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云英(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 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山東 淄博 255130)
簡論管子的齊國夢
翟云英
(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 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山東 淄博 255130)
管仲為齊桓公確立圖霸并名震諸侯的高遠目標,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諸多領(lǐng)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數(shù)年時間,促使齊國迅速發(fā)展成超級強國,一躍成為春秋霸首,徹底改變了以往貧弱的國際形象,實現(xiàn)了富國強兵的齊國夢。管子的改革,涉及政治、經(jīng)濟、行政、軍事、財政、教育、倫理等諸多領(lǐng)域,內(nèi)涵宏富,在此進行簡要分析。
管子;齊桓公;改革;依法治國;經(jīng)濟建設(shè);軍隊改革
管仲,史稱管子,出身貧賤,與鮑叔牙為至交。管子經(jīng)商賺少賠多,從政頻遭革職,參戰(zhàn)屢屢逃逸。對這樣一個別人眼里不合格的商人、不稱職的官員、貪生惜命不勇武的士兵朋友,鮑叔卻慧眼透視其雄才偉略,不為世俗普遍價值觀所囿,時常包容善待。后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子事公子糾。在爭奪王位的慘烈較量中,小白取勝為桓公,糾落敗身亡,管子亦因箭射小白而淪為階下囚?;腹罡絮U叔至誠,遂委以國相重任,鮑叔卻堅辭不受,趁機力薦管子。最終,桓公不計前嫌,毅然接納管子并任為上卿。于是,君臣遇合,互為知己,很快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從此,管子完成了從囚徒到相國的華麗轉(zhuǎn)身,其人生軌跡隨之改道,齊國的命運也因之更變。
管子所生活的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風云激蕩、各領(lǐng)風騷的輝煌時代。為了適應劇烈的社會變革,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風流人物,懷揣一顆顆不安分的心,紛紛登上這個炫麗舞臺,放言爭辯,各逞新說,渴望實現(xiàn)治國安邦的人生理想??墒?,諸子百家中十之八九,或布衣平民,或官卑職微,縱有千般妙計良策,卻苦于找不到檢驗其理論正確與否的平臺,缺乏實踐中證明其思想可行的機會。管子則不然,他不僅具有整套思想體系,更為重要的是,他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相位。有職才有權(quán),有權(quán)才說了算,才能改天換地譜新篇。非但如此,齊桓公對管子信任有加,國家大事任由他全權(quán)處理。管子大膽啟用隰朋、寧戚、王子城父、賓胥無、東郭牙等五位能人,分別擔任外交、經(jīng)濟、軍事、司法、諫議等五個主要職能部門的行政長官,形成一個以管子為基干,高素質(zhì)、高智能、高水平的決策集團,這就使得齊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改革得以如火如荼地順利推行。另外,管子感念鮑叔的伯樂之德,折服于桓公的宰相之腹,更加堅定了為齊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為了讓弱小的齊國在短期內(nèi)迅速強大,為了實現(xiàn)“倉廩實”而“知禮儀”的齊國夢,為了桓公圖霸并名震諸侯的高遠目標,他盡心竭力,用盡當時條件下所能采取的任何伎倆,陰陽齊上,明暗兼施。而且,管子執(zhí)政長達40余年,完全具備貫徹自己主張、實踐自己理論的各種時機,得以確保其政治理想實現(xiàn)的連續(xù)性和長期性。換言之,管子把理想的種子,播撒到現(xiàn)實的肥田沃土里,才有了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的可能,也自然使其有限的生命發(fā)揮出最大能量的光和熱。主客觀的完美結(jié)合,成就了管子的齊國強國夢。僅僅數(shù)年,齊國即迅速發(fā)展成一個超級強國,亮劍諸侯,躍居春秋霸首,從而徹底改變了以往貧弱的國際形象。
歷史證明,管子生則齊國利,管子死則齊國弊。
管子改革,涉及政治、經(jīng)濟、行政、軍事、財政、教育、倫理、史學、天文、地理等諸多領(lǐng)域,可謂包羅萬象,內(nèi)涵宏富。本文主要分析如下幾項:
