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美
《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作為教學基礎,同時也是教學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的突破口。在本節(jié)教學內(nèi)容中,同時滲透著許多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有平移的運用,也有轉(zhuǎn)化思想的滲透。因此,我在教學中嘗試讓學生充分動手,充分思考,依托小組合作,尋求面積公式的形成過程,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運用啟發(fā)式與發(fā)現(xiàn)法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玩中猜想、驗證,從而去主動獲取知識,體驗成功的樂趣。
一、 課前操作,感知圖形特征
在課前,要求學生準備兩個一樣的平行四邊形硬紙板。學生在動手制作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既溫習了舊知識,又回顧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二、課始操作,滲透對應思想
上課時,首先提問: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有哪些特征?在回顧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了解。接著,讓學生畫出其中的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高,并標出與其相對應的底,如圖1。再標出平行四邊形的另一個底和相應的高,如圖2。
圖1 圖2
教師用課件出示相應圖形,要求學生量出底和高后,說出相應的底和高是多少,為后面拓展學生的思維作準備。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加強了對平行四邊形底與高的認識,建立底和高相對應的思想,為下一步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作進一步鋪墊。
三、深化操作,探究面積公式
1.合理猜想、適時設疑
為了給學生造成思維沖突,啟動思維方向,課件出示兩幅方格圖,如圖3、圖4所示。
圖3 圖4
先讓學生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數(shù)出圖3中長方形的長與寬,再數(shù)出長方形的面積,然后再讓學生數(shù)出圖4中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再數(shù)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數(shù)圖4時會遇到不滿一格的情況,這時可教學生都按半格計算。圖3與圖4中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相等的,而長方形的長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也是相等的,暗含著兩種圖形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這時,學生的頭腦中自然會產(chǎn)生一些疑問: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能不能轉(zhuǎn)化為長方形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底和高之間有什么關系?這樣,疑念一生,自然就激起學生探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興趣,促使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2.動手操作,轉(zhuǎn)化圖形
當學生對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充滿疑慮時,老師適時提問:我們能不能通過動手操作,將平行四邊形轉(zhuǎn)化為長方形呢?讓學生拿出如圖1的平行四邊形,嘗試進行向長方形轉(zhuǎn)化的操作。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改變過去簡單的割補方法,滲透了平移這一數(shù)學學習方法。
在小組合作交流成果時發(fā)現(xiàn),有些同學是從平行四邊形左邊剪下的一個直角三角形,沿平行四邊形的底邊向右平移到右邊,就拼成了一個長方形。也有的小組是將平行四邊形左邊剪下一個直角梯形,向右平移組成一個長方形。這兩種方法是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zhuǎn)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教師邊講解可邊結(jié)合課件的動畫演示效果,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感性認識,加深理解。學生在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
3. 討論歸納、總結(jié)規(guī)律
學生在動手操作轉(zhuǎn)化圖形之后討論得出:不論是剪下三角形還是剪下直角梯形,通過平移轉(zhuǎn)化成平形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都等于長方形的面積,而平行四邊形的底則等于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也就是長方形的寬,只是剪法不同罷了。
通過上面的類比關系,學生能很自然地根據(jù)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推導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最后再學習字母公式S=ah。
四、引導再操作,提升思維能力
在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后,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平行四邊形(圖2),量出它的高,標在這個平行四邊形上,并求它的面積。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測量的能力,又加強了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
好動、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中,若能根據(jù)教材實際,巧妙設計教學過程,利用多媒體資源,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習數(shù)學知識,解決數(shù)學問題,則可以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體參與,全程參與,既學得輕松,又掌握得牢固,理解也會更加透徹。endprint
《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作為教學基礎,同時也是教學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的突破口。在本節(jié)教學內(nèi)容中,同時滲透著許多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有平移的運用,也有轉(zhuǎn)化思想的滲透。因此,我在教學中嘗試讓學生充分動手,充分思考,依托小組合作,尋求面積公式的形成過程,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運用啟發(fā)式與發(fā)現(xiàn)法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玩中猜想、驗證,從而去主動獲取知識,體驗成功的樂趣。
一、 課前操作,感知圖形特征
在課前,要求學生準備兩個一樣的平行四邊形硬紙板。學生在動手制作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既溫習了舊知識,又回顧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二、課始操作,滲透對應思想
上課時,首先提問: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有哪些特征?在回顧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了解。接著,讓學生畫出其中的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高,并標出與其相對應的底,如圖1。再標出平行四邊形的另一個底和相應的高,如圖2。
圖1 圖2
教師用課件出示相應圖形,要求學生量出底和高后,說出相應的底和高是多少,為后面拓展學生的思維作準備。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加強了對平行四邊形底與高的認識,建立底和高相對應的思想,為下一步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作進一步鋪墊。
三、深化操作,探究面積公式
1.合理猜想、適時設疑
為了給學生造成思維沖突,啟動思維方向,課件出示兩幅方格圖,如圖3、圖4所示。
圖3 圖4
先讓學生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數(shù)出圖3中長方形的長與寬,再數(shù)出長方形的面積,然后再讓學生數(shù)出圖4中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再數(shù)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數(shù)圖4時會遇到不滿一格的情況,這時可教學生都按半格計算。圖3與圖4中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相等的,而長方形的長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也是相等的,暗含著兩種圖形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這時,學生的頭腦中自然會產(chǎn)生一些疑問: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能不能轉(zhuǎn)化為長方形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底和高之間有什么關系?這樣,疑念一生,自然就激起學生探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興趣,促使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2.動手操作,轉(zhuǎn)化圖形
