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瑤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積淀的民族,“哭喪歌”便是瑤族人民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本文試圖以從歷史學與文化學相互應證的角度,就瑤族“哭喪歌”的歷史淵源、吟唱形式、孝道內涵及其表現(xiàn)形式略作闡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瑤族的歷史文化。
關鍵詞:瑤族;哭喪歌;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037-02
一、研究背景與現(xiàn)狀
瑤族“哭喪歌”從產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民族學和民間文學上一種很特殊的民歌。它具有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和深刻的歷史地城特點,是少數(shù)民族喪禮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自然的、口頭的傳承文化,在國家民族的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哭喪歌的研究是國內音樂學者所關注的課題,也是民俗學、民間文學、音樂學、人類學、民族學、美學等學科共同關注的領域。但是,對于瑤族 “哭喪歌”的研究, 過去的學者只在有關著述中對它有記錄,常常是只言片語,吾焉不詳,難窺全豹[1]。近二十多年來,“ 哭喪歌”已逐步為更多的音樂學者所關注。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瑤族這個領域里, 對于“哭喪歌”的歷史淵源、孝道內涵及其藝術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都還沒有人作較系統(tǒng)的、全面的研究,這就為本文的分析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和空間。再說,瑤族是目前中國眾多少數(shù)民族當中唯一具有國際研究機構的民族。它不僅有自然淳樸的民風和濃厚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而且瑤族民歌更是以其特有的旋律風格、曲式結構、簡單而富有韻味的和聲色彩,通過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如獨唱、合唱、對唱或歌舞等),異彩紛呈、復雜多樣,自然深刻地體現(xiàn)了瑤族人民積極樂觀、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自然淳樸的民俗民風和獨特的智慧。特別是眾多民歌之一的“哭喪歌”,它是一種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獨特個性的哭文化形式,它的產生與形成,是人們在長期的勞動與生活中,對于已故親人的一種哀思和祈禱,是一種復雜的情感表現(xiàn),是自然場景的真實寫照,它與人們生活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日常生活狀況以及勞動生產等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為本文的研究也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二、瑤族“哭喪歌”的形成
瑤族 “哭喪歌”是我國民間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一種禮俗歌。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孟子》上說:“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可見當時的齊國就已經有了“哭喪歌”基本形式了[2]?,幾濉翱迒矢琛钡男纬善鹪从跐h代,確切地講,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的。其中,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有《薤露》、《蒿里》,《薤露》是為皇親國戚或王公貴族出殯時所演唱,最早是在悼念親人或唱挽歌送喪的時候所展現(xiàn)出的一種禮儀風俗,而《蒿里》則是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殯時所演唱的。這是兩首通行西漢的挽歌,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挽歌。也有歷史記載,是春秋時代最初出現(xiàn)的“ 挽歌”一詞, 即“送葬歌”,它是送葬或入土時唱的歌?!蹲髠鳌钒Ч荒陚鳌皡桥c齊戰(zhàn), 齊人公孫夏將戰(zhàn),命其徒歌虞殯?!睍x杜預注“虞殯,送葬歌,示必死也。” [3] 這就記下了公元前484年,即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前的事,可以說是比較古老的文獻了。還有《詩經》里面有三首《郡風·二子乘舟》,這是公元前約七百年的歌[4]《唐風·葛生》、《秦風·黃鳥》,二者是公元前四百至六百多年的歌。其中的《葛生》,還是一首女子對亡夫的哭喪歌,根據(jù)史實來推斷,也是二千四五百年前的歌[5]。這首歌的全文由五個小節(jié)組成,大致是說哭唱者一面悼念死去的丈夫,想像他枕著角枕,蓋著錦裊,在荒野蔓草之下獨自長眠,一而又自己傷心,想到自己未來的日子還很漫長,進而失望悲觀,表現(xiàn)出非常憂傷的情感。就只有等百年后和已逝的丈夫同穴共眠,這才是自己的歸宿了。這首歌,應該是由中國女性唱出的最古老的有詞語的“挽歌”了。以此看來,無論它是在出殯前或出殯時唱的,從內容和情調上以及演唱形式等方面來看,和后代各時期女性所唱的哭喪歌基本上都有相似之處。因而把它看作為狹義的“哭喪歌”,也就是最古老的妻子哭丈夫的哭喪歌。
三、瑤族“哭喪歌”的表現(xiàn)形式
瑤族“哭喪歌”是瑤人在祭祖、吊桑中吟唱的歌(也叫儀式歌),它主要在于一個“哭”字,是吟唱者發(fā)自內心的情感流露,是生者對逝者無限的滑膩年與追悼。最早時期,哭歌時有一定的固有方式和嚴謹?shù)某绦颍?,在長期演唱中有的脫離了原來固定的儀式。從祈神到自身的感情宣泄、傾訴,以及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表達了瑤族人在某一生活層面或歷史時期對于人情世故和社會關系的道德評判標準。它的表現(xiàn)形式為:邊哭邊說邊唱,哭腔顯得比較悲痛,但韻味又婉轉自然,而且悠長,聲情并茂,以情動人,使得聽者也會隨著哭唱人的情感表達而悲傷流淚,在這之間,尤其是程式化的歌詞較押韻,歌詞樸實易懂,真切感人,生活氣息濃郁,情愫內涵深厚,很值得研究。
