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平,柯孔林
(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學科建設與教學研究
高校專業(yè)課程互動教學的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
——基于SET模型的實證分析
趙平,柯孔林
(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基于SET學生互動參與模型,利用高校調查數據對專業(yè)課程互動教學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檢驗,將影響學生課堂互動參與的因素歸結為師生關系、學生的課程興趣和教師專業(yè)水平三個方面,并在此基礎上對高校課堂互動性的提升策略進行了探討。
專業(yè)課程;互動教學;師生關系
在美國高校的課堂上,教師都盡可能地鼓動學生參與到高度互動的課堂中去,大約有超過2/3的課堂時間都用于師生間的交流,而國內200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各類高校的應屆畢業(yè)生對課堂師生互動最為不滿意[1]。雖然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就開始了課堂互動教學的實驗與研究,但實事求是地講,我國高?;邮秸n堂教學模式發(fā)展緩慢,實施效果不佳,諸多教學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文獻均證實了這一點[2,3]。我國著名教育專家鐘啟泉曾尖銳地指出,我國大多數的課堂教學仍以知識灌輸為主要特征,教學活動處于一種詞語主義注入和死記硬背的狀態(tài)[4]。
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學內容的廣博性、專業(yè)性和探索性,對大學教師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從教與學兩方面的基本條件來看,互動式教學有其在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廣泛推行的基礎。從教師方面看,過去10多年來,我國高校的師資水平有了質的提高,國內高校教師的準入門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例如,目前在大多數高校,獲得博士學位已經成為年青老師從教的一個基本條件。從學生方面看,年青大學生思想本來就活躍,加之高考前十余年的在校求學經歷,以及前期大學基礎課程的學習,他們已具備了相當的基礎知識積淀和邏輯思辨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網絡信息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學生很有可能會看到一些教師尚未注意到的新資料,發(fā)現一些教師還沒有認識到的新問題。教師的角色無形中改變了,教室的空間拓展了,教材的范圍打破了??梢哉f,以前是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現在則是教師領著學生走向知識。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其作用貴在引導,妙在點撥,而不是像過去一樣,主要扮演知識灌輸者的角色。
總之,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已經極大地沖擊了“老師講、學生記”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實施更具迫切性。只有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也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相長,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而要實現課堂教學從教師輸灌式向師生互動型轉變,其關鍵在于能否有效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為此,本文將立足于SET學生課堂互動參與模型,運用來自高校專業(yè)課程的相關調查數據,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對提升我國高校課堂互動教學的策略進行探討。
我國著名教育專家鐘啟泉認為,課堂互動就是調動課堂教學過程的各個主要要素,圍繞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形成彼此間良性的交互作用。具體而言,在課堂的時空背景下,借助構成教學的各個要素之間的積極交互作用而形成“學習集體”,并在“學習集體”的人際關系中產生認知活動的競技狀態(tài),這就是課堂互動[4]。左璜和黃甫全進一步指出,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目前課堂互動概念已呈現出兩種基本發(fā)展趨勢,一種是逐步擴展到課堂中的人境互動和師生自我互動,另一種則聚焦于課堂中的師生互動[5]。上述研究表明,對教師而言,互動式教學既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相異于傳統(tǒng)教學思維的全新理念。
20世紀初,美國社會學家米德(Mead)最早提出了符號互動理論[6],后來一些學者把這一理論引入教學領域,從而形成了互動教學理論。貝爾斯(Bales)最早對課堂中的小組互動展開研究[7],此后迅速涌現了大量的課堂互動行為的觀察研究。70年代主要對互動中的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進行了研究[8]。90年代,維特羅克(Wittrock)等人從建構主義教學觀(constructivism)的視角對課堂互動教學進行了研究[9]。
互動教學方式實施的核心是如何激發(fā)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很多文獻對影響學生課堂參與的具體因素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研究,發(fā)現來自課堂的組織和氛圍、教師的言行方式,以及學生的自信心、性格特征甚至性別差異,都會影響到學生課堂參與的意愿。羅卡(Rocca)對這方面的文獻做了非常系統(tǒng)的梳理與觀點綜述[10]。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進行課堂互動教學的實驗與研究。這一階段比較有特色的研究是:吳康寧等人對課堂互動行為進行了多樣化的分類和探討[11];王家瑾對教師與學生(T和S)兩個因素進行分析,構建了二維教學效果動態(tài)模型,通過模型分析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認為師生間存在正向和反向兩種互動類型,正向互動(即良好的師生溝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反向互動(即不良的師生溝通)則會導致不良的教學效果[12]。
進入21世紀后,我國互動教學方面的研究文獻比較多。這些文獻有的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有別于傳統(tǒng)的課堂師生互動觀[13],有的從社會學角度研究了家庭背景如何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認識[14]。鐘啟泉對課堂互動教學研究的幾個關鍵概念、本質問題和研究價值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總結[4]。
目前國內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相關研究大都是國外互動式教學模式的介紹和驗證,問題零散,不成體系。特別是,一般采用思辨與邏輯演繹的方法考察課堂互動“應該是什么樣”的研究很多,但基于調查數據的實證性研究明顯缺乏。
