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麗萍
女性擇偶偏好的周期轉換效應:三種解釋視角
池麗萍
進化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女性更喜歡那些擁有男性化面孔及特定體味、身體對稱、外表健康的男性,并且這種偏好會隨著女性的月經周期而發(fā)生轉變。在排卵期表現出明顯的男性化偏好,而在其他時段偏好不明顯,該效應被稱為“周期轉換效應”。通過梳理三種主流的解釋視角,即基因選擇假設、激素刺激假設和排卵引起知覺偏差的假設,結合“周期轉換效應”遇到的挑戰(zhàn),從而指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月經周期;擇偶偏好;周期轉換效應;基因選擇;激素刺激
月經周期是女性生殖器官功能在下丘腦、垂體和卵巢激素的相互作用下發(fā)生的周期性變化,是女性生殖系統發(fā)育成熟的標志。根據卵泡發(fā)育過程及相應激素水平的變化大致可將一個完整的月經周期劃分為三個階段:月經期、卵泡發(fā)育及排卵期(以下簡稱排卵期)、黃體期。月經期伴隨子宮內膜脫落而出現陰道出血,卵泡開始生長。此時,女性體內的促卵泡激素、雌激素、孕激素、促黃體生成素等激素水平較低,受孕幾率最小。之后,在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卵泡發(fā)育,成熟后排出卵子,稱為排卵。此時,女性體內雌激素、促卵泡激素、促黃體生成素水平已逐漸達到峰值,女性受孕幾率最高。隨后進入持續(xù)約14天的黃體期,受孕幾率將逐漸降低。黃體期中,女性體內各種相關激素水平逐漸降至最低,接下來便進入下一輪月經周期。[1]通常黃體期和月經期所測得的各種生理指標和行為表現沒有太大差異,且都與排卵期不同,因此也有研究者將月經期和黃體期合并稱為低受孕風險期,排卵期相對稱為高受孕風險期。
以往有關女性月經周期的研究大都局限在生理學、醫(yī)學和體育運動等領域,然而,隨著認知神經科學和進化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已有心理學研究者開始將月經周期及其伴隨的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變化納入研究視野中,考察周期與擇偶的關系。[2]本文將圍繞女性月經周期與擇偶偏好這一主題梳理新近研究。
根據進化心理學的觀點,在遠古時期為了應對影響物種繁衍的各種威脅,人類進化出了很多生理、心理特征和內在機制。[3]例如,在擇偶方面,自然選擇讓具備了某些身心特征的男性擁有更多吸引力,贏得更多勝出機會。新近的研究顯示,那些身體對稱、外表健康、具有男性化面孔、特定體味、男性化聲音、挑逗性的面部動作等身體特征以及擁有高創(chuàng)造力、馬基雅維利主義人格等心理特征的男性更加吸引正在擇偶的女性。[4]
然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發(fā)現,女性對這些特征的偏好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月經周期的變化發(fā)生偏移和轉換的。[5]例如,研究發(fā)現身體左右對稱的男性的身體氣味能夠吸引月經周期正常的、沒有使用過激素類避孕藥物且處于高受孕風險期的女性。但是,那些使用了激素類避孕藥品和在低受孕風險期的女性卻不會表現出這種氣味偏好。[6]2000年,Penton-Voak和Perrett用電腦合成了白人男性和女性的面孔照片,并調整面孔趨向男性或女性的程度,制造出不同男性化程度的面孔,以此作為實驗材料考察女性在月經周期的不同時段對男性化面孔是否存在偏好。[7]其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在排卵期更偏好男性化面孔,而在周期的其他時段更偏好女性化面孔。