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樓 鋼
圖書館具有豐富的知識資源、專業(yè)圖書情報人力資源以及可靠的制度保障,是高校集信息、知識、技術的主要陣地。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已經從傳統(tǒng)的文獻服務過渡到知識服務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圖書館的信息與知識傳播變得日益復雜,傳播內容與形式更為多樣。高校圖書館如何創(chuàng)新服務手段,結合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向讀者有效地傳播知識以發(fā)揮其核心價值,成為圖書館未來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通過調查全國“985”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現狀,平臺的開設情況、外部特征、推廣形式及信息服務內容,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從知識傳播的角度探討了高校圖書館的責任和使命。
近年來,微信憑借其雄厚的基礎用戶及強大的社交功能等迅速贏得用戶的青睞。據其官網統(tǒng)計,截至2013年10月已有超過6億人使用該軟件,預計到2014年年底將達到8億。其中,70%以上都分布在20~30歲的年輕、時尚群體之間,在校學生使用普及率更超過80%。從某種意義上說,微信已然成為時下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微信公眾平臺是騰訊公司在微信的基礎上新增的功能模塊,實現微信與第三方平臺的對接,提供內容更加豐富、功能更加全面的平臺服務。從類型上它可以分為服務號和訂閱號兩種類型。服務號主要以客戶管理為主,可以基于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進行程序開發(fā),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自助查詢服務,但每月只能群發(fā)一條信息;而訂閱號則以信息主動推送為主,每天可以群發(fā)一條信息。目前,國內已有不少學者研究微信在圖書館移動服務中的應用。如肖金華(2013)研究了基于微信的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根據調研11家代表性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情況探討了微信服務的新模式;[1]孔云等(2013)從微信公眾號的特點出發(fā),構建了圖書館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服務模式等;[2]在實踐方面也有不少圖書館開設了微信公眾平臺,如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盡管如此,對全國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廣泛調研而后分析相關服務限制的文章還鮮有涉及。筆者認為,以微信“快速、開放、高效”的這一技術平臺為載體,整合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為廣大用戶提供信息服務,勢必開啟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新篇章。
因此,筆者擬選取“985”工程院校圖書館進行調查分析。[3]在數據來源上,一方面以“圖書館”及各高校名稱等關鍵詞在微信公眾平臺通訊錄中進行搜索,另一方面在各高校圖書館網站及相關報道中進行查看。對“985”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賬號的創(chuàng)建時間、賬號類型、總期數、推送信息內容等進行統(tǒng)計,最終得到數據。
截至2014年3月12日,在調研的39所“985”高校圖書館中有21所開通了微信公眾服務賬號,占總數的54%,其中認證賬號僅有5個,占24%。有部分院校雖沒開通主館微信平臺,但開通了分館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賬號,如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圖書館。從賬號類型來看,在開通賬號中有5個是服務號,其余17個為訂閱號??梢钥闯觯瑘D書館微信公眾平臺主要以信息推送為主,并且以圖文形式群發(fā)為主。開設服務號的圖書館主要以被動需求為主,通過API接口與館藏資源對接,讓讀者自助查詢相關的信息;從賬號開通第一次發(fā)布信息的時間來看,最早的是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為2012年11月。這說明圖書館微信公眾服務的推出時間較晚,到2012年年底各高校圖書館才開始陸續(xù)開設。
