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18~22日)
重大決定:全會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
會議重點: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襲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還要進行多次等“左傾”錯誤觀點。
重要意義:撥亂反正,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十二屆三中全會(1984年10月20日)
重大決定: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規(guī)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方針政策,是指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進一步貫徹執(zhí)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
會議重點: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關于召開黨的全國代表會議的決定。
重要意義:改革從農村走向城市。
十三屆三中全會(1988年9月26~30日)
重大決定:通過了《關于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確定治理經濟環(huán)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方針。
會議重點:確定了治理經濟環(huán)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方針,要求把明后兩年改革和建設的重點,突出地放到治理經濟環(huán)境、整頓經濟秩序上。全會同意中央政治局對我國當前政治經濟形勢的分析,批準中央政治局向這次全會提出的治理經濟環(huán)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方針和政策、措施。
重要意義:為深化改革掃清道路。
十四屆三中全會(1993年11月11~14日)
重大決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會議重點:制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提出包括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等政策方向。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
重要意義:制定市場經濟基本框架。
十五屆三中全會(1998年10月12~14日)
重大決定: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yè)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會議重點:全會提出到2010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斗目標,確定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必須堅持的方針。
重要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十六屆三中全會(2003年10月11~14日)
重大決定: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國企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現(xiàn)代產權制度等。
會議重點: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討論研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問題和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
重要意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對現(xiàn)代化建設意義重大。
十七屆三中全會(2008年10月9~12日)
重大決定: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fā)展農村公共事業(yè)。
會議重點:全會聽取和討論了胡錦濤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亓加窬汀稕Q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會議的主要議程是研究推進中國農村改革發(fā)展問題。
重要意義:推進農村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2013年11月9~12日)
重大決定:發(fā)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會議重點: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guī)劃》、《關于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意見》。主要包含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tài)文明體制五個體制的改革和中國共產黨黨內建設制度的改革。
重要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整理摘自光明網、半月談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