Flowe,Swords和Rockey考察了女性被試對男性實驗者魅力的評價,發(fā)現排卵期女性比非排卵女性更容易被男性實驗者吸引,且實驗者的男性化程度越高,這種效應也越明顯。[8]Morrison等人的研究也發(fā)現,那些處于高受孕風險期的女性更容易被男性挑逗性的表情吸引,而低受孕風險期的女性則很少被吸引。[4]這一系列研究都得到一個類似的結論:周期正常的女性在排卵期,即高受孕風險期更加偏好標志優(yōu)質基因特征的男性,而在受孕幾率較低的時段沒有表現出這種偏好。研究者將這一現象稱為擇偶偏好的“周期轉換效應”[3],并從基因選擇的角度對此進行了解釋。
基因選擇假設認為,女性所偏好的那些特征標志著個體具備了遠古時期人類占有生存優(yōu)勢的優(yōu)質基因。當代生理學及進化心理學研究給出了實證依據。
首先,身體對稱特征。研究顯示,人類身體的左右對稱表明個體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抵御基因和環(huán)境壓力的能力很強;而那些不對稱的個體則可能是由于基因突變、適應不良影響了其胚胎發(fā)育造成的。[7]人類身體左右對稱與基因健康、生理和心理健康(如認知技能、智商)呈正相關。[9]相對于不對稱的男性,對稱男性肌肉更健壯,體型更高大,容貌更英俊,更有活力,社會支配性更強,基礎代謝率較低。在擇偶方面他們也相對成功,他們有較多的性伙伴,能更快與戀人發(fā)生性關系,也更容易發(fā)生婚外性行為。[10]
第二,身體氣味特征。許多證據表明,化學信息素或嗅覺線索在人類性選擇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男性體味對女性性欲的影響更為強烈。研究發(fā)現,女性對某些雄性激素(如雄甾酮)的嗅覺敏感性會在排卵之前、接近排卵時增強,而雄甾酮會影響男性的體味??梢姡缘男赃x擇有嗅覺成分參與其中。[7]
第三,男性化面孔特征。男性化面孔可能反映了男性體內較高的雄性激素水平,它使得個體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和支配傾向,能夠在遠古時期的生存競爭中獲勝。因此,男性化面孔逐漸進化為攜帶優(yōu)質基因的表現。[11]
上述特征,包括未能詳細論述的外表健康、男性化聲音、高創(chuàng)造力等都被認為是有助于在生存競爭中獲勝的基因特征,女性后代若獲得了這些基因,生存幾率也會大大提高,因此女性在擇偶中會偏好標志好基因的特征。這種解釋稱為“好基因假設”或“基因選擇假設”。那么,為什么女性對優(yōu)質基因的偏好未能貫穿整個月經周期,而表現出“周期轉換效應”呢?
在人類進化中,為了保證自己的后代健康并能夠順利生存、成長,人類女性祖先需要進行基因選擇,保證子女能遺傳到優(yōu)質基因,同時她還需要一個能在孕期及子女出生之后、成年之前愿意并能夠為其持續(xù)提供物質支持的伴侶。但是,在人類的男性祖先中優(yōu)質基因攜帶者通常缺乏誠實、合作、熱情、忠誠、有責任感等這些可以成為好丈夫和好父親的特質。[12]因此,女性祖先傾向于在月經周期的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偏好:尋找一個面孔相對更女性化的,具備熱情、忠誠等社會特質的男性做永久伴侶,但在受孕幾率較高的時期渴望與一個更多男性化特質的男性發(fā)生性關系。這應該是對女性最有利的:讓后代攜帶優(yōu)質的基因,同時又和一個社會性方面更理想的男性保持婚姻關系。Little等人的研究顯示,那些處于親密關系中的女性比其他女性表現出更強烈的“周期轉換效應”,這似乎從側面支持了基因選擇假設對“周期轉換效應”的解釋。[13]可見,身體對稱、男性化氣味、男性化面孔、高創(chuàng)造性等特征并不一定是女性擇偶的穩(wěn)定標準,女性僅在受孕幾率較高的排卵期才表現出對這些標志優(yōu)秀基因的特征表現出偏愛,似乎只能稱其為短期擇偶標準。那么,女性對長期和短期伴侶的選擇標準是否真的存在差異呢?