“以法治國”四個字最早是管子提出來的。管子認為,國無法不立,法是統(tǒng)一天下的最高標準,充分認識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法者,存亡治亂之所出。”(《管子·任法》)“凡國無法則眾不知所為,無度則事無機。有法不正,有度不直,則治辟,治辟則亂?!?《管子·版法解》法,是天下的規(guī)程,萬事的準則,要依法治罪,依法量功:“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吏者,民之所懸命也。故明主之治也,當于法者賞之,違于法者誅之。故以法誅罪,則民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功,則民受賞而無德也。此以法舉錯之功也?!?《管子·明法解》)國君要按照法度處理事情:“凡國君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則君尊,君尊則國安;令輕則君卑,君卑則國危?!?《管子·重令》)而且,必須以強力和刑罰的方式,加強人們的行為服從意識:“不法法則事無常,法不法則令不行”“法者民之父母也?!?《管子·論法》)更重要的是,法律一旦統(tǒng)一后,絕不允許私議、非議:“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管子·法禁》)從而最大可能地維護了法律的至高尊嚴,這與后世法家所宣揚的“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管子強調(diào)指出,法是統(tǒng)一天下的最高標準,具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特別強調(diào)法的重要作用是以“公”為宗旨,是凌駕于王權(quán)之上的,具有絕對尊嚴。出法制令的君主,也必須置于法的約束監(jiān)督之中:“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實用也?!?《管子·任法》)“法律政令者,吏民規(guī)矩繩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管子·七臣七主》)強力要求國君在守法、執(zhí)法上必須率先垂范,真正做到:“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薄皣畽?quán)衡”的法律一旦制定,“雖圣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管子·法法》)只有做到了無法外之地,更無法外之人,法才能得以順利實施,這就從根本上強調(diào)了法律強制性的特點。這和韓非子把法與王權(quán)分割開來,王權(quán)可以凌駕于法之上的思想相比,凸顯出更為積極進步的一面。
盡管管子認為,法律是天下必須遵循的最高行為準則,是治國之本,但同時他又敏銳地認識到,法治絕對不是萬能的,不可能解決社會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一切問題。因此,管子一方面特別強調(diào)以法治國,加強法律制裁,一方面又樹立“依法治國”與“德政禮教”并舉的理念。他將法家的刑法與儒家的禮德統(tǒng)一起來,重視道德教化的影響,積極發(fā)揮德、禮在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強調(diào)指出: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砂惨?,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管子·牧民》)在管子看來,禮義廉恥是為人處事的規(guī)矩準繩,更是關(guān)乎國家興衰存亡的四大基柱。強調(diào)國家的治亂興廢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化進行得好壞與否的結(jié)果。禮義廉恥教育,對國家政治統(tǒng)治,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價值。管子提醒統(tǒng)治者對百姓當“厚愛利足以親之,明智禮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審度量以閑之,鄉(xiāng)置師以說道之。然后申之以憲令,勸之以慶賞,振之以刑罰,故百姓皆說為善,則暴亂之行無由至矣?!?《管子·權(quán)修》)應多方引導人民從善避惡,心悅誠服地服從統(tǒng)治者的意志。
“教化不行而政令不從”。管子把道德教化和法治并列起來,并提到治亂興亡的高度。更為可貴的是,在禮法的具體運用上,又提出先禮后法的思想:“法出于禮,禮出于治。治,禮道也,萬物待治禮而后定。”(《管子·樞言》)以法輔禮,禮法一體。而且,管子主張把德教當成終身大事來抓,促使百姓自覺自愿地重徳守法。只有做到禮法并重,義利兼顧,政令和教化相互補充,才有可能帶來“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管子·牧民》)的良好局面。管子熱切希望通過一系列的道德教化,能夠凈化社會環(huán)境,規(guī)范人們的自覺意識,進而推動依法治國的順利實施。
(一)順民所欲,廢民所逆