“哭喪歌”是瑤族人長期流行且特有的一種儀式歌,曲調委婉自然、悲傷欲絕,旋律格調多顯平和,歌詞催人淚下,曲詞直婉事變,內容有樂施勸善的、積功頌德的。同時也帶有一種封建迷信。舊時,瑤寨里,無論誰家老人去世,都必請打喪鼓的歌師。在哭喪的流程中,一般都要通過很多程序,如:停尸、洗尸、入棺、閉棺以及出殯。當夜,嗩吶高奏,鑼鼓大作,鞭炮陣陣。喪鼓一響,相鄰數(shù)寨齊來奔喪。所謂“聽見喪鼓響,腳板就發(fā)癢,人死眾人哀,不請自己來”。靈堂上的舞者,每人手執(zhí)一件樂器,由掌鼓師指揮。鼓聲一起,奔喪者幾人一組,踏著鼓點,合著唱詞,在靈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喪”。這種表演形式節(jié)奏明快,氣氛熱烈;唱詞有歌頌亡人的,有贊美愛情的,有唱歷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動物植物的,有猜謎的,內容十分豐富。
哭喪儀式,過去一般為期七天。現(xiàn)在,普遍一天或三天,最少也有一天一夜。從守靈一開始,哭喪歌在喪禮儀式中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哭喪歌有三類:一是“散哭”;二是“套頭”;三為“經”。散哭的特點是“隨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著什么就唱什么,沒有限制。其內容主要是傾訴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責對長輩的不孝,悲嘆自己的苦難身世。至于套頭,是有內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個尋娘”、“十二月花名”等??薜臅r候是哭別人的好處,訴自己的苦楚?!敖洝笔墙Y合喪葬儀式來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兒或者媳婦唱“買衣經”、“著衣經”等??薜臅r候眼淚不能夠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則的話尸體就會變成僵尸,沒有辦法腐爛,也就不能輪回了。另外一種說法是,閻羅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淚痕,就會把他拒之門外,死者就只好在陰間之外受無邊的苦。另外,“著衣經”要在漲潮的時候唱,因為“漲”字有積攢家財?shù)囊馑肌H绻谶@個時候哭,他的家業(yè)就能夠像潮水一樣不斷地高漲。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兒還要給母親唱“梳頭歌”。不管怎么樣,入殮的時候會唱的子女和親屬都要唱“哭喪歌”,傾訴自己對死者的思念之情。在鑼鼓鞭炮聲中,孝歌一直唱到墳地,直到下葬完畢。
四、瑤族 “哭喪歌”的孝道內涵
哭喪歌是瑤族人喪葬禮俗唱的主要歌種之一,是一種以哭唱的形式表達哀思的禮俗,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幾迮c其它民族一樣,都非常重視人類家庭、親戚的死亡,因其削弱了自家或親族的生產力和生存競爭能力,從而對于死亡產生深刻的恐懼,并極力通過巫術手段把靈魂抬回(當然這只是一種迷信的說法,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故瑤族的哭喪活動極為重要。同時,也是生者對死者的一種緬懷悼念。特別老人去世,最突出后代對死者一種感恩的心,也是對后代處事做人、盡孝道的一種教育??迒适且钥逓楸旧钥逓楸?,以哭定才德,以哭定孝道的心理下,悲也是歌,一首首、一曲曲都表現(xiàn)在一個“哭”字上。(有說法是說如果子女后輩對老人的逝去哭的越是悲傷就說明越孝順,這樣老人在另一個世界就會幸福開心,否則就會受苦受累)
哭喪是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對逝去長輩的一種盡孝的繼續(xù)和延伸,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6]孟子曰:“養(yǎng)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盵7] “養(yǎng)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盵8]從以上可看出傳統(tǒng)的孝道觀念非常重視“事死”?!笆滤馈币簿褪枪湃苏f的喪親。曾子將喪親之孝概括為“慎終追遠”。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行為,追遠是父母死后的祭祀禮儀。可見,“哭喪”之孝的形式就是喪葬和祭祀,也就是說父母或長輩去世后必需要舉行哭喪儀式。
五、結語
從上述瑤族“哭喪歌”的形成、表現(xiàn)形式、文化淵源以及孝道內涵的簡略分析中,可以看到瑤族的傳統(tǒng)美德“哭喪”,它對于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文化藝術以及其他學科的研究和完善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它是瑤族民間音樂百花園中瑰麗多彩的一朵花。雖然,吟唱它的時代已基本過去,但作為瑤族的一種歷史文化遺產,仍然十分寶貴,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學習與系統(tǒng)研究。
參考文獻:
[1]譚達先.哭喪歌源流考略[J].廣西社會科學,1988(1).
[2]孟軻.孟子[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9.
[3]左丘明.左傳[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4][5]江陰香.詩經譯注[M].北京:中國書店,1982.34,84.
[6]楊朝榮.事死如生云南馬關苗族的喪葬文化[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
[7]金良年.論語[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8]吳迎君.孟子[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天地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許鵬濤(1981-),賀州學院藝術學院,教師,碩士,專業(yè)方向為音樂學。
基金項目:①本文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瑤族民歌的地域差異研究”(項目編號:11YJA760027)階段性成果之一。②本文為2011年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科學研究工程”2012年度“開放基金.教授培育工程”專項項目《賀州瑤族民歌的文化內涵研究》(項目編號:KF2012002)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