(一)作為調節(jié)變量的伴侶類型
Little,Jones和Burriss曾在研究中區(qū)分了長期伴侶和短期伴侶。[14]女性與長期伴侶的浪漫關系是建立在承諾基礎上的,雙方會為了這種關系而放棄其他浪漫關系,且關系的發(fā)展目標是促成婚姻。而在那些為了尋求短時刺激而發(fā)生的無承諾的性愛關系中,如短期外遇或一夜情,關系雙方可能同時擁有多個異性伙伴,他們僅是對方的短期伴侶。
Penton-Voak和Perrett使用電腦合成面孔考察了43位英國女性的面孔偏好,結果只有那些被要求選擇“短期伴侶”的被試表現出月經周期對男性化面孔偏好的影響。[7]Little和Jones分別考察了女性在選擇長期伴侶和短期伴侶時對男性化面孔和對稱面孔的偏好。[12]結果發(fā)現,女性只在選擇短期伴侶時才會表現出面孔偏好的“周期轉換效應”;選擇長期伴侶時則沒有這種效應。女性不偏好長期伴侶的面孔、身體等性吸引力,而更偏重對方是否具備溫暖、經濟成功、忠誠等社會特質,而且這種偏好不會隨周期發(fā)生變化,也不會在高受孕風險期減弱。這類研究結果讓基因選擇假設的解釋更為具體化,并催生出“雙重擇偶假設”。該假設認為,女性擇偶有兩個功能,一是為子女找到最好的基因,即在受孕幾率較高的時期表現出對那些身材高大、對稱,面孔英俊、具有男性化特征的男性的青睞,這也是短期擇偶的目的;二是為自己和子女尋求更好的物質和社會資源,這是女性的長期伴侶選擇標準,它不因月經周期而變化?!爸芷谵D換效應”就是女性祖先在進化過程中權衡這兩種需求的適應性結果。
(二)原配偶的性吸引力的影響
如果女性挑選優(yōu)質基因和尋求物質支持這兩種需求能在同一個伴侶那里得到滿足,即“雙重擇偶”需求不存在矛盾,可以在同一個男性身上實現,是否就不表現出偏好的“周期轉換效應”呢?Jones,Little及其同事采用被試間設計比較了93個月經周期正常的女性在周期不同時段對配偶關系的幸福程度和承諾程度的評價,結果并沒有發(fā)現幸福感隨周期發(fā)生變化,但在黃體期關系承諾增強。[15]由于這個研究樣本容量較小,且周期推算方法不夠精確,也缺少被試配偶是否具有優(yōu)質基因特征的信息,因此研究結果并沒有被廣泛采納。最近,Larson,Haselton,Gildersleeve和Pillsworth采用被試內設計,并利用激素檢驗和周期自我報告兩種方法確定女性被試的月經周期時段,考察被試原配偶的性吸引力是否會影響其表現出“周期轉換效應”。[16]研究結果顯示,若原配偶在性方面吸引力較低,那么這些女性在高受孕風險期會比低受孕風險期更加疏遠配偶,更多地批評配偶缺點;而那些原配偶性吸引力較高的女性則表現相反,她們在高受孕風險期比低受孕風險期表現得與配偶更親近,更滿意與配偶的關系。除了原配偶吸引力會讓配偶關系發(fā)生周期性變化外,Larson等人還考察了原配偶吸引力是否影響女性感知其他男性的吸引力。[17]結果發(fā)現,那些原配偶基因質量較差(性吸引力較低)的女性在受孕幾率高的時候會體驗到更強烈的來自其他男性的吸引力,而原配偶的性吸引力較高的女性則較少被其他男性吸引。
除了伴侶類型、原配偶的性吸引力外,女性被試所處的關系階段、性別角色、年齡段等也會影響“周期轉換效應”,這些變量都曾作為調節(jié)變量出現在周期效應的檢驗研究中,并且作為“周期轉換效應”出現的必要條件或者效應增強的充分條件。
基因選擇主要關注高受孕風險期女性對男性化特征的偏好現象,而另一些研究者則將目光投向低受孕風險期女性的偏好,獨辟蹊徑提出了對周期效應的另一番解釋。Lawrence指出,女性在月經周期中除了選擇優(yōu)秀基因的需求外,還要為順利度過孕期做準備,而那些處于黃體期的女性所表現出的偏好正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18]黃體期女性體內的激素水平與孕期類似。這一時期女性更偏好那些能在此階段為自己提供社會支持和物質支持、幫助降低染疾病風險的伴侶特征,如女性化面孔和聲音、健康的外表、與自己相像的面孔。Jones,Little等人在研究中請女性判斷一組男性和女性面孔的吸引力,結果發(fā)現對女性化面孔的偏好也表現出周期性的轉換:女性在黃體期最偏好女性化面孔,在排卵期偏好最小。[15]研究者還發(fā)現,對女性化面孔的偏好水平與被試體內的黃體酮水平呈正相關。也許女性化面孔看上去更可信、更像好父母,懷孕女性接近擁有這種特質的人可能會增加其在孕期得到的支持。