人性“好利”,對物質(zhì)利益地不斷追求,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本性。正如現(xiàn)代西方經(jīng)濟學家對人性的假設(shè):人不僅具有趨利避害的本性,而且具有利益最大化、危害最小化的計算選擇能力。馬克思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人的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guān)?!逼鋵?,在春秋時代,作為第一流的理財家和由商而政的齊國最大的執(zhí)行官,管子早已洞悉到人趨利避害的本性:“凡夫人情,見利莫能無視,見害莫能無避?!倍?,這種本性無論賢愚,不分貴賤:“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此貴賤之所同有也?!?《管子·禁藏》)管子認為,凡人都有求生怕死的本能,與之對應的是對利欲的天然渴求,對危害的本能厭惡,甚至對名利的重視,達到與生死等量齊觀的水平:“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利而惡害?!?(《管子·形勢解》))人們唯利是圖,上下奔忙:“百姓無寶,以利為首,一上一下,唯利是處。”(《管子·侈靡》)
管子“趨利避害”的思想,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關(guān)于人性論和人情論的最早闡釋,后被法家繼承發(fā)揚:“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韓非子·難二》)
既然人情是欲利而避害,為政者就必須順民所欲,廢民所逆:“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如果人民利益不能得到基本滿足,“不能足其所欲,贍其所愿”,(《管子·侈靡》)便沒有人愿意為統(tǒng)治階級效勞賣命。
早在姜太公營丘建國時,齊地不過方圓百里,且“地舄鹵,人民寡。”(《史記·貨殖列傳》)管子著眼于齊國地狹人稀、糧食低產(chǎn)、經(jīng)濟落后、國弱民貧的現(xiàn)實,把經(jīng)濟工作當作其執(zhí)政、振興齊國的生命線和總把手,積極開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把糧食戰(zhàn)略作為其經(jīng)濟大戰(zhàn)的重中之重,全力打造“倉廩實”“衣食足”的良好局面。管子深知,糧食是社會和國家之根,糧食充足,社會才能做到安定穩(wěn)固。糧食更是民生之本,是民眾最基本的生活資源:“民足于產(chǎn),則國家豐?!?《管子·君臣上》)管子把土地看做是最重要的生產(chǎn)資料,是財富的基礎(chǔ)。勞動者只要辛勤勞作,就會產(chǎn)出眾多的糧食,財富自然會源源而來:“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動,民非作力,毋以致財?!?《管子·八觀》)為此他提出一系列利民惠農(nóng)措施,比如實施“相地而衰”的新稅收政策,即按照耕地、山林、水澤等不同性質(zhì)和面積公平折算后平均分配給農(nóng)民進行耕作,按照土地的肥瘠等不同情況征收租稅。管子主張多勞多得:“以其所積者食之”(《管子·權(quán)修》)人們通過辛勤勞作,在上交規(guī)定的賦稅之后就會多得財富。如此改革,田地的收成和為此付出的勞動成正比,不但減輕了農(nóng)民繁重的賦稅負擔,更廣泛調(diào)動了農(nóng)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管子認識到,糧食豐產(chǎn)還可以有效地控制抵御犯罪,“倉廩實而囹圄空”, (《管子·五輔》有利于凈化社會環(huán)境。所以,管子不斷反復告誡統(tǒng)治者,治國之道當以富民為前提:“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國》)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必須先讓百姓富裕起來,必須先給百姓以實實在在的好處,滿足其欲富惡貧的本能愿望,才是獲得人心最有效最捷徑的辦法,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對外開放,對內(nèi)搞活
管子認為,既然人的一切經(jīng)濟活動,都在于趨利避害,那么治理國家、強國富民的根本要務,或者說最有效的辦法,就在于因勢利導,用利益作杠桿,全力調(diào)動國內(nèi)外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為了發(fā)展經(jīng)濟,搞活市場,管子特別制定了“務本飭末”的經(jīng)濟發(fā)展綱領(lǐng),既重視農(nóng)本,大力實施惠農(nóng)政策,確保糧食高產(chǎn)增收。同時他又看好流通這個巨大市場,不遺余力地發(fā)展工商業(yè),相繼制定了一系列對外開放、對內(nèi)搞活政策,其規(guī)模和力度都達到了空前乃至絕后的水平。
