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大多數(shù)的最新科學技術都是使用英文編寫,要想掌握這些最新的科學技術,必須同時具備學科知識和英語知識,大學英語教學已不能滿足這種要求,而學科知識的匱乏又成為阻礙大學英語教師轉型的重要因素。文章通過分析ESP英語教學中語言知識和學科知識的關系,從需求分析、課程設計、課堂合作和合作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師轉型的合作策略。
關鍵詞:ESP教學;合作策略;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2-0017-02
收稿日期:2013-05-22
作者簡介:代建軍(1982—),男,山東濰坊人,山東管理學院國際交流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專門用途英語研究。
隨著經(jīng)濟貿(mào)易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各行各業(yè)對從業(yè)人員英語水平的要求不再僅局限于日常的簡單交際,而是更加注重語言與學科知識的結合。商人要和全世界的人做貿(mào)易,機械工人要讀懂英語說明書,律師要解決國際爭端的法律案件,這一系列的變化使得人們認識到英語在學科知識中應用的重要性。而當前中國實行的通用英語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這些需求,大學英語教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詬病。在這種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在高校中逐漸被邊緣化,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遇,于是很多人將目光轉向了一種特殊的英語教學——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為了適應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很多大學英語教師轉型成為ESP英語教師,但是在轉型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問題亟待解決,其中學科知識的匱乏是其中最大的難題。
一、ESP英語教學的內(nèi)涵與分類
ESP全稱為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專門用途英語),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yè)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jù)學習者特定的目的和特定需求而開設的英語課程[1],是語言教學的一個新興的分支,同時也是當前大學英語改革的方向之一。國外研究ESP英語教學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60年代,經(jīng)歷了三個主要發(fā)展階段,目前正處在第四階段,第五階段正在出現(xiàn),五個階段分別是語域分析階段(register analysis)、修辭或語篇分析階段(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目標情景分析階段(target analysis)、技能和策略階段(skills and strategies)、以學習為中心方法階段(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2]。國內(nèi)ESP英語教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主要以科技英語的形式出現(xiàn),目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是對國外ESP教學理論的翻譯引進和教學實踐,符合中國教育特點的ESP教學理論研究較少。
國內(nèi)外ESP英語教學研究主要觀點認為專門用途英語不應當是一種現(xiàn)成的產(chǎn)品,而是一種基于學習者需求的語言教學方法,它是為了滿足學生特定需求而設定的,在內(nèi)容上與學科教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3]。它不僅僅是專業(yè)詞匯和特殊語法的英語教學,更是根據(jù)某一特定學科而專門設置的英語課程。目前國內(nèi)外關于ESP有許多分類方法,其中最為著名的是Hutchinson & Waters的三分法。按照學科專業(yè),將ESP分成三類,分別是科技英語(EST,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商貿(mào)英語(EBE, 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和社科英語(ESS, English for Social Science),每個分支又可以分成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4]。
二、語言知識與學科知識的關系
ESP教學是一種以語言教學為主,學科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是語言教學的一種。在教學中,ESP教師應當占據(jù)主導地位,學科教師作為輔助也需要參與到ESP教學中。不同于大學通用英語教師,一名合格的ESP教師必須要具備熟練的語言知識和一定的學科知識,通常所需要掌握的學科知識是一些基礎的概念原則性的知識;也不同于學科教師,ESP教師不需要知道一臺機器是如何工作的,但是他要知道這臺機器是干什么用的,叫什么名字。語言教師和學科教師,在各自的專業(yè)領域都需要對方的合作,這種合作是一個雙向互惠的過程。在ESP教學中,學科教師參與的程度沒有明確的界定,基于語言知識和學科所占的比例,參與的程度隨著學科知識的增加而不斷深入。
三、ESP英語教師的合作策略
