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徐艷松 趙波 唐衛(wèi)中 王涌
(1廣西醫(yī)科大第一附屬醫(yī)院 廣西南寧 530021;2解放軍第一醫(yī)院 甘肅蘭州 73000)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居惡性腫瘤死因的第二位,且近年來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1]。目前結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由于手術操作和麻醉作用的影響,結直腸癌手術后患者常出現胃腸功能抑制,表現為肛門停止排氣、腸鳴音消失、腹脹、嘔吐等。嚴重的腹脹使患者膈肌上抬、運動受限,引起呼吸困難、下腔靜脈血流受阻,甚至導致腹腔室隔綜合征[2]。隨著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的延長,腸粘連、胃擴張、腸源性感染及腸吻合口漏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相應上升。因此,早期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輕腹脹患者的痛苦,有效地緩解術后腹脹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我們對解放軍第一醫(yī)院普外科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42例患者在常規(guī)術后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經足三里注射維生素B1的方法治療,并與同期間不用此方法的對照組進行比較,觀察其對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84例患者,男44例,女40例,年齡45~65歲,平均(48±7)歲,結腸癌39例,直腸癌45例。腫瘤分化程度:高分化13例,中分化50例,低分化17例,未分化4例。術后TNM分期:Ⅰ期4例,Ⅱ期15例,Ⅲ期60例,Ⅳ期5例。84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2例。組間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1.2 排除標準 腹腔有嚴重感染者;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者;既往有大手術史,腹腔有嚴重粘連者;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及安全性判斷者。
1.2 方法 手術后兩組均給予一般處理,患者術后均給予護理常規(guī),常規(guī)補液、吸氧,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根據各患者營養(yǎng)情況分別給予營養(yǎng)支持,早期下床活動早期進食促進腸功能恢復等措施。治療組在一般處理的同時,選取足三里穴位碘伏消毒后給予針刺療法,足三里穴位位于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三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此方法在術后6h后開始應用,針刺時患者取仰臥位,露出雙側膝下,對足三里作常規(guī)消毒,術者右手持5ml注射器,針頭與皮膚呈90°刺入皮下,繼續(xù)進針深度為3~4 cm,待患者強烈感覺到局部酸、脹、麻、重,并且回抽無回血時注射維生素B150mg,兩側共100mg,1次/d。對照組未做特殊處理。觀察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3 評價方法 ①評價術后兩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②評價術后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謴停耗c鳴音恢復、肛門排氣,無腹脹、嘔吐等不適;部分恢復:腸鳴音恢復,但肛門未排氣,患者無腹脹、嘔吐等不適;未恢復:腸鳴音未恢復,肛門未排氣,患者訴腹脹、嘔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5 結果
1.5.1 兩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的比較治療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比較(±s)
組別 腸鳴音恢復時間(h)肛門排氣時間(h)治療組(n=42)40.8±5.5 56.8±7.2對照組(n=42) 52.9±6.7 72.1±6.5 t 3.0 10.9 P<0.05 <0.05
1.5.2 術后3天內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n(%)]
結直腸癌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術后由于麻醉、腹膜刺激、術中操作對胃腸的牽拉、手術導致腹腔內解剖關系的改變、術后腹腔內少量滲血滲液及手術本身的創(chuàng)傷、水電解質失衡、胃腸激素調節(jié)紊亂、組織炎性反應、神經纖維傳導阻斷、機體應激反應導致高分解代謝都不同程度抑制了胃腸功能,導致胃腸蠕動減弱和張力降低,甚至消失,嚴重者導致腹脹,增加腸壁滲出及細菌移位,引起相應并發(fā)癥[3]。因此,盡快恢復腸道功能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4],常規(guī)的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方法包括早期下床活動、促胃腸道動力藥等,但療效仍不理想。
膽堿能抗炎通路是21世紀報道的令人鼓舞的重大發(fā)現,是指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通過膽堿能神經及其遞質調節(jié)或對抗全身炎癥反應的通路[5]。有研究表明,針刺足三里穴能夠影響迷走中樞核團孤束核中P物質的表達和釋放,從而激活膽堿能抗炎通路,顯著、快速地抑制巨噬細胞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釋放,減輕全身性炎癥反應[6]。江虹等[7]研究顯示針刺足三里穴后通過針刺信息傳導,激活與機體免疫密切相關的腦區(qū)。通過下行神經作用于脾臟、胸腺等靶器官,使T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上升,達到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維生素B1又稱硫胺素或抗神經炎素,是人體內多種輔酶的組成成份,參與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能抑制膽堿酯酶的活性,減少乙酰膽堿水解,興奮胃腸道平滑?。?]。足三里穴位針刺注射維生素B1是將二者優(yōu)勢較好的結合在一起,發(fā)揮二者的長處,從而可以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減少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術后胃腸功能完全恢復率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維生素B1穴位注射能促進結直腸癌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對縮短手術后恢復期具有重要意義。
[1]高春芳,盛新華,王秀麗,等.結直腸癌根治術后復發(fā)轉移患者的預后因素分析[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0,35(2):144-150.
[2]張殿彩,陳劍秋.腹腔室隔綜合征[J].中國綜合臨床,2005,21(12):1150-1152.
[3]饒群,劉暢,李建國.術后胃腸道功能紊亂的研究進展[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2,24(6):382-384.
[4]王幸,任彥,秦曉云,等.假飼對剖宮產術后胃動素及排氣時間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1,25(8):682-683.
[5]Lyudmila V.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ttenuates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endotoxin[J].Nature,2000,40(5):458-461.
[6]Tracey KJ.Physiology and immunology of the 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J].J Clin Invest,2007,117:289-296.
[7]江虹,趙小虎,王國良.針刺足三里穴對機體免疫功能和腦功能變化影響的研究[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0,9:697-701.
[8]唐思謝,艷玲.維生素Bl、B12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術后頑固性呃逆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