齊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國家。在春秋時代,齊國的稅率是“五十而取一”“關(guān)賦百取一”。管子在如此優(yōu)惠的低稅基礎(chǔ)上,說通齊桓公,政府要進行包括修路、建外商客棧在內(nèi)的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提供良好的貿(mào)易環(huán)境。對進出齊國邊關(guān)的商人,實施便利通關(guān)和零關(guān)稅的對外貿(mào)易政策:“征于關(guān)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關(guān),虛車勿索,徒負勿入?!?《管子·問》)不僅不重復收稅,商人的空車和挑擔子的商販還要免稅。這對商人來說,是莫大的福音:“關(guān)幾而不征,市書而不賦?!?《管子·霸形》)關(guān)卡只檢查不收稅,市場只登記不收稅,最大可能的為天下商人提供最大的利益保障。為了增加齊國匱乏的竹箭、象牙、皮革等商品,管子一再強調(diào)對客商要待之以禮義,認真搞好接待工作,為其提供全方位的優(yōu)質(zhì)服務。比如根據(jù)商隊規(guī)模,由國家免費提供食宿、牲口飼料等,對于大商戶,政府派專人照顧生活起居,“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芻菽,五乘者有伍養(yǎng)”。(《管子·輕重乙》)
在如此巨大的誘惑和極其寬松的政策面前,四面八方的商賈們自然嗅到了利潤的美妙味道,“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的可喜局面很快形成,巨大的錢財便源源不斷地流向齊國??傊?,管子在對外貿(mào)易、招商引資、吸引天下之財上,做出了一篇篇錦繡華章。如此一來,齊國就成了想不賺錢都不可能的大贏家了,都城臨淄也迅疾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商業(yè)中心。正如南懷瑾在《漫談中國文化》中所說:“中國文化經(jīng)濟商業(yè)的中心,春秋戰(zhàn)國時是在齊國的臨淄?!?/p>
在對內(nèi)商業(yè)政策方面,管子積極營造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的有利氛圍,以促進對外貿(mào)易,搞活經(jīng)濟。為防止豪強過分壟斷市場,實施國家調(diào)控策略,對于商業(yè)和市場主張國家干預政策,以平衡市場物價高低,調(diào)劑市場物資供求狀況。以《輕重丁》為例,齊桓公問管子怎樣處理“齊西水潦而民饑,齊東豐庸而粟賤”的問題,管子建議國家大量收存齊東之谷,散售給齊西之災民。齊東因之谷價上揚,根本上解決了谷賤傷農(nóng)之害。而齊西又因有國家的平價谷物售賣,饑荒自然解除,“西之民饑者得食,寒者得衣”,而且“東西之相被”。管子敏銳意識到,國家通過號令緩急來駕御調(diào)控物價,從中獲利,不僅易如反掌,而且終身沒有賠累:“舉國而一則無貲,舉國而十則有百。然則吾將以徐疾御之,若左之授右,若右之授左,是以外內(nèi)不踡,終身無咎?!惫茏咏ㄗh把鹽、鐵等生活必需品,由國家這只無形的手操控起來,通過定期開放,限制采用,征收稅收,從而達到增加財政收入的目的。國家通過征稅、預購等方式掌握大量谷物,作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管子在《揆度》中有具體論述:“善正商任者,省有肆;省有肆,則市朝閑;市朝閑,則田野充;田野充,則民財足;民財足,則君賦斂焉不窮……故凡不能調(diào)民利者,不可以為大治。不察于終始,不可以為至矣。動左右以重相因,二十國之策也;鹽鐵,二十國之策也;錫金,二十國之策也。”這些政策有效地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資金積累,不僅國力增值,而且民生不再受豪強操縱。
此外,國家對軍隊需用之牛馬、器械、戰(zhàn)車,山澤物品的加工品,小農(nóng)具等也都進行預購儲存,并及時預售和賣出,直接參與和干預市場運作。
(三)奪富予貧,均衡財富
管子在《治國》中教導統(tǒng)治者:“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彼鞔_指出,富民是治國的首要任務,大力提倡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主張各盡所能、多勞多得。于此同時,他又敏感地覺察到,如果“貧富無度”,勢必造成“甚富不可使,甚貧不可恥”(《管子·侈靡》)的不良社會現(xiàn)象,同樣嚴重影響國家的強大與穩(wěn)定。他尖銳指出,“貧富無度則失。上下亂,貴賤爭,長幼倍,貧富失,而國不亂者,未之嘗聞也。”(《管子·國蓄》)極力反對少數(shù)人過度富有。特別驚世駭俗的是,管子根據(jù)土地貴重,人口增多,食養(yǎng)不足等造成的極度貧困的現(xiàn)實,特別針對社會上層和巨商富賈這個強勢群體,明確提出了“高消費”理念,大力倡導他們在飲食、游樂、喪葬等特殊情況下奢侈消費:“富者靡之,貧者為之,此百姓之怠生”。(《管子·侈靡》)這種“富者散資于民”的策略,不僅可以散去富人過多的財富,還會給窮人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窮人有了安居樂業(yè)的生計,也就可以有效避免貧富矛盾的激化??