(一)SET學生課堂互動參與模型
SET(Student Engagement Trust)是一家踐行學生參與型學習方法的英國知名研究機構,它提出了學生課堂互動參與模型,簡稱學生參與模型(Engagement Model)。這一模型的主要觀點是:課堂教學由教師、學生和課程內容三個基本要素組成;當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對課程內容感興趣,以及教師精于專業(yè)時,自然就會出現學生課堂互動參與的結果(具體見圖1)。SET學生課堂互動參與模型在立足課堂教學基本要素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教師、學生和課程內容三者之間的關系,將影響學生課堂互動參與的因素歸結為師生關系、學生的課程興趣和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可謂抓住了問題的實質。下面本文將基于調查數據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實證檢驗。
圖1 SET學生課堂互動參與模型
(二)基于調查數據的Logistic分析
本文主要基于SET學生課堂互動參與模型設計調查問卷內容。調查內容包括學生的專業(yè)課程課堂互動參與狀況,以及他們對教師專業(yè)水平、師生關系和課程興趣的總體感覺,同時也要求被調查者提供性別、性格、所學專業(yè)和家庭所在地等個人信息。這是因為國內外的不少相關研究表明,這些個人因素會對學生課堂互動的參與性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15][10]。鑒于此,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既有被調查者的一些個人信息選項,也有基于SET學生課堂互動參與模型設計的專項問題,例如,“您是否經常參與專業(yè)課程教學的課堂互動”,“您覺得專業(yè)課程授課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如何”,“您與專業(yè)課程授課教師的關系是否融洽”,“您對專業(yè)課程的興趣如何”。2013年12月,在浙江工商大學和浙江財經大學校園采取隨機方式共計發(fā)放265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11份(無效問卷絕大部分來自尚未觸及專業(yè)課程的大一學生)。調查所涉及的變量及其定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
?
Logistic回歸是一種概率型非線性計量分析方法,非常適合對二元變量進行多因素的回歸分析。筆者利用上述調查問卷數據,對高校專業(yè)課程互動教學的影響因素進行了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所用的軟件是Eviews5.0,表2報告了回歸分析的最終結果。
表2 Logistic回歸結果
根據表2報告的結果,本文所用的Logistic回歸方程可以寫為:
其中,P為學生經常參與課堂互動的概率,而1-P為經常不參與課堂互動的概率。顯然,Logistic回歸系數的含義與通?;貧w方程不同。當解釋變量是0-1二值變量時,回歸系數表示當解釋變量從0變?yōu)?時,學生經常參與課堂互動與不經常參與課堂互動概率之比的變化率。當解釋變量是其他變量時,回歸系數表示當解釋變量變化一個單位時,學生經常參與課堂互動與不經常參與課堂互動概率之比的變化率。實證結果表明,就SET學生課堂互動參與模型中的影響因素而言,教師專業(yè)水平(JSHSHP)的影響雖然不顯著,但其伴隨概率并不算很大,約為15%,這說明教師的專業(yè)水平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信影響,而其他兩個因素對學生的課堂互動參與均有顯著影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課程興趣(KCHX)對課堂互動參與的影響最為明顯,當學生課程興趣提高一個單位時,其參加課堂互動與不參加課堂互動的概率之比將提高5.68個百分點,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另外,學生的性別(XINGB)、性格(XINGG)和家庭出身(JLATIN)對課堂互動參與性也具有統(tǒng)計意義的顯著影響。具體而言,男生相對于女生、性格外向者相對于內向者、城市學生相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其課堂互動參與性要更高。
根據文獻觀點和本文的實證研究,在影響學生課堂互動參與的因素中,固然有學生性格、性別等教師和學校不可控的因素,但對SET模型主張的學生課程興趣、師生關系以及教師專業(yè)水平因素來說,均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下面結合高校專業(yè)課的教學實踐進行分析。
(一)關于學生課程興趣的提升
毋庸諱言,課程內容的有用性是激發(fā)學生課程興趣的主要因素,但學生一般對學習的課程內容的具體用途并不清楚。在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對課程內容的學習意義也有交待,但往往不具體、偏抽象,其著眼點主要局限在某一門課程體系內,因而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效果不大。
教師在授課時,應盡量嘗試告訴學生所學課程內容與現實有什么聯(lián)系,可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問題,甚至對其未來職業(yè)發(fā)展有什么可能的“用處”。當然,教師也需要從整體專業(yè)知識體系的角度,告訴學生特定課程內容與其他課程有什么關聯(lián),以便突出特定課程內容在學生所學專業(yè)知識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筆者認為,很多高校專業(yè)課程內容突出的實踐性特點,將有利于教師通過其現實“用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對所學課程內容有用性的理解和感知,在激發(fā)起其學習興趣之后,作為主要學習材料的課本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教師有選擇地向學生推薦相關文獻資料是必不可少的。在當前信息網絡化背景下,教師不宜直接提供文獻資料,而應當讓學生根據資料清單自己去查找,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和興趣。同時可借機告訴學生,在一個需要“活到老、學到老”的現代社會中,文獻檢索和閱讀能力將為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
(二)關于師生關系的提升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基礎上的。由于學生評教等考核機制的影響,高校教師一般對學生還是比較尊重的,而作為求學者的學生,對教師亦具備基本的尊重態(tài)度,但目前師生互信問題比較突出,師生給對方的內心真實評價普遍不高。一方面,教師普遍覺得現在學生做事功利心比較重,讀書學習熱情整體不高,言行自私散漫,“不懂事”。另一方面,學生普遍覺得老師形色匆匆,為人冷漠而難以接近,言談教條有余而詼諧幽默不足。究其原因,這可能是在快速變化的開放型社會中,原本存在“代際”的師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和交流導致的一種必然結果,其間不乏有對對方的認識偏差和誤解。當然,師生交流問題的出現,主要責任在教師一方。我國高校擴招以來,師生比例(學生人數/教師人數)居高不下,而教師科研壓力大,教學任務重,部分教師還有社會兼職服務工作,再加上新建的“大學城”明顯拉遠了教師與學生的地理距離,很多教師的大量時間都花在了上班的路上,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與學生交流也是不爭的事實。
