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張蕾
(1.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一療養(yǎng)院療養(yǎng)二科,266000;2.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100700)
糖尿病患者靜脈輸注胰島素的護理指導
李玲1張蕾2
(1.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一療養(yǎng)院療養(yǎng)二科,266000;2.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100700)
在重癥監(jiān)護室使用持續(xù)靜脈輸注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患者急性期高血糖的推薦方法,但目前治療效果仍存在爭議。作為護理操作人員,如今存在多種基于計算機或人工計算而得出的胰島素輸注方案,包括:波特蘭治療方案、耶魯胰島素輸注治療計劃等,但每種方案均需要護理人員的熟練掌握和應對各種不良反應。本文著重介紹護理過程中如何選擇合適的輸注方案,在降低血糖的同時避免低血糖癥的發(fā)生。
糖尿?。灰葝u素治療;血糖控制;護理
一直以來,糖尿病患者急性期的血糖控制治療效果仍存在爭議。2011年,Van Den Berghe教授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重癥監(jiān)護室進行嚴格的血糖控制(血糖不高于110 mg/dL)能夠降低約50%的死亡率[1]。然而,這項研究之后也有證據顯示:與血糖180 mg/dL的患者相比,血糖控制到110 mg/dL會導致低血糖癥以及增加死亡率。美國內分泌及糖尿病協(xié)會(ADA)針對監(jiān)護室的血糖控制達成最新共識:對血糖高于180 mg/dL的患者使用胰島素治療,并將血糖控制在140~180 mg/dL[2]。ADA認為將血糖控制在140~180 mg/dL能有效降低發(fā)生低血糖癥的危險。想要同時獲得血糖的明顯降低而避免低血糖癥的發(fā)生是很困難的。
在重癥監(jiān)護室(ICU)中存在很多影響因素會影響患者血糖,如感染、營養(yǎng)不足、應激等。皮下注射胰島素需要較長的時間間隔,并且葡萄糖檢測迅速,根據迅速變化的情況加以調整。因此,在重癥監(jiān)護首選靜脈輸注胰島素以控制血糖。如今存在多種成熟的胰島素輸注計算方法可供護士選擇。本文著重介紹護理過程中如何選擇合適的輸注方案,在降低血糖的同時避免低血糖癥的發(fā)生。
1.1 適應證 在重癥監(jiān)護室使用持續(xù)靜脈輸注胰島素是治療高血糖的推薦方法,可以應用于已知的糖尿病患者,或有高血糖的非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無論使用哪種輸注方案,它已被證明是安全有效的。在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和高滲性非酮癥狀態(tài)時,必須迅速使用胰島素;而使用胰島素嚴格控制血糖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腦卒中、心臟手術等的改善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胰島素輸注的其他適應證包括:敗血癥、腸外營養(yǎng)、合并類固醇治療以及分娩期女性。
1.2 注射準備 輸注的胰島素是由100個單位的普通胰島素和100 mL生理鹽水混合組成的。不同的方案關于輸液初始的胰島素劑量也不相同。而關于輸注胰島素時是否同時給予葡萄糖意見也不統(tǒng)一。在2008年,有64%的胰島素協(xié)議建議在靜脈注射胰島素的同時應該連續(xù)注射葡萄糖或給予腸內營養(yǎng)[3]。一旦開始胰島素輸注,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明確的、一貫的方式來記錄所有的血糖讀數(shù)和調整劑量。護士應該選擇一個安靜的區(qū)域頻繁、及時地檢測血糖,以減少雜念和錯誤的計算。