梢?,管子富民強國的改革綱領(lǐng),自始至終以民本為基礎(chǔ),遵循的是一條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共同富裕、互利雙贏的改革路線,這是其系列改革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管子軍隊建設(shè)包括用兵、治兵和養(yǎng)兵等多方面的豐富內(nèi)涵,對于當今新形勢下的中國軍隊建設(shè)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軍隊是治國的需要:“不能治其民,而能強其兵者,未之有也?!惫茏影褟娀婈牱旁谂c治民同等甚至更高的位置:“治民有器,為兵有數(shù)”,(《管子·七法》)認為“為兵之道”必須遵從八大原則:“聚財”(積聚財富)、“論工”(選擇工匠)、“制器”(制造兵器)、“選士”(選拔士兵)、“政教”(加強管教)、“服習”(訓練士兵)、“遍知天下”(偵察軍情)、“明于機數(shù)”(懂得戰(zhàn)略)。顯而易見,八大用兵原則,呈層層遞進之勢,最終落腳在管子著力強調(diào)的掌握作戰(zhàn)時機和作戰(zhàn)計劃:“故明于機數(shù)者,用兵之勢也?!敝挥忻總€步驟都扎實推進,就可能出現(xiàn)“舉之如飛鳥,動之如雷電,發(fā)之如風雨,莫當其前,莫害其后,獨出獨入,莫敢禁圉”(《管子·七法》)的局面。具體而言,出兵之前應做好人力物力方方面面的充分準備,包括武器是否精良,士兵是否英勇善戰(zhàn),將帥是否懂得用兵之道,君主是否做好了發(fā)動戰(zhàn)爭的思想準備:“凡兵有大論,必先論其器、論其士、論其將、論其主”。(《管子·參患》要仔細認真籌劃好:“凡攻伐之為道也,計必先定于內(nèi),然后兵出乎境?!?《管子·七法》)用兵一定要具備三個前提條件:君主明、宰相智、將帥能:“人之眾寡,士之精粗,器之功苦盡知之,此乃知形者也。知形不如知能,知能不如知意,故主兵必參具者也。主明、相知、將能之謂參具?!?《管子·地圖》)當然,戰(zhàn)爭的性質(zhì)也必須考慮在內(nèi),提倡“有道者不行于無君?!?《管子·制分》)主張不打不義之戰(zhàn),不可趁人之危:“成功立事,必順于禮義,故不禮不勝天下,不義不勝人?!?《管子·七法》)
管子向來主張賞罰嚴明:“有功而不能賞,有罪而不能誅,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管子·七法》)在治兵方面,同樣大力倡導論功行賞的激勵機制:“故無爵祿則主無以勸民。”“故案其功而行賞,案其罪而行罰?!?《管子·明法解》)認為賞罰是治兵中的重要策略之一:“論功勞,行賞罰,不敢蔽賢有私,行用貨財,供給軍之求索,使百吏肅敬,不敢解怠行邪,以待君之令?!北M管如此,管子還特別強調(diào),軍人不能將得到賞賜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應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職,不能一味地為了爵祿而工作,不因重惜爵祿而削弱威信:“威重于爵祿?!敝诬姷淖钪匾瓌t:“列陳之士皆輕其死而安難,以要上事,本兵之極也。”(《管子·七法》)就是說,臨陣的將士們要不怕犧牲而赴難,以求為國立功,增強軍人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管子認為,富國富民是強兵之本,要養(yǎng)好軍隊就必須積聚財富,狠抓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民事農(nóng)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zhàn)勝,戰(zhàn)勝者地廣?!?《管子·治國》)為解決武器匱乏,管子還大膽制定了甲兵贖罪的法令:“請薄刑罰,以厚甲兵?!薄八雷锊粴?,刑罪不罰,使以甲兵贖。死罪以犀甲一戟,刑罰以脅盾一戟,過罰以金軍,無所計而訟者,成以束矢?!?《管子·中匡》)即依據(jù)犯罪者罪行的輕重,用數(shù)額不等的兵甲來贖罪,以增加武器,作為軍備的來源之一。為了充分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管子把全國劃分為二十一個行政區(qū):“工商之鄉(xiāng)六,士農(nóng)之鄉(xiāng)十五”,士鄉(xiāng)成為齊國的主要兵源,并進行了嚴密井然的軍事編制:“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里,里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xiāng),鄉(xiāng)有良人焉?!睆娬{(diào)寓兵于農(nóng),把保甲制和軍隊組織緊密結(jié)合,將居民行政、生產(chǎn)組織與軍備、戰(zhàn)斗組織為一體,使之“卒伍之人,人與人相保,家與家相愛,少相居,長相游,祭祀相福,死喪相恤,禍福相憂,居處相樂,行作相和,哭泣相哀?!庇眠@種編制,則會“ 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君有此教士三萬人,以橫行于天下,誅無道?!?《管子·小匡》)
