性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在人際協(xié)助方面,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蔣雪明、潘蕓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大學生在人際協(xié)助、家庭支持、情緒控制上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11]。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獨生子女缺少與兄弟姐們的交往,獨生子女“被迫”更多地與同學和同齡伙伴進行交往。因此,他們的交往對象更加廣泛,交往過程更加深入,在“橫向”人際關系(同伴關系等)以及“縱向”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等)發(fā)展上更加充分,從而導致獨生子女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人際交往技巧、表達能力以及表現(xiàn)能力相對強于非獨生子女[13]。所有這些決定了獨生子女大學生在人際協(xié)助方面優(yōu)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
然而,該研究結果也發(fā)現(xiàn)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目標專注、積極認知、個人力和支持力與獨生子女無顯著差異。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受本研究的取樣的影響,獨生子女(n=94)和非獨生子女(n=294)的人數(shù)相差較大,使得研究結果無法顯示其他可能性的差異。當然,究竟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有待今后選取數(shù)量適當且兩種被試人數(shù)基本一致的被試作進一步的探討。
(四)文理科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韌性各維度的差異
本研究表明,文理科生在心理韌性總分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情緒控制上,理科生的得分極其顯著高于文科生;在支持力、人際協(xié)助維度上,文科生得分極其顯著高于理科生。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上,文科生在父親情感溫暖上極其顯著高于理科生。
在情緒控制方面,理科生習慣于抽象邏輯思維,做事較為踏實、嚴謹、樸實,情緒比較穩(wěn)定,且不易外露。而文科生偏向感性或直覺思維,情緒容易受外界的變化影響。在支持力、人際協(xié)助方面上,文科生所學為社會科學,學科性質(zhì)要求他們廣泛地涉獵古今中外各類的社會知識,知識面相對較廣,因而與人交談時話題很多,所以他們不僅能夠經(jīng)常得到書本中人文知識的支持和鼓勵,也較為容易與周圍的人溝通交流,擁有較多的人際資源。而理工科大學生所學為自然科學,語言文字、人文教育、人文素質(zhì)偏低,一般只有在適當?shù)臅r候才談得開。有相關研究也表明理科生的自我表露程度顯著低于文科生,而自我表露又是人與人之間發(fā)展友誼的關鍵途徑,因此可以看出理科生的人際溝通能力相對較低,獲得的外部人際支持較少[14]。
在父親情感溫暖方面,與前人的研究相一致。筆者認為理科大學生表現(xiàn)更為自信、現(xiàn)實,做事理性,邏輯性強,較為獨立,不會讓父親過于擔心。而文科大學生較理科生溫和,做事細心,善于溝通,且依賴性相對會比理科生強,因而得到父親更多的情感溫暖和理解。
(五)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韌性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韌性各維度及總分與父母親拒絕、父母親過度保護存在極其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與父母親情感溫暖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與相關研究一致。研究發(fā)現(xiàn),當大學生體驗到來自父母的更多關愛、更少的控制時,他們會形成更高水平的心理韌性。
進一步的回歸分析表明,母親情感溫暖對心理韌性有極其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父親過度保護對心理韌性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其他維度對心理韌性無顯著的預測作用。這說明大學生感受到父母雙方教養(yǎng)方式是存在差異的,更多的來源于母親的情感溫暖、支持和理解有助于子女心理韌性的提升。而父親過分的保護、干涉則不利于提升子女的心理韌性。發(fā)展心理學觀點認為,大學時期的子女逐漸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增加了獨立意識和反抗情緒,他們不希望父母過多干涉自己的生活,內(nèi)心希望父母把自己當作獨立的個人來看待。
[1]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HELP CENTER.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EB/OL].[2014-09-02].http://www.apahelpcenter.org/feature.Php?id=6&ch=2.2004/12/30.
[2]劉佰橋,陳秀敏,王希海.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社會心理科學,2009(6):108-110.
[3]李改.大學生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0.
[4]錢銘怡,夏國華.青少年人格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6(2):58-59.
[5]張瑩.家庭環(huán)境中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家庭功能對高中生心理韌性的影響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6]楊莉,趙品良,史占彪.父母教養(yǎng)方式、心理韌性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2(24):2518-2520.
[7]BLOCK J,KREMEN A M.IQ and ego-resilience: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2):349-361.
[8]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彈性的結構及其特征的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9.
[9]蔣獎,魯崢嶸,蔣苾菁,等.簡式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訂[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1):94-98.
[10]胡月琴,甘怡.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8):902-912.
[11]蔣雪明,潘蕓.貴州大學生心理韌性發(fā)展特點的研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4):69-71.
[12]雷萬勝,陳栩,陳錦添.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2):155-156.
[13]張建英.獨生子女大學生人際關系研究[J].安徽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1):94-97.
[14]金義華.理工科和文科女大學生性格特征的差異及成因[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12(1):80-82.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College Students’Resilience
WU Wen-chun,CHEN Dai-fe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521041,Guangdong,China)
Adopting the Chinese version of s-EMBU and the 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this study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college students’resilience by investigating 328 college students.Results showed,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sonal force,supporting,mood controlling and interpersonal assistance of resilience and father’s rejection,emotional warmth of parent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ingle-child colleg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ly scores than non-singlechild college students in interpersonal assistance.Rural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than city students in personal force and mood controlling.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exist in supporting,mood controlling,interpersonal assistance of resilience and father’s emotional warmth dimension of parenting style.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dimension of parenting style and resilience.Besides,the enter regression showed that the mother's emotional warmth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resilience,father’s over protection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resilience. Parenting style can predicate college students’resilience.
college students;parenting style;resilience
G44
A
1007-5348(2014)11-0154-05
(責任編輯:薄言)
2014-09-06
韓山師范學院教改課題“地方高校心理學專業(yè)人才實驗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改革與實踐”(HJG1405)
吳文春(1976-),男,江西吉安人,韓山師范學院教育學系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心理健康與認知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