除了偏好女性化面孔外,Jones,Little等人的研究還發(fā)現,即使是那些在排卵期偏好男性化面孔的女性被試在黃體期也更偏好健康面孔,而且對健康面孔偏好的周期性變化與對男性化面孔偏好的變化無關。[17]這說明對健康面孔的偏好不是男性化面孔偏好的副產品,而是另一種擁有其他功能的獨立偏好。幾乎所有的“周期轉換效應”研究都要從被試中排除服用激素類避孕藥物的女性,那是由于激素類的避孕藥物是通過提高服藥者體內的黃體酮水平,制造出懷孕假象以達到避免受孕目的的,因此,服用激素類避孕藥物的女性、孕婦以及周期正常且未服用避孕藥物但處于黃體期的女性,這三個人群的激素水平類似。若“周期轉換效應”真的與女性體內激素水平有關,那么這三類人群應該表現出同樣的偏好趨勢,并執(zhí)行相同的進化功能。Jones,Perrett等人的另一項研究就做了這種檢驗。他們考察了孕婦和服用激素類避孕藥物的女性對健康面孔的偏好情況,以此來推論黃體期女性的這種面孔偏好是否與懷孕后尋求支持有關。研究結果顯示,孕婦對健康面孔偏好比同年齡、同地區(qū)、也擁有長期伴侶的非孕期女性更強烈;服用激素類避孕藥物的女性也表現出比未服藥女性更強烈的健康面孔偏好。[19]由此,Lawrence提出黃體期對健康面孔的偏好或者對不健康面孔的厭惡反映的是一種母親免疫抑制機制:降低女性在社交中與疾病的接觸,以保護胎兒。同時,由于對健康面孔的偏愛在短期伴侶選擇中的表現比在長期伴侶中更強烈,因此可以排除健康面孔偏好是長期伴侶的選擇標準,說明黃體期女性偏好與擇偶無關。
除了女性化和健康面孔外,黃體期女性還偏愛與自己相像的面孔。面孔與自己相像是存在親緣關系的表現。男性和女性都認為與自己相似的異性面孔很可信,但沒有吸引力,特別是缺乏作為短期伴侶的性吸引力。這被認為是增加家庭支持、降低近親繁殖的進化機制。De Bruine等人采用被試內設計檢驗了74個女性在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對與自己相像的男性和女性面孔的偏好,結果發(fā)現女性處于黃體期比排卵期更偏好相似面孔,且這一效應對女性面孔比男性面孔更強烈;激素水平檢驗顯示相似面孔偏好與黃體酮水平存在顯著正相關,而與雌激素水平或受孕風險無關。可見,周期性的相似面孔偏好更可能是尋求親友幫助驅動的功能,而非避免近親繁殖。
綜上所述,有關女性黃體期面孔偏好的研究并不排斥基因選擇假設,也不否認“周期轉換效應”的存在,而是為“周期轉換效應”提供了另一種替代解釋——激素刺激假設。這一假設認為,月經周期對擇偶偏好的影響僅是激素水平變化的副產品,是女性保證孕育成功的機制,即保護母親和胎兒健康的策略(如獲得更多社會支持,避免疾病感染等)。因此,男性化特征偏好的“周期轉換效應”可能只是懷孕保障功能的副產品。
無論是基因選擇假設還是激素刺激假設,它們對“周期轉換效應”的解釋都是本質層面的,解答人類身上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最近,有研究者提出對這一效應的直接解釋,形成了對本質解釋的補充。雖然將基因優(yōu)秀的男性作為短期伴侶或許會得到好處,但是女性怎么會相信與一個對自己撒謊、欺騙并拋棄自己的人建立關系是理智的呢?Durante等人指出,女性在排卵期可能出現了知覺偏差,錯誤地將那些更對稱的、高支配性的帥氣男性知覺為好父親。[20]換言之,在這個階段,女性錯誤地以為和這樣的人交往不會付出代價。