微信公眾賬號的外在因素包括賬號信息、賬號頭像、微信功能簡介等。外在因素關系到讀者對圖書館的第一印象。從調研情況看,微信賬號信息一般都采用學校主名+library(或lib)的形式。如上海交大圖書館為sjtulib、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為bnulibrary等。從賬號的頭像來看,各圖書館對賬號的頭像基本上采用了館徽、?;?、圖書館主體建筑等三種圖片。這三種圖片基本上能展示圖書館的主要形象。采用館徽的微信賬號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廈門大學圖書館等;采用?;盏挠斜本┖娇蘸教齑髮W圖書館、山東大學圖書館等;采用圖書館主體建筑的有湖南大學圖書館、同濟大學圖書館等。從微信功能簡介來看,大部分圖書館微信都設有簡介,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描述學校層面的,如清華大學圖書館微信簡介“百年學府,源遠流長”、廈門大學圖書館微信簡介“南強學府,卷帙飄香”等;另一種是突出圖書館功能的,如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宣傳推廣”。綜上分析,各家圖書館都十分重視外在形象的塑造。不管從賬號信息、頭像還是功能簡介,都契合了圖書館的“服務至上”的辦館理念。
雖然各大高校圖書館近年來都在大力推進移動圖書館建設,但微信公眾平臺因其大量的用戶數,在信息推送方面的優(yōu)勢已然比較明顯。微信作為圖書館移動服務的重要內容也受到了各大高校的重視。研究發(fā)現,目前對微信平臺的推廣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在圖書館網站上專門設置一級欄目或者采用浮動圖標的形式,例如清華大學圖書館、重慶大學圖書館等都在各自圖書館網站上設置了醒目的圖標鏈接;二是在圖書館官方網站里通知公告,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同濟大學圖書館等,這類通知具有關注度不高、時效性差等特點,讀者容易錯過,知曉度很難擴大,導致許多讀者不了解圖書館已經開通微信服務,使用率會大打折扣;三是結合各類活動,向讀者宣傳圖書館新業(yè)務、新服務時推出微信公眾平臺。這類方式具有關注度高,但可持續(xù)不強。不管使用何種方式,筆者認為要結合圖書館的自身特點,綜合三種方式進行有效推廣。
信息服務形式與內容是微信公眾平臺服務讀者的關鍵要素。從信息發(fā)布數量看,自開設微信以來,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共發(fā)布了104期(以圖文信息為主)。需要說明的是服務號微信一般很少有主動群發(fā)信息(每月一次)。從推送信息的形式上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圖書館主動信息推送,二是自助信息查詢。從調研的數據來看,訂閱號基本采用主動推送信息形式,大部分館都編輯了關鍵詞自動化答復程序。也有部分圖書館開發(fā)了自定義菜單,供讀者查詢。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開發(fā)了三個自定義菜單:我、思源探索、思源速遞,非常有創(chuàng)意地將個人相關服務與信息推送結合起來。而服務號由于群發(fā)數量的限制基本采用自助信息查詢模式,如重慶大學圖書館,基于開源API接口實現了微信圖書館,提供24小時的自助服務,可以獲取更多的實時信息,比如添加關注時會提示“您是第**個讀者”之類的溫馨用語。同時,通過微信還可以定制個人信息,大致可以分為通知公告類、資源推介類、活動計劃類、新聞資訊類、特色館藏展示類等。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高校圖書館在長期的信息推送服務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已經形成了具有館藏特色的推送欄目,如清華大學圖書館的清圖快訊、新書放送、圖影書聲、我的大學·我的圖書館欄目;再如北京大學的音樂下午茶、館藏擷珍、圖書館員看世界、一小時講座、佳片有約等欄目。欄目的設置一方面看出圖書館對微信的重視,更重要的是,可以迅速吸引讀者眼球,讓讀者迅速了解本館的特色。
