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威、周海濤在《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文摘》(原文載于《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2013年第3期撰文,指出民辦學校的多樣化發(fā)展,使其法律地位問題呈現出一定的復雜性,不能一概而論。從事學制教育的民辦學校在依教育法履行公共教育職能時具有公法地位;而從事非學制教育的民辦學校則不具有公法地位?,F實中的民辦學校是否具有公法地位,與營利與否并非一一對應的關系。在民辦學校分類管理過程中,需綜合考慮其法律地位與營利性兩個維度,統(tǒng)籌采用精細、公平、合理的管理措施。
陳新民在《教育發(fā)展研究》2013年第17期撰文,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民辦本科高校要想實現從“規(guī)模擴張”為主的外延式發(fā)展走向質量提升的內涵式發(fā)展,學科建設是重要的基礎。它可為人才培養(yǎng)奠定基礎,為提升師資整體水平提供保障,有助學校獲取競爭性教育資源。當前,我國民辦本科高校的學科建設相對滯后,對此,要依據學校定位,戰(zhàn)略性地選擇學科建設領域;營造學科文化,重視學??茖W研究;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深化人才培養(yǎng)改革;圍繞學科平臺,提升學科團隊建設水平,從而推進民辦本科高校內涵式發(fā)展。
吳志標、曾小軍在《高教探索》2013年第5期撰文,指出臺灣高等教育變遷歷程伴隨著對私立大學財政資助政策的逐步確立,私立大學規(guī)模與結構也在不斷平衡優(yōu)化。兩個主要的高等教育資助計劃著力提升私立大學科研水平且重點干預私立大學教育質量。臺灣的資助經驗在大陸發(fā)展高水平民辦高校的背景下,提供了可借鑒之路:首先應協(xié)調政府教育規(guī)劃與民辦高校的自主,建立科學指標與地方資助制度,重視導向作用和高水平民辦高校的建設。
劉根東、吳寒飛在《江蘇高教》2013年第5期撰文,指出美國私立大學的法人治理結構分為內部和外部兩部分,內部包括董事會、校長和教師,外部包括聯邦政府、州政府、基金會、認證協(xié)會和校友會等。內部各層由行政機構和學術機構共同合作,外部機構無權直接插手大學的治理,但通過各自的方式影響大學治理。美國私立大學法人治理結構具有法人制度與董事會制度、外行與內行人員、大學自治與政府調控、行業(yè)自律與行業(yè)自治、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外部制約與內部制約相結合的特征。我國民辦高校可借鑒吸收其經驗,轉變政府職能,健全董事會,完善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強化教授會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監(jiān)督機構,建立專業(yè)中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