1.3 向皮下注射胰島素的過渡 在臨床中皮下注射胰島素因為缺少一個經過精心設計的方案,經常出現(xiàn)的一個錯誤就是靜脈內給胰島素的不連續(xù)性。對于一個需要注射胰島素的患者,當靜脈內連續(xù)給予胰島素轉變?yōu)殚g斷性范圍給藥時,就會發(fā)生嚴重的高血糖癥。推薦的計算胰島素注射量的方法是先求出在過去的8 h內靜脈內輸送的胰島素的量再乘以3。這樣計算出來的是當前近似的24 h靜脈內胰島素的需要量。必須將劑量明確之后才能開始注射胰島素。
2.1 計算機和人工計算方案的對比 在根據個體需要進行胰島素注射量的調整時,需要考慮許多不確定因素,并且在注射時能夠盡量簡化步驟以減少錯誤的發(fā)生?,F(xiàn)行的計算胰島素注射量的方法可以分為兩類:計算機計算(CBS)和人工計算(PBPs)。人工計算由多重步驟組成,這些步驟由各種機構的護士、內科醫(yī)師等創(chuàng)立,并已經經過他們的檢驗;然后以指南的方式呈現(xiàn)給護士,以指導她們根據過往和實時血糖進行監(jiān)控,并對方案作出調整[4]。計算機系統(tǒng)可以基于數(shù)學控制理論來制定胰島素量的調整方案。每個方案都設計不同,但是都考慮到了多種不確定因素,以便給胰島素用量和血糖檢測頻率提供建議。
人工計算在使用中需要依靠護士對它的掌握以及精準操作,如使用不當,會產生差錯。由于護士工作量的增加,在使用人工計算方案時往往難以再考慮其他的不確定因素,或者是有時候執(zhí)行起來過于累贅,導致出錯的可能性增加。這些方案特別適用于不能經口飲食的患者。為了時刻趕上計算機設計的方案,經過精心設計的人工計算仍然在不斷地更新和提高??傊?,人工計算能夠很好的將血糖控制在目標范圍內,但是和計算機設計的方案相比,引發(fā)低血糖癥的概率更高。
類似于人工計算,每個計算機設計的方案對于血糖調控都有各自不同的方法和算法,其中一些方案顯得有些激進。這些方案在執(zhí)行時由護士通過掌上電腦、臺式電腦或者筆記本電腦來實現(xiàn)。計算機設計的方案有些是由已經安裝好的電腦程序運行,其余是通過可靠的機構內部網在線運行。許多方案可以用圖表的形式來描述血糖值和其他數(shù)據,以利于對血糖的走行趨勢進行評價。這種顯示方式對于護士照顧患者和血糖數(shù)據的提供者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信息。隨著各種方案的推廣,人們發(fā)現(xiàn),和人工計算相比護士們更樂于采用電腦設計的方案;然而,平均而言,更多的血糖測量方法正在不斷涌現(xiàn)[5]。
2.2 常用的輸注方案 在選擇算法運用到一個特定設置之前,必須看看紙質與計算機系統(tǒng)的所有屬性以及特點,接下來的部分包括了兩個在今天廣泛應用的胰島素輸注的治療方案。
2.2.1 波特蘭治療方案 波特蘭治療方案是基于美國心臟和糖尿病協(xié)會提出的波特蘭糖尿病計劃的一個產物。起初于1992年首次使用,歷年來連續(xù)更新。隨著治療方案的發(fā)展,1987—2005年大量的基于心臟手術術后外科監(jiān)護室患者的預后數(shù)據被發(fā)布出來[6]。在2005年,目標血糖范圍被降低并縮小到70~110 mg/dL。在這些被治療的患者中,91%的患者在治療方案開始的3 h里血糖控制在這個范圍,低血糖癥的比率是1.5%。2005年,使用此治療方案的所有患者的平均血糖是121 mg/dL。胰島素劑量基于血糖水平和變化速率。方案沒有考慮胰島素敏感性。網站上提供了許多版本的治療計劃包括監(jiān)護室和一般使用的目標治療范圍。
2.2.2 耶魯胰島素輸注治療計劃 耶魯治療計劃于2004年被Goldberg和他的同事公布[7]。目標血糖范圍被確定為100~139 mg/dL。已記錄的達到目標血糖范圍的平均時間是10.1 h。在此研究中,66%的血糖值達到了臨床上的理想范圍:80~139 mg/dL。針對52個患者實施了69次胰島素輸注計劃,共獲得5 808個樣本,5 808中的20個值(0.3%)低于60 mg/dL。不同于波特蘭治療計劃,輸液開始于快速推注劑量的胰島素,胰島素劑量的改變基于血糖值和改變速率被算出。
3.1 護士的角色 在過去的幾十年技術的進步已經改變了我們在醫(yī)療領域的實踐活動。目前還沒有一種市售系統(tǒng)能夠在缺少護士監(jiān)測的情況下連續(xù)的監(jiān)測血糖。因此,護士在血糖急性期的監(jiān)管方面將繼續(xù)發(fā)揮關鍵作用。護士負責協(xié)助確定患者需要靜脈注射胰島素、輸注的進行、患者和家庭教育、人工計算或使用電腦計算輸注速率以及向皮下注射胰島素過渡。無論采用人工或計算機系統(tǒng)管理血糖,重要的是,護士熟悉整個過程。因此,護士能夠協(xié)助這一工作來明顯降低急性高血糖的死亡率。