毋庸置疑,ESP英語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學科知識。但是在現(xiàn)實的師資隊伍中,ESP英語教師的專業(yè)大多以英語語言文學為主,并沒有學科專業(yè)的知識,并且ESP英語教學所面對的學科專業(yè)非常多,任何一個教師也不可能掌握如此多的學科知識。因此,ESP教師應當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專業(yè)作為自己的教授方向,在教學中與學科教師通力合作,相互學習,最終取得雙贏。在教學過程中兩者的合作主要體現(xiàn)在需求分析、課程開發(fā)、課堂合作和多渠道合作四個方面。
(一)需求分析
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語言特點和要求,所以ESP教學應當是獨一無二的。ESP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分析學生的需求,然后根據(jù)學習者的需求設計ESP課程。按照Hutchinson & Waters的觀點,ESP教學的需求分析需要遵循三個原則:必備(necessities)、所缺(lacks)、所想(wants)。其中必備和所想是客觀分析,所想是對學習者主觀分析。必備需求是指學習者對目標情景的需求,也就是指學習者要想在目標環(huán)境中有效地工作所必須掌握的知識。這需要學科教師從學生職業(yè)發(fā)展的角度提供專業(yè)性的建議。比如,一個商人能看懂商業(yè)信函,能在商貿(mào)洽談會上進行有效的溝通,才能成功地實現(xiàn)銷售。確定了學習者的必備需求還遠不夠,還需要分析學生哪些必備知識已經(jīng)掌握,哪些必備知識還沒有掌握,對學生進行所缺分析。同樣,所缺需求分析也需要學科教師從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結構配合ESP教師分析學生的需求。因而,不管是對學習者必備分析還是所缺分析,單靠ESP教師或者學科教師都是無法完成的,兩者需要通力合作,發(fā)揮各自的特長共同商討確定學生的需求,才能成功地完成學生的語言教學和以后的學科教學。
(二)課程開發(fā)
ESP課程設計是一個將前面所搜集的學生需求分析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整合生成一系列教學活動的過程。ESP英語教師不僅僅是課堂的教授者,同時也是課程的設計者。ESP教師需要利用現(xiàn)有的理論和經(jīng)驗制定教學大綱,并根據(jù)教學大綱開發(fā)教學資料和教學方法,最后設計恰當?shù)目己宿k法測試教學成果。不同于普通大學英語教師,ESP英語教師沒有現(xiàn)成的課程體系可供參考。所以ESP英語教師應該是一個實踐者(practitioner)[5],需要針對不同學科和不同學生需求設計一種特定的ESP課程。在設計過程中,ESP教師需要引入學科教師,根據(jù)語言知識和學科內(nèi)容共同制定教學大綱,篩選恰當?shù)木哂袑W科內(nèi)容的教學文本;針對不同學科知識設計教學方法和課堂活動,最后設計符合語言和學科特點的考核方法。這其中最困難的是教學資料的開發(fā),因為篩選既具有語言特點又包含適當難度的學科內(nèi)容的教學資料是一件非常有技巧的工作。
(三)課堂合作
除了在課程設計上的合作之外,ESP英語教師需要和學科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合作,合作模式可分三種。第一種是交替教學模式,按照共同設計的課程計劃合作分工,語言知識由英語教師講授,學科知識由學科教師講授,雙方輪流交替授課。第二種是客座講授模式,課程主要由ESP英語教師講授,但是當遇到專業(yè)性非常強的教學內(nèi)容時,可以邀請學科教師以客座教師的身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相反,當學科教師在專業(yè)教學中遇到不能解決的語言問題時,也可以邀請ESP語言教師以客座教師的身份參與到學科教師的課堂中。這種模式相對靈活,不會占用客座教師過多的時間,而且對主講教師也是一種學習過程,能提高所欠缺的學科或者語言知識。第三種是團隊教學模式,在ESP課堂授課中同時由兩位教師出現(xiàn)在課堂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這種課堂合作模式能夠讓學生同時掌握英語和學科知識,效果顯著,但是成本較高,在現(xiàn)實教學中很難實現(xiàn)。
(四)多渠道合作
目前各個高校教師的教學任務相對較重,由于時間沖突問題,有的時候很難讓學科教師參與到ESP英語課堂中,因而ESP英語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多種渠道靈活地與學科教師實現(xiàn)合作。比如,將課堂教學錄制成視頻,然后交由科學教師利用空余時間觀看,然后獲得學科性的反饋意見。還可以以研討會的形式組織ESP教師和學科教師溝通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探討ESP教學中的問題??傊瓻SP教師可以根據(jù)本校特點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與學科教師合作,將學科知識和語言知識完美地結合于教學中。
ESP英語教學的發(fā)展任重而道遠,并不是ESP英語教師能夠獨立完成的工作,需要有一個完整的英語教學框架,從EGP教學到ESP教學,再到雙語教學進行一個科學的規(guī)劃。當然這需要學校管理者、學科教師、學生甚至英語教師之間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參考文獻:
[1]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方向[J].外語
界,2004,(2).
[2]嚴明.大學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
[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11-15.
[3][4]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6-19.
[5]Robison,P.ESP Today.a Practioners Guide[M].
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