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娟 (河北省心連心藝術(shù)團 050000)
實踐表明,演唱者心理素質(zhì)的好壞對歌曲的演繹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歌唱藝術(shù)本來就是一種表演藝術(shù),演唱者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才能更好地在舞臺上控制自我,成功演繹歌曲中的藝術(shù)魅力。如果一上臺就打顫,口干舌燥,腦子空白的,是無法順利進行歌曲的演唱的。不可否認,很多年輕的歌手在演繹作品時,明明在臺下做足了功課,唱得也無可厚非,,但在舞臺表演時卻發(fā)揮失常,有時甚至連音都找不到,節(jié)奏更是一塌糊涂,而這就是常說的怯場。那么演唱者怎樣才能克服“怯場”呢?我認為,歌唱者必須樹立充足的自信心,這樣才會身心輕松,達到理想的演唱效果。具體而言,演唱者可采用自我鎮(zhèn)靜和自我克制的辦法,盡量不去考慮引起精神緊張的事件,及時有也要用意志克制下去,保持心里平靜,這樣才能讓自己在歌唱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更好地詮釋作品。
貝多芬曾說:“音樂不在譜上,而在譜子之間?!蔽覀冎溃晿纷髌吠恼乱粯?,都具備一定的情感性和文學性。因此,歌唱者在演唱時并不能僅僅表現(xiàn)其中的音程、音階,還需要唱出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這就要求歌唱者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素質(zhì),并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對作品的時代背景、表現(xiàn)特征、藝術(shù)手法、民族特色等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在這一基礎(chǔ)上對歌曲進行再創(chuàng)作,將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正如在詮釋民族聲樂作品時,必須先熟悉這一民族的特色文化和民族風格;詮釋歐洲音樂作品時,必須深入了解歐洲的歷史文化一樣。由此可見,只有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演唱者才能更準確、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從而對其進行準確的詮釋與表達,將歌曲中的情感傳達到每一位聽眾心里,產(chǎn)生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歌唱者必須具備豐富的想象力。因為聲樂是一門技術(shù)性和藝術(shù)性都很強的學科。如果歌唱者沒有正確地學習思想,長期在枯燥單一、反復簡單的技術(shù)訓練中聯(lián)系歌唱,那么勢必會喪失歌唱的積極性,不利用更好地演繹作品。只有具備了形象思維和抽象的思維,充分揮發(fā)自身的想象力,才會改變被動的局面,拓展演唱的空間。不可否認,在當前的現(xiàn)實中,很多人以為歌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這卻是一個粗無的觀點,因為唱歌雖然不比其他學科,沒有具體的公式給你分析、計算,然后得出結(jié)果。但是它非常抽象,需要每一位演唱者用豐富的想象力自己去摸索、體會。由此可見,作為歌唱者,決不能固步自封,而應從枯燥、單一的聲音訓練中解脫出來,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歌曲的內(nèi)涵,吸引每一個聽你歌唱的人。
除了以上談及的幾點,演唱者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歌唱技巧。正所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币粋€歌唱者如果沒有一定的基本功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演唱效果的。如果想要具備高水平的演唱技巧,筆者認為應從三個方面著手:
在整個演唱過程中氣息的運用非常關(guān)鍵。沒有足夠的氣息支撐,再好的聲音也發(fā)不出來。然而,歌唱時的氣息與說話時的氣息并不相同,說話時只需要自然、微量的氣息就能發(fā)出聲音,歌唱則不然,它要求歌唱者具備一定的氣息控制能力,從而使自身形成一股集中的、有力度的氣流,達到一種上下對抗的效果。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況:有的人能夠用一口氣自由地唱完一個完整的樂句,而有的人一張嘴,氣息就不夠用了。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他們對氣息的控制能力存在差異。為了提高對氣息的控制能力,使他們歌唱的聲音更優(yōu)美,更具穿透力,歌唱者必須要使氣息的吸入量比平時多得多,但并不是越足越好,因為吸氣時如果用力過猛、過急,就會造成發(fā)聲器官的緊張,導致氣息不夠用。由此可見,只有正確掌握了氣息運用的方法,才能使個人的演唱更具穿透力,詮釋起來也會如魚得水,非常輕松。
除了精巧的氣息,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方面是共鳴。一般而言,共鳴主要分為頭腔共鳴、鼻腔共鳴、咽腔共鳴、口腔共鳴和胸腔共鳴五個共鳴區(qū)。不同的共鳴區(qū)又有著不同的音響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高音主要集中在頭腔及口腔,而中、低音則趨于胸腔。同時,在旋律的高低音變化中可以分別以不同聲區(qū)為主要共鳴點,有主有輔,并最終融為一體。這就要求歌唱者必須具備寬廣的音域、響亮的音量,以及表達歌曲感情的各種聲音色彩,以便掌握正確的氣息控制方法,達到共鳴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讓共鳴既有音色的區(qū)別,又有統(tǒng)一的協(xié)調(diào),從而使歌唱者的音色富于變化。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特點,一個地域有一個地域的風格,而語言又與民族和地域有著相當密切的關(guān)系,同時在演唱中經(jīng)常會遇到比較難的地方時,難免會產(chǎn)生緊張的情緒,而這種情緒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歌者的發(fā)揮,其中就包括口腔的咬字和吐字。而聲樂演唱過程中最基本的一點是歌者必須具備自然的咬字與吐字,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演唱。要想具備這一素質(zhì),除了天生的遺傳因素之外,歌唱者還必須在平時注意以平和的態(tài)度練習,盡量避免懶散或急躁的狀態(tài),逐漸使口腔形成習慣。久而久之,就可以達到自然的咬字、吐字,從而將歌曲的情感更好地表達出來。由此可見,練習并穩(wěn)定咬字與吐字的口腔狀態(tài)有利于歌者的正常發(fā)揮,同時也對穩(wěn)定歌者的情緒和演唱狀態(tài)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總之,作為一名歌唱演員,必須努力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增強對作品的理解與表達能力。同時還要在日常生活和平時的練習中進一步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zhì)和演唱技巧,并在此基礎(chǔ)上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此外,由于聲樂演唱是舞臺表演藝術(shù)中的一部分,因此絕不能忽視舞臺實踐的機會,這就要求歌唱者盡可能多地為自己創(chuàng)造和爭取一些演出的機會,通過不斷的舞臺實踐,積累更多的舞臺經(jīng)驗,最終通過自己嫻熟的聲音技巧為觀眾帶來美的享受,為自己的歌唱事業(yè)增磚添瓦。
[1]董晶晶.聲樂演唱及訓練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青春歲月,2011(08).
[2]牛多林.如何做好聲樂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J].文教資料,2010(01).
[3]苑琳.談聲樂演唱中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J].音樂生活,2011(03).
[4]李延紅.歌唱中常見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
[5]杜黎.音樂教學中歌唱心理因素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03).
[6]荀安華.聲樂演唱中自然呼吸法探討[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