收集并傳播知識是建設圖書館的初衷,是圖書館的歷史使命。[4]因此,圖書館如何適應新興技術的發(fā)展,更好地開展知識傳播工作就尤為重要。高校圖書館相繼推出微信公眾服務順應了時代的變化,與讀者走在了一起。微信作為移動互聯網的新興傳播媒體,可以很好地與微博和移動圖書館互補。但是微信支持的功能和服務內容很多,發(fā)展?jié)摿艽?,有待圖書館開發(fā)。從現有各大高校圖書館微信的運行情況來看,尚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如開設目標不明確,缺乏專人管理維護,提供的內容還不夠豐富等。部分圖書館開通微信后,很少發(fā)布信息,缺乏吸引力。
圖書館作為知識社會的重要文化機構,在為讀者提供圖書借閱、信息查詢等服務的同時,還要承擔教育培訓、科學普及、文化交流等職能,這對圖書館的工作效率與信息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僅僅依靠圖書館館員的力量很難獲取較為全面的信息資訊。在自媒體的環(huán)境下,讀者不再是單純的受眾,同時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因此,建立以圖書館館員為主,師生讀者、社會讀者為輔的“媒體資訊工作小組”,通過有效的激勵措施,擴大信息內容的來源渠道,廣泛吸收各個層次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挖掘、加工處理,將分散在各區(qū)域、各個行業(yè)的讀者協(xié)同完成信息采集工作,利用群組資源,提高工作效率。
特色是圖書館未來發(fā)展的靈魂。圖書館不管在辦館理念還是在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上都要體現自身的特色。如在微信方面,通過規(guī)劃和整合一些資源和活動,推出特色的欄目。在內容的選取上,要能在自身館藏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特色,發(fā)揮圖書館館員信息情報方面的優(yōu)勢,主動為各類學科人員乃至社會人士提供學術信息、熱點資訊、科學普及知識、資源使用及公共基礎知識等方面內容,通過微信的社交網絡,把讀者群體擴展到整個社會,發(fā)揮圖書館傳播知識的歷史使命。
服務號雖然在用戶管理、自定義開發(fā)方面有其自身優(yōu)勢。但是圖書館作為服務窗口,應該從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轉變,盡量采用訂閱號的推送信息功能。隨著移動圖書館的相繼推出,一般的書目查詢、個人借閱信息都可以集成到移動圖書館。筆者認為,要利用微信強大的用戶管理優(yōu)勢,對用戶進行分組歸類,收集用戶問題和資料,結合讀者的特點和他們關注的問題,構建基于讀者的知識庫,為讀者提供精準的服務。同時要利用微信的主動消息推送功能,適時地向讀者群推送圖文、語音等信息,只要用戶登錄微信,讀者將及時收到這條消息,實現消息的精準推送。如在每年5月~6月開設畢業(yè)論文寫作類信息推送專題服務,借助微信把已經整理好的畢業(yè)論文專題咨詢內容鏈接發(fā)送到學生手機上,讓他們全面了解論文撰寫的步驟、圖書館相關專業(yè)數據庫的使用方法、往屆學生的論文心得等。
筆者以“你好,請問貴單位微信有專人負責嗎”為內容發(fā)送給各家圖書館微信,結果只有重慶大學圖書館進行了應答,其余圖書館都沒有回復。雖然這可能與微信公眾平臺功能限制有關(48小時后不能回復),但也可以由此看出,微信在與讀者的互動方面尚有很多不足。有個別圖書館為了避免此種類型,在歡迎信息中設置了QQ群號,讓讀者加入群以便更好地進行互動。圖書館的未來形態(tài)向著高校的“第三空間”方向發(fā)展,它不僅是一個靜態(tài)的知識庫,更是一個學習交流的理想場所。筆者認為,要開發(fā)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務,建立微信社區(qū),開展各項互動。如圖書館可先設置若干合理的主題,開發(fā)知識競猜、有獎問答等環(huán)節(jié),進行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宣傳,發(fā)布活動播報等,讓讀者充分參與其中,一方面與讀者進行有效互動,另一方面也宣傳了圖書館。
[1]肖金華,黃麗紅.基于微信的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研究[J].現代情報,2013(6)
[2]孔云,廖寅等.基于微信公眾賬號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研究[J].情報雜志,2013(9)
[3]魏群義,侯桂楠等.國內移動圖書館應用與發(fā)展現狀研究——以“985”高校和省級公共圖書館為調研對象[J].圖書館,2013(1)
[4]馬恒通.圖書館知識傳播論綱[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