除此,管子還提出包括靈活機動作戰(zhàn)方法,高度重視戰(zhàn)爭,不輕易用兵,以及加強軍隊教育訓練等在內(nèi)的一系列軍事思想。
管子的改革,頓使齊國國力大振,喜結(jié)碩果,最終成就了桓公春秋霸首的偉豐功業(yè)和齊國經(jīng)濟文化的大繁榮。可以說,在當時社會條件下,能讓一個國家兵不血刃,既能保家衛(wèi)國,又能讓百姓安居樂業(yè),最終雄霸天下,管子可謂舉世無雙。對這樣一個終其一生“國富兵強,諸侯不敢叛”(蘇洵《管子論》)的人,即使對管子頗有微詞的孔子都情不自禁道:“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子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薄肮茏酉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子,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論語·憲問》)司馬遷更是這樣贊美管子:“管子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收摫岸仔?。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史記·管晏列傳》)
借用鮑叔向桓公舉薦管子時的話,概括管子的豐功偉業(yè):“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寬惠愛民,臣不如也;治國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結(jié)于諸侯,臣不如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胃執(zhí)枹,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滨U叔在比較了自己不如管子的五個方面以后,又不無感慨地說:“夫管子,民之父母也,將欲治其子,不可棄其父母?!?《管子·小匡》)
俱往矣,管子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兩千多年,隨著社會的極具發(fā)展和歷史的風云變幻,有些思想和內(nèi)容業(yè)已失去了應有的意義。但這座精深瑰麗的中國文化寶庫,可資借鑒的寶貝依然不可勝數(shù),吉光片羽,彌足珍貴。當今中國,正在大踏步邁向民族復興之路,更迫切需要管子這樣有膽有識腳踏實地的改革家,變法求新,增強以經(jīng)濟為主的綜合國力,進一步提升國際地位,加快實現(xiàn)中國夢的堅實步伐。
[1]謝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2]姜濤.管子新注[M].濟南:齊魯書社,2006.
[3]單傳洪.中華第一名相管子[M].合肥:安徽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李志紅)
Guanzhong established the lofty goals of dominating other Dukes for Duke Huan of Qi, and carried out a bold reform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other fields. During a few years, Qi was rapidly developed into a superpower, the leader of Spring and Autumn states. They completely changed its previous international image of poverty and weakness, and therefore achieved the Qi dream of powerful state and army. Guanzi's reform involves many fields as politics, economy, administration, military, finance, education, ethics, history, astronomy, geography, and has grand content. This article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is.
Guanzi; Duke Huan of Qi; reform; rule the state by law; economic construction; army reform
2013-08-21
翟云英(1963-),女,山東淄博人,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研究。
G122
: A
:(2014)01-00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