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銳
摘 要:康德的想象力理論包括想象力的內涵、特點、類型及表現形式等多方面內容。該理論不僅在其整個哲學體系中和西方哲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而且對于當下的教育,也有著重要的啟示:教育不能約束和扼殺學生的想象力;教育應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而不是模仿力;教育的單一化評價標準應該被取締。
關鍵詞:康德 想象力 當下教育 啟示
康德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重視人的主體性的哲學家,在對審美主體性理論的探索中,康德在繼承前人關于想象力的思想的同時,全面分析了人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力理論不僅在其整個哲學體系中和西方哲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而且對于當下,特別是當下的教育,有著重要而豐富的啟示。
一、康德的想象力理論
康德把想象力看成是潛藏在我們心靈中的一種藝術,它是康德哲學體系中最重要結構的設計師。想象力,集中體現在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實用人類學》兩部著作中。想象力,作為一種表象的直觀能力,要么是構成性的,即本原表現對象的能力,先于經驗而發(fā)生;要么是重構性的,即派生地表現對象的能力。這種表現把一個先前已有的感性直觀帶回到心靈中來。純時空直觀屬第一種表現,而一切其他直觀都以感性直觀為條件,這感性直觀當其與對象的概念相聯(lián)結而成為感性知識時,為經驗。如果想象力是不自覺地產生在你的腦海,那么這種想象稱為幻想;如果在睡夢中腦中浮想聯(lián)翩,那么這種想象就叫做夢幻。
康德認為想象力是多產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這是它的最主要特點。但是,想象力并不是憑空存在的,它只運用直觀的材料與形式,并不重新創(chuàng)造任何東西,即想象力必須以先前的經驗和感性材料作為必要條件。因此,在這里所說的創(chuàng)造性,不是憑空捏造,而是根據以往的經驗而得來的有一定依據的想象。例如,一個天生雙目失明的人是無法想象顏色的;一個技藝高超的魔術師雖然可以變出千萬種魔術,但他不能創(chuàng)造新的事物。想象若成為現實,必須從感官那里汲取自己形象的素材。想象力把感性材料置于知性之下,以便賦予知性的諸概念以內容而形成知識。當想象力的獨創(chuàng)性不表現為模仿,而與概念相協(xié)調時,就叫做天才,當其與概念不協(xié)調時,就稱為狂熱。想象力的優(yōu)勢同時也是它的缺陷,即為它的虛構要么純然不受約束,要么就是完全無規(guī)則的。不受約束的想象力在合理的情況下能夠結出豐碩的果實,無規(guī)則、無厘頭的想象力則近似荒唐。
想象力作為一種感性的創(chuàng)造力具有三種不同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在空間中直觀的構成類型,即構成的感性創(chuàng)造力。它典型地體現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在藝術家創(chuàng)作一個藝術作品之前,他必須先在腦海里構建出作品的輪廓,也就是利用想象力把藝術作品完成,然后付諸實踐。如果這種創(chuàng)作是不由自主的,那么就稱為幻想,它并不聽命于藝術家本人,而是在藝術家的腦海里肆意迸發(fā)火花與靈感。如果藝術家按照自然產品類似的形象來創(chuàng)造,即根據某個原型進行藝術加工,那么它必定受意志的控制,所以它們稱為作品和創(chuàng)作。如果藝術家憑空捏造出生活經驗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那么就是離奇的、不自然的怪誕形象。第二種類型是在時間中直觀的聯(lián)想類型,即聯(lián)想的感性創(chuàng)造力。它的聯(lián)想法則是:經常接踵而來的經驗表象在心靈中造成一種習慣,如果一個表象被產生出來,另一個表象也會產生。表象的這種聯(lián)想關系常常走得很遠,如同一個關系網,在各個節(jié)點來回穿梭,如同我們通常所說的“浮想聯(lián)翩”。第三種類型是出自共同起源的諸概念相互親和類型,即親和性的感性創(chuàng)造力。親和性是指有著同一基礎的眾多事物在根源上的協(xié)調??档铝信e了談話的例子,一個話題應伴有冷靜思考,又要傳達出來使眾多事物得到整理,這也有知性起作用的思想,但想象力在此處的活動卻服從感性原則。感性在這里提供素材,這種素材的聯(lián)想是通過沒有規(guī)則意識的和規(guī)則性建立起來的。
二、康德想象力理論對當下教育的啟示
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之下,中小學生為考試而疲憊地做著機械的練習。課堂上老師講解的內容往往是教案準備好的,具有規(guī)定性的、標準化的內容。就連語文閱讀——極為主觀的文學作品——也被“標準化”的評分細則籠罩,以致全班的學生對一篇課文有著同樣的理解、喜歡的句子和段落有著統(tǒng)一的答案。更不用說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這些課程雖無考試,卻被具有機械思維的老師灌輸著有限的教育內容,原本想象力豐富的少年自被送進學校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那一刻起,逐漸地將自己的奇思妙想塞進工廠流水線的模子。因此,當下的教育模式亟待改變,康德的想象力理論給予我們極大的啟示。
