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漢,耿振平,李秋鳳,齊 嘯
(1.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心血管科,河南 鄭州450004;2.西安政治學院,陜西 西安710068)
陳陽春研究員是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研究員、主任醫(yī)師,第二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事中醫(yī)內科臨床及科研工作50 余載,擅長治療心血管疾病。汗證以汗液外瀉失常為主要癥狀,以陰陽失調、腠理不固為主要病機,是臨床常見的疾病。然部分醫(yī)者常在臨證過程中多只辨陰陽、虛實,用藥以黨參、黃芪、防風補氣固表,浮小麥、五味子收斂固澀,少辨臟腑生克,常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陳陽春研究員對汗證有著獨特的見解。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現(xiàn)將陳陽春研究員從肝腎論治汗證的經驗介紹如下。
《素問·評熱論》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敝赋龊挂簽槿梭w津液的一種,并與血液有密切關系,即所謂血汗同源,是對汗液本質的認識?!端貑枴り庩杽e論》曰:“陽加于陰謂之汗。”對汗液出現(xiàn)的病機進行了概括。《靈樞·五癃津液別》曰:“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北砻髁擞绊懞挂撼霈F(xiàn)與否的因素?!端貑枴そ浢}別論》曰:“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闭J為汗液于五臟之間的關系密切相關。上述條文說明了《黃帝內經》對汗液已經有了明確的認識。隨后歷代醫(yī)家進一步對汗證的病機與辨證做了進一步研究,《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自汗證治》對自汗、盜汗進行鑒別?!兜は姆āぷ院埂吩?“自汗屬氣虛、血虛、濕、陽虛、痰?!薄兜は姆āけI汗》曰:“盜汗屬血虛、陰虛?!薄杜R證指南醫(yī)案·汗》曰:“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wèi)外,陰虛盜汗,治當補陰以營內?!睂ψ院?、盜汗的病因、病機、治療進行明確的闡述。王清任《醫(yī)林改錯》曰:“不知血瘀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碧岢隽搜鲋潞沟闹委煼椒ā?/p>
現(xiàn)代生理學研究認為:“汗證”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其他疾病所伴見的癥狀。如果“多汗”單獨出現(xiàn),沒有明確的原發(fā)病,則不需要治療。其常見的多汗多為甲狀腺功能亢進、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風濕熱和結核病等所致。陳老認為:雖然汗證多為其他疾病的伴隨癥狀,但是在臨證中有一部分患者的汗證癥狀特別突出或單獨出現(xiàn),此時,不但要注意治療其原發(fā)病,也要辨陰陽、虛實,分辨臟腑生克,特別是要注意肝腎與汗證的關系。肝對汗證的影響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①肝體陰而用陽,其主疏泄,生性主升、動、散,對氣、血、津液的運行有調暢作用?!鹅`樞·營衛(wèi)生會篇》曰:“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睆娬{了血汗同源。而《素問·評熱論》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毖怨葰饣癁榫珰鈩倌藶楹梗f明汗為津液所化生,以津液為物質基礎,是津液的組成部分。②肝調暢情志,而情志以血為本,以氣為用。若情志不暢,肝氣不疏,則致汗多?!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奔茨I主水之意,加之腎藏精,也包括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為谷氣所化之精,如腎虛精虧,水失所主,則可出現(xiàn)汗證。
縱觀現(xiàn)代醫(yī)家對汗證的辨證,不外乎肺衛(wèi)不固、氣虛不攝、陰虛火旺、邪熱郁蒸。除外感傷寒等肺衛(wèi)不固外,溯其源,究其根,終歸于肝腎二臟矣。故辨證治療上,則以疏肝、補腎為治則。疏肝分理氣與補氣,補腎分補虛與祛邪。
例1 患者,女,21 歲,2013 年7 月10 日初診。主訴:患者軀干易出汗,夜間為甚,常醒時濕衣5 a。近1 個月來,汗出加重,伴胸脅脹痛,煩躁易怒,月經時腹痛,帶有血塊,手足心熱,夜眠夢多,舌質淡紅,苔少,脈細微數(shù)。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病史6 年余,平素服用他巴唑。西醫(yī)診斷:甲狀腺功能亢進。中醫(yī)診斷:癭病,汗證,證屬肝腎陰虛。治宜疏肝補腎,佐以斂汗。處方:黃芪30 g,蒸首烏15 g,夏枯草30 g,郁金15 g,制香附10 g,益母草15 g,鱉甲15 g,柴胡10 g,茯苓15 g,浮小麥60 g,大棗3 枚。每日1 劑,水煎2 次,煎取藥液約400 mL,分早、晚2 次口服。服藥6 劑后,癥狀減輕,繼服7 劑。7 月24 日二診:服藥后,汗出癥狀明顯緩解,無煩躁,稍有胸脅脹痛,眠可,月經腹痛稍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颊甙Y狀明顯緩解,仍有肝郁癥狀。鑒于患者平日工作繁忙,換用逍遙丸繼服。1 個月后隨訪,患者諸癥已除,告愈。
按 患者為青年女性,常年久病,而致腎虛精虧,加之工作繁忙,氣機失調,日久水不涵木,肝血即虧,疏泄不暢,則見肝郁氣滯癥狀。方中蒸首烏、鱉甲補腎精,除煩熱;郁金、制香附、柴胡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夏枯草開肝郁,治瘰疬;益母草調經而祛瘀;黃芪補氣;茯苓利水;浮小麥斂汗;大棗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補腎疏肝、調暢津液、氣機之效??v觀全方,平補平瀉,補瀉相調,使氣機、水液得暢,則汗證自除。
例2 患者,男,67 歲,2011 年8 月25 日初診。主訴:患者汗出以上半身為甚,活動后及夜眠時加重,無乏力3 a。曾服用斂汗、固表等中藥湯藥,效不佳?,F(xiàn)食欲較差,夜眠尚可,舌質淡紅,苔白,脈細,沉取無力。西醫(yī)診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中醫(yī)診斷:汗證,證屬氣虛血瘀、脾腎兩虛。治宜補益脾腎斂汗。處方:黃芪30 g,蒸首烏15 g,夏枯草30 g,茯苓12 g,黨參20 g,鱉甲15 g,生地黃30 g,沙參12 g,浮小麥30 g,大棗3 枚。每日1 劑,水煎2 次,煎取藥液約300 mL,分早、晚2 次口服。服藥5 劑后,癥狀明顯減輕,繼服10 劑。9 月11 日二診:患者服藥后,食欲有所增加,夜眠時無汗出,活動后汗出減少,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患者年高體弱,脾腎虧虛較甚,囑其長期服用六味地黃丸。1 a 后電話隨訪,患者汗出癥狀基本消失。
按 患者為老年男性,脾腎已虧,則先天不能溫補后天,本虛則衛(wèi)氣不固,營氣失調于內,表現(xiàn)為汗出;夜眠時,陽不能歸于陰,則外蒸汗出。陳老治療該病以補益脾腎為主,以先天養(yǎng)后天,以后天固先天。方中以四君子湯補益脾胃,以生地黃、蒸首烏、鱉甲等以補益腎之陰陽,使脾腎得補,氣血相合,營衛(wèi)協(xié)調,則汗出自止。
(本文承蒙陳陽春教授指導,特此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