研究者采用被試內設計,檢驗了33個月經周期正常、三個月內未服用激素類避孕藥物的女大學生的激素水平,并要求她們分別在排卵期和黃體期進入實驗室,觀看性感無賴或者可靠男性的照片以及突顯他們個性特征的傳記性說明,想象與描述中的男性見面并判斷如果和他有一個后代,估計從這個男人那里能得到多少照顧嬰兒等家務支持。研究結果顯示,當女性處于排卵期時,相對于黃體期預期性感男人會為后代投資更多;但排卵與否不影響她們對可靠男人的知覺。這個結果證實了排卵會導致女性對性感無賴(即具有很多優(yōu)秀基因特征,但責任感較差的男性)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其知覺為好父親。
然而,排卵導致的知覺偏差或許還不止于此,Durante等人進一步檢驗了這種認知偏差是僅僅發(fā)生在自己的浪漫關系中,還是同樣會發(fā)生在任何有性感無賴參與的浪漫關系中。研究結果顯示,排卵期女性認為那個時尚、性感又有領袖氣質的男性(即研究設定的性感無賴)會成為自己孩子的好父親,但他卻不會為其他女性付出,也不會成為其他女性孩子的好父親。由此可見,女性在擇偶中的知覺偏差具有特異性,它出現在排卵期女性身上,也只發(fā)生在性感男性身上,更重要的是只發(fā)生在性感男性和自己的浪漫關系中。而在評判其他女性的性感男友時,即使是排卵期女性也可以做出理性判斷。以往有關浪漫關系中的積極幻想研究有助于我們理解這種知覺偏差產生的原因。研究發(fā)現,浪漫關系中的個體通常對自己伴侶的評價,比伴侶好朋友對其的評價具有更多優(yōu)點,如有藝術氣質、身體上的吸引力、社交有技巧、聰明,甚至個體對伴侶的評價往往比伴侶的自我評價還要高。[21]這是一種自我服務性認知偏差,女性只對自己的伴侶產生知覺偏差,排卵期女性對性感無賴的知覺偏差也是女性為增加自己利益而非其他女性利益時出現的自我服務性認知偏差。Aitken等人有關月經周期與馬基雅維利主義男性偏好的研究也發(fā)現,女性能夠識別性感無賴的欺騙信息,但是當將其作為自己的伴侶進行評價時,排卵期女性仍然認為那些無賴非常有吸引力。[2]
是否所有女性都會在排卵期出現這種自我服務性的知覺偏差,會不會在某些女性身上更容易出現這種排卵引起的知覺偏差?進化心理學研究者指出,遠古女性有兩種不同的繁殖策略——快速繁殖和緩慢繁殖策略。那些同時擁有多個短期伴侶的女性通常不想從這些男性身上獲得承諾或長期關系,她們更多采用快速繁殖策略——提早進入青春期,更早發(fā)生性行為以快速獲得優(yōu)秀基因。相反,遵循緩慢繁殖策略的女性期望尋找穩(wěn)定、高承諾性的、能為自己付出的長期伴侶。所以,她們第一次排卵的時間通常較晚,性行為開始也晚,這可以有效避免她們在青春期早期遇到一個不負責任的性感無賴。由此可見,執(zhí)行快速繁殖策略的女性應該更容易產生知覺偏差以維持與短期伴侶的浪漫關系。Durante等人的研究證實了上述推論:月經初潮年齡較早的女性中,處于排卵期的女性會認為性感無賴能為自己的孩子付出更多,也對自己更為忠誠、可靠;與其相反,初潮較晚的女性在排卵期會將性感無賴看作更差一些的父親和承諾性更差的丈夫。[20]那么,為什么這些女性會在受孕風險高的周期時段表現出這樣的知覺偏差呢?這需要將現象的本質解釋和直接解釋結合起來。當女性進入排卵期時,雌激素水平升高導致性欲提高,而性欲通常指向身體特征有魅力的、性感的、不負責任的無賴型男性,這些優(yōu)秀基因和消極人格特征共存的狀況讓女性認知不協調,而此時對性感無賴的知覺偏差則能夠有效降低認知不協調,以維持浪漫關系,達到獲得優(yōu)秀基因的目的??梢?,知覺偏差的直接解釋能更合理地解釋現代女性身上出現的周期效應,它彌補了基因選擇和激素刺激等解釋中忽略女性對偏好的主動、有意識加工的缺陷。