3.2 不良反應的護理
3.2.1 低血糖反應 低血糖是最主要的不良反應,表現(xiàn)有面色蒼白、四肢無力、頭昏、心悸甚至昏迷。出現(xiàn)上述癥狀應及時檢測血糖,根據病情進食;重者及時給予靜注質量濃度為0.5 g/mL的葡萄糖液60~80 mL[8]。神智不清者,切忌喂食以避免呼吸道窒息。如果出現(xiàn)胰島素過敏反應,應立即更換胰島素制劑種類,使用抗過敏藥物,嚴重過敏者停止或暫時中斷胰島素治療。為防止低血糖發(fā)生提高對低血糖的認識,按時進餐及適當加餐,規(guī)律運動,隨身攜帶糖果,餅干等食品。定期檢測血糖,及時調整藥物用量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
3.2.2 其他不良反應 胰島素過敏反應,胰島素水腫,脂肪營養(yǎng)不良。胰島素抗藥性。如果出現(xiàn)胰島素過敏反應,應立即更換胰島素制劑種類,使用抗過敏藥物,嚴重過敏者停止或暫時中斷胰島素治療。
[1]vanden Berghe G,WoutersP,WeekersF,etal.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N Engl J Med,2001,345(19):1359-1367.
[2]MoghissiES,KorytkowskiMT,DiNardoM,etal.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endocrinologistsand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onsensusstatementon inpatientglycemic control [J].Endocr Pract,2009,15(4):353-369.
[3]Cole RP,Ash J.Glucose or carbohydrate supply during continuous intravenous insulin administr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Diabetes Technol Ther,2008,10(1):50.
[4]Steil GM,Deiss D,Shih J,et al.Intensive care unit insulin delivery algorithms:Why so many?How to choose?[J]. JDiabetes Sci Technol,2009,3(1):125-140.
[5]Mann EA,Jones JA,Wolf SE,et al.Computer decision support software safely improves glycemic control in the burn intensive care unit: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J].J Burn Care Res,2011,32(2):246-255.
[6]Furnary AP,Wu Y.Clinical effects of hyperglycemia in the cardiac surgery population:the Portland Diabetic Project[J]. Endocr Pract,2006,12(3):22-26.
[7]Goldberg PA,SiegelMD,Sherwin RS,etal.Implementation of a safe and effective insulin infusion protocol in a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J].Diabetes Care,2004,27(2):461-467.
[8]孟雅賢.淺談糖尿病胰島素治療的護理[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2,23(9):1129-1130.
2014-02-11)
1005-619X(2014)08-0758-03
10.13517/j.cnki.ccm.2014.08.063
10.13517/j.cnki.ccm.2014.08.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