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快訊
基質誘導自體軟骨細胞移植術臨床及放射學遠期結果
——術后至少10年前瞻性隨訪
關節(jié)軟骨損傷后愈合潛能有限,治療一直具有挑戰(zhàn)性。有關基質誘導自體軟骨細胞移植(matrixassociated autologous chondrocyte transplantation,MACT)技術,既往有報道顯示其對中度至重度有癥狀關節(jié)軟骨缺損患者的治療安全有效,臨床和放射學結果良好,尤其是在術后5年內疼痛、功能以及活動水平等方面均有明顯改善。影像學結果亦表明,MACT治療后患者組織修復好,與附著物結合緊密。但目前的大部分文獻均為病例研究,平均隨訪時間最長為7.5年。術后10年患者主客觀指標的改善如何,目前還不清楚。本研究對MACT術后患者進行至少10年的隨訪,就其滿意度、臨床結果以及MRI影像學結果進行分析報道。
本組對2000年11月至2002年4月期間于單一機構(奧地利維也納醫(yī)科大學)治療的有癥狀的膝軟骨缺損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排除年齡<19歲或>50歲、未經處理的脛股或髕股力線紊亂(畸形>5°)或不穩(wěn)、骨性關節(jié)炎、對合面缺損、半月板切除大于1/3、體質量指數>30 kg/m2、孕婦以及其他系統(tǒng)性內科疾?。ㄌ悄虿?、嚴重神經病學障礙、關節(jié)感染、關節(jié)纖維化、腫瘤、精神病、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患者,共16例膝關節(jié)(包括股骨髁、滑車及髕骨)軟骨缺損<10 cm2、MACT術后隨訪超過10年的患者納入本研究。
主要觀察指標包括國際膝關節(jié)文獻委員會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評分、膝關節(jié)損傷和骨關節(jié)炎結果評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KOOS)、Tegner運動評分、Brittberg評分、Noyes體育運動等級量表及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評分、軟骨組織修復磁共振觀察(magnetic resonance observation of cartilage repair tissue,MOCART)評分以及肢體對稱指數(limb symmetry index,LSI)功能評定,于術后3、6個月,1、5、10年進行隨訪。
結果顯示,術后10年平均IKDC評分[(44.1±26.9)分~(59.0±27.4)分]、平均Noyes體育運動等級評分[(37.7±30.1)分~(62.1±31.3)分]以及KOOS評分中的生活質量和疼痛評分均有顯著改善(< 0.05),而Brittberg評分、Tegner運動評分及VAS評分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的明顯改變。術后5年所有臨床評分均有輕微下降趨勢。術后10年平均MOCART評分為(70.4±16.1)分。73.9%的病例可見軟骨缺損完全被填充,78.3%有骨贅形成;軟骨下骨水腫<1 cm的病例占65.2%、>1 cm為21.7%;LSI單腿跳躍測試均值為95.6%±16.2%、三級跳測試均值為91.3%±12.2%;VAS評分中傷側肢體自覺穩(wěn)定性為(60.2±3.5)分、健側為(60.7±3.8)分。臨床及放射學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膝關節(jié)粘連或膝關節(jié)液滲出。
結果表明MACT術后至少10年隨訪有3個評分結果顯著改善,提示該技術是治療膝關節(jié)局灶性軟骨缺損的合適選擇。
(摘自:Aldrian S,Zak L,Wondrasch B,et al.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long-term outcomes after matrix-induced autologouschondrocyte transplantation:a prospective follow-up at a minimum of 10years.Am J SportsMed,2014,42(11):2680-2688.沈洪園摘譯,尹慶水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