當學生對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充滿疑慮時,老師適時提問:我們能不能通過動手操作,將平行四邊形轉(zhuǎn)化為長方形呢?讓學生拿出如圖1的平行四邊形,嘗試進行向長方形轉(zhuǎn)化的操作。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改變過去簡單的割補方法,滲透了平移這一數(shù)學學習方法。
在小組合作交流成果時發(fā)現(xiàn),有些同學是從平行四邊形左邊剪下的一個直角三角形,沿平行四邊形的底邊向右平移到右邊,就拼成了一個長方形。也有的小組是將平行四邊形左邊剪下一個直角梯形,向右平移組成一個長方形。這兩種方法是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zhuǎn)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教師邊講解可邊結(jié)合課件的動畫演示效果,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感性認識,加深理解。學生在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
3. 討論歸納、總結(jié)規(guī)律
學生在動手操作轉(zhuǎn)化圖形之后討論得出:不論是剪下三角形還是剪下直角梯形,通過平移轉(zhuǎn)化成平形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都等于長方形的面積,而平行四邊形的底則等于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也就是長方形的寬,只是剪法不同罷了。
通過上面的類比關系,學生能很自然地根據(jù)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推導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最后再學習字母公式S=ah。
四、引導再操作,提升思維能力
在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后,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平行四邊形(圖2),量出它的高,標在這個平行四邊形上,并求它的面積。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測量的能力,又加強了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
好動、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中,若能根據(jù)教材實際,巧妙設計教學過程,利用多媒體資源,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習數(shù)學知識,解決數(shù)學問題,則可以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體參與,全程參與,既學得輕松,又掌握得牢固,理解也會更加透徹。endprint
《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作為教學基礎,同時也是教學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的突破口。在本節(jié)教學內(nèi)容中,同時滲透著許多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有平移的運用,也有轉(zhuǎn)化思想的滲透。因此,我在教學中嘗試讓學生充分動手,充分思考,依托小組合作,尋求面積公式的形成過程,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運用啟發(fā)式與發(fā)現(xiàn)法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玩中猜想、驗證,從而去主動獲取知識,體驗成功的樂趣。
一、 課前操作,感知圖形特征
在課前,要求學生準備兩個一樣的平行四邊形硬紙板。學生在動手制作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既溫習了舊知識,又回顧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二、課始操作,滲透對應思想
上課時,首先提問: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有哪些特征?在回顧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了解。接著,讓學生畫出其中的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高,并標出與其相對應的底,如圖1。再標出平行四邊形的另一個底和相應的高,如圖2。
圖1 圖2
教師用課件出示相應圖形,要求學生量出底和高后,說出相應的底和高是多少,為后面拓展學生的思維作準備。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加強了對平行四邊形底與高的認識,建立底和高相對應的思想,為下一步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作進一步鋪墊。
三、深化操作,探究面積公式
1.合理猜想、適時設疑
為了給學生造成思維沖突,啟動思維方向,課件出示兩幅方格圖,如圖3、圖4所示。
圖3 圖4
先讓學生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數(shù)出圖3中長方形的長與寬,再數(shù)出長方形的面積,然后再讓學生數(shù)出圖4中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再數(shù)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數(shù)圖4時會遇到不滿一格的情況,這時可教學生都按半格計算。圖3與圖4中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相等的,而長方形的長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也是相等的,暗含著兩種圖形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這時,學生的頭腦中自然會產(chǎn)生一些疑問: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能不能轉(zhuǎn)化為長方形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底和高之間有什么關系?這樣,疑念一生,自然就激起學生探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興趣,促使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2.動手操作,轉(zhuǎn)化圖形
當學生對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充滿疑慮時,老師適時提問:我們能不能通過動手操作,將平行四邊形轉(zhuǎn)化為長方形呢?讓學生拿出如圖1的平行四邊形,嘗試進行向長方形轉(zhuǎn)化的操作。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改變過去簡單的割補方法,滲透了平移這一數(shù)學學習方法。
在小組合作交流成果時發(fā)現(xiàn),有些同學是從平行四邊形左邊剪下的一個直角三角形,沿平行四邊形的底邊向右平移到右邊,就拼成了一個長方形。也有的小組是將平行四邊形左邊剪下一個直角梯形,向右平移組成一個長方形。這兩種方法是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zhuǎn)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教師邊講解可邊結(jié)合課件的動畫演示效果,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感性認識,加深理解。學生在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
3. 討論歸納、總結(jié)規(guī)律
學生在動手操作轉(zhuǎn)化圖形之后討論得出:不論是剪下三角形還是剪下直角梯形,通過平移轉(zhuǎn)化成平形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都等于長方形的面積,而平行四邊形的底則等于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也就是長方形的寬,只是剪法不同罷了。
通過上面的類比關系,學生能很自然地根據(jù)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推導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最后再學習字母公式S=ah。
四、引導再操作,提升思維能力
在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后,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平行四邊形(圖2),量出它的高,標在這個平行四邊形上,并求它的面積。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測量的能力,又加強了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
好動、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中,若能根據(jù)教材實際,巧妙設計教學過程,利用多媒體資源,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習數(shù)學知識,解決數(shù)學問題,則可以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體參與,全程參與,既學得輕松,又掌握得牢固,理解也會更加透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