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平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超聲科,河南 鄭州450000)
目前,現代醫(yī)學對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尚無特效藥物和治法。經過幾十年中醫(yī)學家的艱苦探索,雖不無收獲,但療效總體不盡人意?!端貑枴べ聼岵≌摗吩?“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睂σ倚透窝字撝螠蕜t亦不外扶正祛邪和驅邪安正。筆者經過長期臨床觀察和實踐,認識到若要最大限度地調動機體對乙肝病毒抗御的潛能,激發(fā)患者的自愈能力,就必須治病求本?,F將拙擬數法及所治案例列舉如下。
根據中醫(yī)藏象學說,體虛免疫功能低下而致乙型肝炎病毒入侵,損傷正氣,可出現虛實兼見各種復雜病象,治宜益元固本。
例1 患者,女,32 歲,2000 年7 月12 日初診。主述:間斷性右脅不適6 個月?;颊咝问莨橇?,身困畏寒,肝區(qū)時痛,胃脹納呆,口苦不欲飲,小便黃少,大便時干時溏,閉經1 年余,心煩而躁,疑慮重重,叨語無序,舌暗紅微潤,脈弦細無力。實驗室檢查示病毒HBV-DNA 2. 0 ×104,乙肝病毒標志物HBsAg、HBeAg 和抗-HBc 均為陽性。肝臟超聲檢查示:肝實質彌漫性回聲改變。自述患乙型肝炎已13 a,多處治療無效。遂以益元固本之法,但治其虛,不問其余。處方以人參養(yǎng)榮湯[1]加附子、麥冬、肉蓯蓉等,服藥40 余劑;繼以異功散[2]送烏雞白鳳丸[3],2 個月,各種癥狀消失,月經漸通,實驗室檢查示肝功能無恢復正常、乙肝抗原轉為陰性?;颊呙嫔t潤,體質量由原來的43 kg 增至51.5 kg。
機體在陰陽對立統(tǒng)一和五行生克制化規(guī)律作用下,維持著動態(tài)平衡的正常生理活動。一旦病邪入侵,這種關系將遭到破壞,病邪循氣血、經絡、臟腑相傳而致病,因此應按“治未病”的法則,積極防其傳變。正如張仲景所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碑敶袑W者提出之“截斷療法”亦寓此意。清代醫(yī)學家徐大椿之《醫(yī)學源流論·用藥如用兵論》立意甚超,亦堪足師法,其所謂“先奪其未至”,即用隔一隔二臟腑的藥物,從而阻斷病邪之深入。同時根據臟腑關系和各臟腑陰陽、五行屬性及其生理病理特點,亦可采取諸如補母瀉子、瀉南補北、扶弱抑強等法以治之,使機體恢復到最佳狀態(tài),陰平陽秘,創(chuàng)造出乙型肝炎病毒不能生存的前提條件。
例2 患者,男,28 歲,2009 年5 月8 日初診。主述:間斷性右脅不適3 個月,加重1 d?;颊咦栽V感染乙型肝炎病毒3 a,每年都有幾次因發(fā)燒病情加重而住院,此次住院經中西醫(yī)治療半月但發(fā)燒不退,前來就診?;颊呙嫔禍砝Хα?,肝區(qū)隱痛,納差便溏,舌淡而膩,脈浮無力,體溫37.8 ℃,轉氨酶偏高,乙肝病毒標志物檢測結果示HBsAg 、HBeAg和抗-HBc 3 項均陽性,超聲檢查提示肝大、肝實質彌漫性回聲改變。治宜健脾升清,溫陽化濕,以三仁湯[4]合調中益氣湯[5]加減。服藥2 劑后,體溫即恢復正常。因病本在脾腎,又繼溫腎健脾,養(yǎng)血疏肝之法調治3 個月,乙肝抗原轉陰(HBsAg、HBeAg、抗-HBc 3 項均轉陰),乙肝表面抗體產生(抗-HBs 呈陽性),轉氨酶亦降至正常水平,超聲檢查肝臟體積大小正常,臨床諸癥狀消失。
乙型肝炎病毒入侵機體后,如油如面,膠結難解,病情纏綿,使臟腑功能紊亂,陰陽失調,虛實錯雜,導致機體免疫功能更加低下。若簡單采用攻毒滅澳之法治療,效果往往不會顯著。參《壺天散墨》中關于特殊病情立法治方之意,擬整體統(tǒng)調之法,疏肝養(yǎng)血,補腎滋陰,溫陽益氣,健脾升清,祛濕導滯,消痰逐瘀等多法并施,相成互濟,從全方位、多層次斡旋,以圖顯效。因乙型肝炎之病變重點在肝、脾、腎3 臟,且古人有“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肝為罷極之本”和“厥陰不治,求諸陽明”等理論,故治療亦以3 臟為主,使脾精血充足,肝疏脾健,升降有序,五臟和調,則體內可得“天下大治”,乙型肝炎無入膏肓之虞,亦正所謂求本之治。