綜上,在“周期轉換效應”的研究中,雖然基因選擇假設和激素刺激假設能夠在本質層面揭示周期效應存在的價值,但是它們卻忽略了女性在此過程中的意識和能動性。而最近有關擇偶知覺偏差的研究在嘗試對女性擇偶偏好中表現出的周期轉換效應做出直接解釋,用來彌補本質解釋缺乏直接實證依據的缺點。這可能也是未來“周期轉換效應”能夠煥發(fā)新生命的重要途徑。
雖然“周期轉換效應”得到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持,并能由上述三個假設合理解釋,但是仍有研究者對此提出質疑。Harris以800多名月經周期正常、未懷孕、未絕經、未使用過任何形式的激素類避孕藥物的育齡女性為被試,采用Penton-Voak和Perrett的研究中所使用的男性面孔圖片及周期計算方法去檢驗“周期轉換效應”,卻未發(fā)現女性對男性化面孔的偏好會隨月經周期發(fā)生變化。[22]Harris等人通過文獻梳理指出,現有的支持“周期轉換效應”的眾多研究在設計中存在缺陷,從而增加了研究誤差,影響了研究結果的可信度。[23]對此,Penton-Voak,De Bruine和Gildersleeve等人也做出回應,形成了圍繞周期轉換效應的熱烈討論。下面就雙方爭論集中的幾個方面做出介紹。
(一)研究設計的問題及改進方向
首先,在發(fā)現“周期轉換效應”的眾多研究中,關于高受孕風險期的確定有多種方法,例如,根據下一次月經初始日期向前推算、根據上一次初始期向后推算,計算出的排卵期會存在3—9天的偏差。[23]作為對照組的低受孕風險期也曾出現過黃體期中段和所有非排卵期兩種不同的分類。對照組不同也會影響研究結果。對此,Gildersleeve等人認為這是不同研究者采用被試間和被試內設計時必然出現的差異,不同研究設計都支持周期效應更能說明研究結果是可靠的。[5]
其次,“周期轉換效應”的研究中調節(jié)變量使用不一致。通常在文獻中,調節(jié)變量會通過兩種不同的途徑發(fā)揮作用:第一,調節(jié)變量是一個效應出現的必要條件,即效應只在這些條件下出現。這種情況下,這個調節(jié)變量會在后來的研究中一直沿用。第二,無論調節(jié)變量是否存在,效應都會出現,但是調節(jié)變量能增大效應。這樣的話,無論調節(jié)變量是否存在,我們都能看到效應顯著。但是,在“周期轉換效應”的研究中卻出現了與這兩種情況都不相符的情形。例如,在Penton-Voak和其同事的研究中,無論是否處于浪漫關系中,女性被試對男性化面孔的偏好都表現出“周期轉換效應”,并發(fā)現男性化偏好的周期轉換只出現在選擇短期伴侶的背景中,長期關系中不存在。[1]但是,在Penton-Voak的研究小組后續(xù)的研究中并沒有將“處于浪漫關系中”和“短期伴侶選擇”兩個調節(jié)變量作為得到“周期轉換效應”的必要條件,卻依然得到了支持周期效應的結果。[7]顯然,上述兩個調節(jié)變量不屬于第一種關鍵的、必要的調節(jié)變量,而是起到增大效應作用的變量。但是,效應支持者Little和Jones卻認為“周期轉換效應”沒有出現是源于沒有找到潛在的調節(jié)變量。這樣的分析顯然又將這些調節(jié)變量視為效應出現的必要條件了。[12]效應支持者們認為,這是研究目的不同造成的,不能因為少數研究不支持周期效應就推翻被大多數研究所支持的結果。[3][5]但是,目前研究對調節(jié)變量作用以及變量發(fā)揮作用的條件限定都不夠明晰,已經給同類研究之間的比較帶來了障礙,未來的研究應當盡量避免這種情況出現。
除此之外,實驗中所使用的刺激材料呈現方式多種多樣,包括靜態(tài)圖片、動態(tài)錄像、文字描述、語音呈現、真人互動等。刺激材料呈現方式可能導致研究結果的不一致。這些不一致未必意味著“周期轉換效應”受到挑戰(zhàn),研究者通過分析不一致結果可能會發(fā)現效應的更多適用條件和限制,如女性對男性化的聲音和男性化面孔的偏好可能不同。女性擇偶偏好的測量方法也存在類似的差異:有研究者追蹤女性被試眼動軌跡來確定哪類圖片更有吸引力,也有人要求被試口頭評價圖片上男性對自己的忠誠度和對家庭的責任感。不同的偏好測量指標也會導致結果的差異。但是,多種測量方法和指標的使用有利于檢驗“周期轉換效應”的穩(wěn)定性,也有助于研究者發(fā)現其他能增進效應的變量,推動該領域的研究。