師生交流問題的改善,主要還在于要改變目前高校教師“全民搞科研”的現狀,切實推行對教師的分類管理制度,讓一少部分有潛力的教師專心搞科研,而大部分老師應以教學工作為主,只需適當完成一些科研任務即可。對于從巨大科研壓力中解脫出來的教學型教師而言,其教學業(yè)績的提高,必然要依賴于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設和維護,而通過課堂內外與學生的有效交流和溝通,消除師生隔閡甚至誤解,則是師生增強互信進而建立良好關系的有效途徑。只有改革之后,教師才會有意愿、有動力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專心致力于教學工作。
(三)關于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升
在我國高校教師任職資格規(guī)范化的背景下,至少對年青的高校教師而言,他們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大部分人經過了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專業(yè)學術訓練,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較高,但存在的問題是,年青教師一般都缺乏教育科學背景,無論教學理論還是實踐經驗都比較薄弱,而現存的考評、晉升機制又不能激發(fā)他們在這方面投入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如果把高校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分為兩個層次,那么目前顯然存在學科專業(yè)水平高但教學研究水平低的現狀。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個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對學校甚至整個高??荚u體制進行改革,讓高校教師有動力去鉆研教學規(guī)律,提高教學專業(yè)水平。如前所述,對教師進行教學科研分類管理和分類考核,應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1]張西茜.美國高校課堂互動式教學方式評述[J].中國成人教育,2011(5):111-112.
[2]俞福君.大學課堂互動式教學模式探析[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1(6):99-101.
[3]朱作賓,金濤,賀秉元,等.以問題引領,多維互動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探討[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 (5):82-84.
[4]鐘啟泉.“課堂互動”研究:意蘊與課題[J].教育研究,2010(1):73-80.
[5]左璜,黃甫全.課堂互動研究的主題、方法與趨勢[J].外國教育研究,2011(5):81-86.
[6]Mead G H.Mind Self and Societ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34.
[7]Bales R F.Interaction Process Analysis:A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Small Groups[M].New York:Addison-Wesley,1950.
[8]Sinclair J M H,Coulthard M.Tow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The English Used by Teachers and Pupil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9]Wittrock M C.Generative Science Teaching[C]//P Fensham,R Gunstone,R White.The Content of Science: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Its Teaching and Learning.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4:29-38.
[10]Rocca,Kelly A.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An Extended Multidisciplinary Literature Review[J]. Communication Education,2010,59(2):185-213.
[11]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2]王家瑾.從教與學的互動看優(yōu)化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教育研究,1997(1):25-28.
[13]左斌.師生互動論——課堂師生互動的心理學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4]程曉樵.課堂互動中的機會均等[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15]任云霞.大學生課堂互動有效開展的影響因素探討[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4):95-98.
[責任編輯:李莉]
Factors Influenc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 in College and Measures for Their Improvement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ET Model
ZhAO Ping,KE Kong-lin
(School of Finance,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Based on interaction model of student engagement of SET(Student Engagement Trust)and college survey data,the article tests the factors affect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 in college,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students’course interest and teachers’professional level,on this basis,analyses the measur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of such courses.
specialized course;interactive teach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G642
A
2095-106X(2014)03-0035-05
2014-08-12
浙江工商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項目“高校課堂教學互動性提升策略研究”(xgy13097);浙江工商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項目(xgz1107)
趙平(1969-),男,甘肅臨洮人,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是貨幣信貸;柯孔林(1978-),男,浙江三門人,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是銀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