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江
摘 要:對初中數(shù)學“問題串”的設計方法做了介紹,并舉例說明,接著談到了其在初中數(shù)學課堂中的應用,希望通過對自身教學經驗的總結,發(fā)揮“問題串”對提高初中數(shù)學課堂效率的作用。
關鍵詞:問題串 幫手 梳理
一、“問題串”的設計方法
(一)把問題生活化
初中知數(shù)學識并不難理解,但是由于初中生專注力不足,相當部分的學生學不好,因而,教師在問題設定中,要重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學生對這一數(shù)學問題產生了興趣,課堂講解自然比較輕松。我們不妨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課堂,為數(shù)學問題設置一個最為尋常的日常生活背景,讓數(shù)學生活化。
例1:在學習人教版《分式》這一章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
題一,星期六小紅和她的爸爸媽媽一家要去博物館參觀,博物館與她家相距約有35km,小紅一家打算開車過去,車速為60km/h,那么,他們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博物館?
題二,小紅一家進入博物館需要買門票,學生票、成人票、老人票的價格分別為10元、30元、15元,小紅一家總共需要花多少錢,平均每人多少錢?
題三,進入博物館后,小紅發(fā)現(xiàn),一樓有3個面積為a的展廳,有4個面積為b的展廳,有5個面積為c的展廳,一樓總共有多少平方米?
一連串的問題設置下來,因為有生活背景導入,所以并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學生跟著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問題,在不斷的深入,探索式地進入了分式復雜學習之中。
(二)把問題精細化
數(shù)學問題精細入微的設計,是幫助學生加深所學的最好方法之一,學生在一個又一個問題的思考中,自然而然地就實現(xiàn)了數(shù)學知識由表及里、由淺到深的過渡。
例2:在學習“等腰三角形”時,我們可以這樣來設計問題
題一,猜測如果P是BC的中點,那它到AB、AC的距離是否一樣?
題二,如何證明?
題三,B到AC的距離,與P到AC的距離有什么關聯(lián)?
題四,倘若P不是中點,那以上結論仍舊成立嗎?
題五,BC延長線任意一點,到AB、AC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通過以上五個問題,伴隨著P點位置的變化,我們由一個特殊的中點P到普遍,就可以把等腰三角形所有的性質都導出來,問題設置愈精細,數(shù)學知識愈深入。
(三)把問題靈活化
我們這里說的靈活化,并不是指一題多解,而是指通過師生、生生互動、討論使課堂活躍,問題活化。
例3:仍以“等腰三角形”為例,通常,教師只會借助黑板或者PPT向大家展示、講解,但這樣就拉開了學生與這個抽象的圖形之間的距離,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己裁剪等腰三角形,把一堂單純的講解課,變?yōu)橐豁椥⌒吞骄炕顒?,學生有了可感的三角形,可以進行對折,找出中點,進而根據設定的問題,進行觀察與猜測,這樣就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另外,動手操作的過程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性,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問題串”在數(shù)學課堂中的應用
(一)借助“問題串”認識數(shù)學概念
概念學習是數(shù)學學習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學生不僅要了解其內涵,還要對其外延有所掌握,這樣才算是真正的明白,概念中的條件、前提,學生都應該留意重視,從而牢固掌握。一般來說,概念的講解中涉及了以下幾個核心問題:首先,這個概念的對象是什么,產生的背景;其次,概念中應該注意的前提、條件有哪些,此概念和舊知識有何關系;最后,把握其與相似概念區(qū)別。
例4:在學習人教版初中數(shù)學第十三章《實數(shù)》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無理數(shù)”的概念,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問題:
題二:現(xiàn)在我給出一串“有理數(shù)”,大家用筆算把它們化成小數(shù),總結一下有什么特征?
通過這個問題,擴大了學生的參與度,很多學生迅速地得出了結果,其中“3”比較特殊,計算過程中就有同學問我,經點撥后,恍然大悟,寫下“3.0”。
(二)借助“問題串”認識數(shù)學規(guī)律
數(shù)學規(guī)律包括法則、公式、定理等等,這些規(guī)律的學習并不能只靠教師的講授,適當?shù)臅r候,也需要有學生的自主探究。數(shù)學公式、性質是展開探究式學習的極好素材,鼓勵學生進行猜測、論證,不但可以讓學生獲得一種成就感,還能體悟到科研的精神及思想。借助“問題串”認識數(shù)學規(guī)律,應把重心放在這樣幾個問題上:該定理是怎樣被發(fā)現(xiàn)的;它是如何被抽象出來的;它們的抽象概括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華民.精心設置問題串 意義建構結論.中學教研(數(shù)學),2011(11):29~32
[2]武秀紅.梳理知識要“追根溯源”.教育教學論壇,2011(28):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