(二)效應理論推理的問題及未來研究方向
“周期轉換效應”的理論推理也引發(fā)了研究者的爭論。周期效應提出,男性化的男子具有好基因,但缺乏責任感,攻擊性強,合作性差,愛冒險,因此女性只在排卵期偏好他們以獲得好基因,而不會選擇他們做長期伴侶。Harris等人指出攻擊性、合作性、冒險傾向等屬于人格特質,存在某種程度上的遺傳性。[23]這就意味著女性在選擇了男性化的所謂優(yōu)秀基因的同時,也選擇了對個體生存不利的劣質基因,即與男性化男子發(fā)生性行為并沒有獲得十分突出的基因優(yōu)勢,因此,女性根本無需在排卵期對他們表現出獨特的偏好。
Harris等人還指出某些研究結果不能用“周期轉換效應”解釋。例如,當面孔偏好研究中包括兩個不同人種的面孔時,很多被試都更偏愛本人種的面孔[6],這說明人們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學習什么樣的人是有魅力的,而不是深植于人類基因中的擇偶機制所起的作用。Harris還發(fā)現那些發(fā)生婚外情的女性大都(61%)是在低受孕風險期出軌的,她們似乎有意避免獲得短期伴侶的基因。[24]這似乎也與“周期轉換效應”中獲得短期伴侶基因的說法不符。Gildersleeve等人指出周期轉換效應僅僅說明這種情況或機制曾經出現在人類女性祖先身上,并不能完全用它去解釋現代環(huán)境中的女性配偶選擇。[5]
[1]Peterson,A.&Geher,G..Ovulatory Shifts in Mating Intelligence[J].Journal of Social,Evolutionary,and Cultural Psychology, 2013,(1).
[2]Aitken,S.J.,Lyons,M.,etc.Dads or Cads?Women’s Strategic Decisions in the Mating Gam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3,(2).
[3]DeBruine,L.M.,Jones,B.C.,etc.Evidence for Menstrual Cycle Shifts in Women’s Preferences for Masculinity[J].Evolutionary Psychology,2010,(8).
[4]Morrison,E.R.,Clark,A.P.,etc.Women’s Probability of Conce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ir Preference for Flirtatious but notMasculine Facial Movement[J].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2010,(6).
[5]Gildersleeve,K.,DeBruine,L.M.,etc.Shifts in Women’s Mate Preferences Across the Ovulatory Cycle:A Critique of Harris (2011)and Harris(2012)[J].Sex Roles,2013,(9-10).
[6]Perrett,D.I.,Lee,K.J.,etc.Effects of sexual dimorphism on facial attractiveness[J].Nature,1998,(6696).