例3 患者,女,53 歲,2001 年3 月15 日初診。主述:間斷性右脅不適伴口苦2 個月?;颊呙嫔蠛?,煩躁易怒,腹脹納差,肝區(qū)隱痛,四肢瘦削,舌暗紅無苔,脈弦澀。乙肝病毒標記物檢測結果示HBsAg、抗- HBe、抗- HBc 3 項陽性,肝功能檢查異常,B 超檢查提示早期肝硬變、脾臟稍大。自訴患乙型肝炎20 余年,曾多處醫(yī)治未得顯效。遂施以統(tǒng)調斡旋之法,同時兼以舟車丸[6]研為細末,調以白酒裝入豬脬內扎口,外敷臍部以消脹利水。內外結合調治8 個月,HBsAg 轉陰,抗-HBs 轉陽,肝功能恢復正常,B 超檢查提示脾臟大小正常,疼痛消失,脹消納馨,二便和調,取得滿意療效。
乙肝病毒侵入機體,雖因正氣本虛,但由于個體素質有異和病理階段不同,病性亦有寒熱虛實等不同的轉化,因此在治法方藥方面亦應有所權衡機變。然無論其溫、補、清、汗、吐、下、和或單治兼療,而最終糾其所偏,復其正氣,以正勝邪這個大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如患者素體陽虛有寒者,邪毒多從寒化,治宜溫振脾腎之陽,輔以理氣活血,方藥以腎氣丸和理中丸加減;素體陰虛有熱者,邪毒多從熱化,治宜滋養(yǎng)肝腎之陰,佐之理氣活血,方藥以六味地黃湯合一貫煎加減化裁;素體濕熱偏重者,邪毒與濕熱相合癥狀尤甚,治宜清熱化濕,佐以理氣活血,方藥以三仁湯合柴胡達原飲加減化裁;久病不愈者,多屬正虛或痰瘀互結,治宜扶脾助運、化痰逐瘀,方藥以人參養(yǎng)榮湯、蒼白二陳湯合大黃蟲丸加減化裁。總之,治求其本,醫(yī)患結合,持之以恒,則可望治愈。
例4 患者,女,15 歲,2012 年3 月12 日初診。主述:間斷性右脅不適1 個月,加重3 d?;颊呖诳?,大便干燥2 ~4 d 一行,其他無明顯不適,舌質紅,苔微黃,脈弦滑,重取有力。實驗室檢查示HBsAg、HBeAg、抗HBc 3 項均為陽性?;颊咦允龌家倚透窝滓? a,經多處治療,上述3 個指標一直未變。治宜滋陰清熱、理氣活血,方藥以丹梔逍遙散[7]、清營湯[4]和增液湯[4]加減。服藥40 劑后,檢查乙肝E抗體轉陰;繼續(xù)給藥1 個月,上述3 個指標又逆轉為陽性;詢其大便仍干燥,舌仍紅,脈仍滑,即于原方加大黃、紫參二味以助其清熱通腑解毒之力。調治月余,大便1 d 1 次,口不再苦,舌轉淡紅,脈亦和緩,查HBsAg、HBeAg 均由陽性轉為陰性,且抗- HBs、抗-HBe 轉為陽性,囑再服六味地黃丸[2]和牛黃解毒丸[1]1 個月,以善其后。
臨證所見乙型肝炎患者大多數兼有情志不舒之突出表現,或憂于自身;或憂于子女;或憂于婚姻;或唯恐不愈于治前;或抱怨效緩于治后;或因病日久而失去信心,性暴者,動則易怒;性格內向者,總難釋懷,便肝氣郁結,氣機紊亂而加重病情,或久治而無功。有關研究資料[8]示:從唾液化驗得知,如果人心情舒暢,體內就能分泌免疫抗體;反之就不分泌免疫抗體,免疫力就會降低或減弱??梢娗橹疽蛩貙σ倚透窝椎闹委熀筒∏檗D歸影響之大,不可等閑視之。無獨有偶,驗之臨床,常見患者性情和悅,誠摯而氣機順暢者,治療則易于奏功;執(zhí)拗、多疑或過度憂慮者則殊難見效。發(fā)人深思,探微索隱,究其所以然之故,可知乙型肝炎病毒之蠲滅,實有賴于神宰制之力,即機體抗御病毒之潛能在欣欣然之氤氳氛圍中得以正常地充分發(fā)揮所致。因此,為了提高療效,臨證除了要注意醫(yī)德,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障礙要耐心地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使其盡可能消除顧慮,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同時,在遣方用藥方面亦應有所兼顧和側重。如善怒多郁者,應著重滋陰疏肝;善悲易怒者,則著重于補腎益氣;憂思多慮者,應重以健脾養(yǎng)心。總之情志和調,元氣抗振而無所不可為,則疾病無不可愈者。