首先,想象力是純然不可約束的,教育不應該把學生的想象力扼殺或束縛。想象力就如同學生思維的羽翼,它可以帶領學生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穿梭于科學的殿堂里。想象力雖不能獨立于先前的經驗和感性材料而存在,但它一旦存在,則不應受到任何約束。當下的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將學生的思維束縛在課堂和試卷中,老師或迫于無奈或樂此不疲地灌輸著課本當中或者試卷當中的那些死知識,即便是新課改后眾多新題型的出現也難逃標準答案的束縛。于是,一批一批的孩子在接受教育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愈發(fā)中規(guī)中矩,愈發(fā)僵化、套路化。例如,一次語文老師提問:“冰融化了變成什么?”大多數小朋友說:“水?!比欢幸幻∨笥褏s回答:“春天?!崩蠋煙o情地判那個小朋友的答案“錯!”又如,一位優(yōu)秀的小學語文老師在上公開課,時值仲春4月,老師出題“窗外”,請學生觀察室外景色并報告看到的事物。有學生說看到了發(fā)出嫩芽的大樹,有的學生說看到了藍天白云,有的說看到了摩天大樓,等等。而老師的回答是,你們都錯了,正確答案應該是:我看到了春天。如此刻板的教育將學生的想象力無情地扼殺和束縛,這樣教育出來的人都有著固定的思維模式,死板的做事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為學生提供直觀而豐富的感性材料,并且當學生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的時候不要極力遏制或作出“糾正”。
其次,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的源頭,要教會學生創(chuàng)造而不是模仿?!敖逃膶ο笫侨恕H司哂薪逃膬r值。通過教育使人成才,有利于社會發(fā)展,而創(chuàng)造力則是人才的價值所在?!辈坏貌怀姓J中國是一個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的國家。我國是一個制造業(yè)大國,外國眾多商品的標簽上都印有“Made in China”字樣以表示該商品由中國制造。但我們很少見到哪樣商品是由中國獨立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特別是當今一流的、先進的商品。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發(fā)表自己的不正確的意見,要比敘述別人的一個真理更有意義;在第一種情況下,你才是一個人,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你不過是只鸚鵡?!笨梢?,我們應注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注重提高我國的創(chuàng)新能力。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的源頭,沒有豐富的想象力作為基礎很難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事物。在當下的教育中,教師有意無意地傳授給學生模仿的能力。學生的學習成績往往在一系列的例題、范文的“熏陶”下有所提高。然而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想象力逐步被磨滅的過程。他們越來越熟悉出題的套路而忘卻曾經的奇思妙想。殊不知那些消失的奇思妙想有可能誕生下一個愛迪生或喬布斯。
第三,想象力具有多種形式,單一化評價標準應該被取締。現代社會,人們習慣了參考“標準”,凡事都需總結出來一套參照標準加以規(guī)范。然而,人是活生生的且富有鮮明的個性,不可能完全按照一個模子行事。當下的應試教育排斥個性和多樣性,扼殺或束縛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總以單一的標準——標準答案——評判學生的對與錯。這既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又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薄爸袊膽嚱逃岩磺刑觳哦髿⒃趽u籃之中,它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精英淘汰機制——首先把有突出智能和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淘汰掉,再把每個學生最內在的創(chuàng)造力和天賦智能消磨掉。無論你是畢加索還是馬蒂斯,等你脫‘分而出的時候,你的才華、天分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你已經不再是本來的你,這才是最可悲的。”
總之,康德的想象力理論對當今的教育,特別是弊病百出的應試教育有很大的啟示,值得每一個教育理論研究者深入研究,更值得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踐行和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