[7]Penton-Voak,I.S.&Perrett,D.I..Female Preferences for Male Faces Changes Cyclically:Further Evidence[J].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000,(1).
[8]Flowe,H.D.,Swords,E.,etc.Women’s Behavioral Engagement with a Masculine Male Heightens during the Fertile Window:Evidence for the Cycle Shift Hypothesis[J].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012,(4).
[9]Yeo,R.A.,Hill,D.,etc.Developmental Instability and Working Memory Ability in Children:A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J].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2000,(2).
[10]Confer,J.C.,Perilloux,C.,etc.More Than Just A Pretty Face:Men’s Priority Shifts toward Bodily Attractiveness in Short-term Versus Long-term Mating Contexts[J].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010,(4).
[11]Scott,I.M.L.,Clark,A.P.,etc.Do Men’s Faces Really Signal Heritable Immunocompetence[J].Behavioral Ecology,2013,(3).
[12]Little,A.C.&Jones,B.C..Variation in Facial Masculinity and Symmetry Preferences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 is Moderated by Relationship Context[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12,(7).
[13]Little,A.C.,Jones,B.C.,etc.Preferences for Variation in Masculinity in Real Male Faces Change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 Women Prefer More Masculine Faces When They Are More Fertil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5).
[14]Little,A.C.,Jones,B.C.,etc.Preferences for Masculinity in Male Bodies Change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J].Hormones and Behavior,2007,(5).
[15]Jones,B.C.,Little,A.C.,etc.Commitment to Relationships and Preferences for Femininity and Apparent Health in Faces Are Strongest on Days of the Menstrual Cycle When Progesterone Level Is High[J].Hormones and Behavior,2005,(3).
[16]Larson,C.M.,Haselton,M.G.,etc.Changes in Women’s Feelings about Their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Ovulatory Cycle[J].Hormones and Behavior,2013,(1).
[17]Larson,C.M.,Pillsworth,E.G.,etc.Ovulatory Shifts in Women’s Attractions to Primary Partners and Other Men:Further Evidence of the Importance of Primary Partner Sexual Attractiveness[J].PLoS ONE,2012,(9).
[18]Lawrence,M.S.Hormones and Social Affiliation:Menstrual Cycle Shifts in Progesterone Underlie Women’s Attention to Signs of Social Support[A].Electronic Theses,Treatises and Dissertations[C].2011,(2411).
[19]Jones,B.C.,Perrett,D.I.,etc.Menstrual Cycle,Pregnancy and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lter Attraction to Apparent Health in Faces[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2005,(2).
[20]Durante,K.M.,Griskevicius,V.,etc.Ovulation Leads Women to Perceive Sexy Cads as Good Dad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2,(2).
[21]Murray,S.L.,Holmes,J.G.,etc.What the Motivated Mind Sees:Comparing Friends’Perspectives to Married Partners’Views of Each Other[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0,(6).
[22]Harris,C.R..Shifts in Masculinity Preferences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Still not There[J].Sex Roles,2013,(9-10).
[23]Harris,C.R.,Chabot,A.,etc.Shifts in Methodology and Theory in Menstrual Cycle Research on Attraction[J].Sex Roles,2013, (9-10).
[24]Harris,C.R..Menstrual Cycle and Facial Preferences Reconsidered[J].Sex Roles,2011,(9-10).
責任編輯:張艷玲
Cyclical Shifts in Mating Preferences:Three Perspective
CHI Liping
Research shows women’s preferences for masculine properties,such as body symmetry,healthy appearance,masculine faces,body scent and high creativity change cyclically.A woman’s probability of conce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er preference for masculinity.Women prefer more masculine properties when they are fertile.The phenomenon is named Cyclical Shifts in Mating Preferences.Hypotheses of gene selection,hormone stimulation,and perception error induced by ovulation are used to explain this behavior.Future research could be more precise in design of experiments,and require proximate mechanisms.
menstrual cycle;mating preferences;cyclical shifts;gene selection;hormone
10.13277/j.cnki.jcwu.2014.06.009
2014-07-27
C913.68
A
1007-3698(2014)06-0069-07
池麗萍,女,中華女子學院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女性心理、兒童與家庭心理。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