中醫(yī)學和民間習俗常強調某些患者須要“忌口”,但部分醫(yī)生和患者卻不以為然,認為如忌口不增加營養(yǎng)就滿足不了機體的各種需求,怎么能治好病?故往往莫衷一是。根據大量臨床實例及國內外有關資料[9]報道:對于惡性腫瘤,就必須嚴格忌口。在治療的同時,一定要戒絕一切肉類和脂肪類食品。能做到這一點的患者,病情就易減輕,有向愈之可能,否則將適得其反。因此,筆者認為,忌口與否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對于部分奇難大病和纏綿難愈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之類的特殊病種,其作用萬萬不可輕視。當今治療乙型肝炎的臨床醫(yī)生一般都知告戒患者不能飲酒,這無疑是正確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戒絕肉食和動物脂肪類食品對乙型肝炎患者來說則更為迫切。筆者曾治療2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轉為肝癌的患者,在給其用藥治療的同時,囑其戒絕肉食和動物脂肪類食品,瘤體很快縮小,各種癥狀均有好轉,乙肝病毒標記物亦轉為陰性。然因其本人難耐口欲和家人慫恿,開戒,食帶腥之物,病情迅即轉重,終至不可治,全功盡棄,其家人憎悔不已。究其原因,從中醫(yī)學的角度而論,一方面帶葷腥之品易生濕熱,影響機體清升濁降和恢復元氣,并有礙其抑制病邪之潛能;另一方面,肉食和動物脂肪等葷腥之物可助邪毒之恐橫,實利小而弊大,故應徹底戒絕之。而以其他如植物油、豆制品、各種蔬菜等來調節(jié)飲食,在保障機體正常需求的同時,凈化內部環(huán)境,充養(yǎng)正氣,可使邪毒餒而自滅,或易于被徹底清除。
[1]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成方制劑卷[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
[2]劉會杰.淺談錢乙脾胃觀及其方藥特點[J].河南中醫(yī),2008,28(1):24 -25.
[3]中國中醫(y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2.
[4]雷云霞,劉新.《溫病條辨》邪正合治觀溯源[J].中醫(yī)藥學刊,2002,20(9):50.
[5]劉洪.《脾胃論》用藥規(guī)律探討[J]. 河北中醫(yī),2011,33(8):1235 -1236.
[6]李涌健. 養(yǎng)生主陰,治病重氣——朱丹溪學術思想探討[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6,20(12):37 -38.
[7]秦慶福.《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7,19(5):52 -53.
[8]陳慰峰.醫(yī)學免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
[9]離銘云,梁桂花,韋燕萍.消化道腫瘤患者的飲食習慣和心理因素調查分析[J]. 臨床誤診誤治,2012,25(6):94 -95.
[9]吳庫生,李克,于萍. 營養(yǎng)素與消化道腫瘤關系研究進展[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6,13(11):870 -874.
[9]Johnson IT.New approaches to the role of diet in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J].Mutat Res,2004,511(1 -2):9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