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 丹 云
(揚州職業(yè)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服飾”,即“服”和“飾”的組合,是人類生活的要素。服是指服裝,飾是指服飾品,服和飾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它們相互依存而發(fā)展。服飾配件作為服裝藝術門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伴隨著服裝業(yè)的發(fā)展而進步。隨著服裝設計領域外延的擴大,服飾配件設計的概念隨之拓寬,設計的“質”與“量”也在不斷提高[1]。作為現(xiàn)代設計者,應該全方位地擴大和更新設計觀念,服飾配件設計的目的已不僅僅是單純地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同時,也能滿足人們不同的心理需求。
“服飾配件”課程是集設計、材料使用、制作和審美、技術、應用于一身的綜合實踐性的課程。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服飾品的一般知識,教學效果是為服裝設計的更完美打下必備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服飾品的設計能力、審美能力、選材搭配能力和工藝制作能力。
目前國內有上百所院校開設服裝設計專業(yè)課程,但服飾配件設計與應用的教學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要,課程內容的設置大多傾向于配飾的賞析和設計,缺少符合高職高專院校所倡導的“從做中學,從學中做”的宗旨,無法與服裝設計專業(yè)的其他課程有機結合,出現(xiàn)了一些制約服飾配件課程教學的問題。因此,課程的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服與飾的配套設計,是指服裝與飾物的整體系列設計,其中不僅要設計服裝,還要設計與其相配套的巾、帽、領帶、手套、鞋襪、皮帶等。有時根據(jù)人們的需要,化妝、發(fā)型也在設計之列。配套設計的目的在于展現(xiàn)人們整體完美的形象[2]。
在服飾配件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習慣于針對某一類的配飾進行分析和設計,如帽型設計,作為個體,在設計時,我們往往強調的是它的帽身、帽檐等各部分的比例關系、制作方法等,割裂了它與整體服飾之間的關系。在社會、企業(y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對服飾配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一款帽型可針對性地搭配某一服裝款式,也可相應地配套于多個款式。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時,針對這一趨勢,適時地作出調整。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基礎,由于服飾配件課程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性,所以,通常的教學模式是由教師通過講授,結合演示貫穿整體教學,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被灌輸?shù)谋粍訝顟B(tài)。這種“教師示范——學生臨摹”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導致學生的專業(yè)技術知識學習停留在效仿階段。
服飾配件設計與服裝專題設計、服裝色彩、服飾圖案、成衣制作基礎等課程密切相關,并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教師采取一系列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來理解所授知識,但由于學生缺乏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對完成作品結構的合理性、工藝的可行性、面料的可用性等沒有考慮,并不能真正掌握服飾配件的制作技巧,從而影響了成品的質量。
隨著服裝市場的國際化和日益激烈的行業(yè)競爭,我們的高等教育也必須不斷調整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立足于培養(yǎng)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
服飾配件設計講授的內容應從講授局部的、分散的內容轉向整體配套裝飾為主、高度綜合的模式。現(xiàn)代社會,人們除注重服飾品的單件造型外,更注重它與服裝的搭配。同樣款式的服裝,經(jīng)搭配不同的配飾能產(chǎn)生出不一樣的效果,因此,服裝與服飾品只有整體搭配時,效果才那么完整而有魅力。但這種設計并不是將各種服裝和飾物盲目地進行堆積,而是根據(jù)不同人的具體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裝飾,使服與飾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出藝術的完美,這種設計理念已在國際上許多成功的服裝設計師那里得到了印證。如圖1 所示,為近似風格的四款包型,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針對包墻、包蓋、包底的結構和裝飾進行設計,過多地考慮單品本身的形式美感。其實,人們除注重服飾品的單件造型外,更注重它與服裝的搭配,圖中這幾款包袋分別與休閑、商務的整體風格進行搭配,在整體服飾中,包袋猶如畫龍點睛,使服飾更加得體,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符合佩戴的場合,也體現(xiàn)出人物自身的風格和個性特征。
圖1 包袋的整體搭配
正因如此,我們在教學時,就更應該緊跟服裝行業(yè)的發(fā)展步伐,適量加入服裝業(yè)最新的資訊和動態(tài),保證教學實施的系統(tǒng)性、實用性、靈活性,開拓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同時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考慮服裝配飾和服裝造型、服裝材料之間的關系,從而體現(xiàn)服飾配件的藝術性和技術性。
項目化教學,就是學生在學習中圍繞某一個具體的項目學習,利用最優(yōu)化的資源來對所學內容進行實踐體驗,通過一系列的實踐來進行探索創(chuàng)新與實際技能的提升,是一種新型的學習和教學方式[3]。
在實際的項目化教學中,采取類似實踐的方式來對整個項目進行教學活動。在此期間,教師提出明確的項目任務后,將學生分成小組,并為每個小組設立項目負責人、造型設計師、結構設計師、工藝制作師等職位,由學生來擔任這些角色,通過查資料、市場調研、小組討論等形式,克服項目制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共同完成項目。以花飾品設計的項目教學為例,學生首先應調研花飾品市場,利用媒體、網(wǎng)絡等資源收集花飾品的相關資料,了解花飾品的最新流行趨勢,并對資料進行分析和重組,提煉靈感,形成設計思路,初步完成花飾品的設計構思。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利用各種材料,運用一定的操作技法,完成花飾品的制作,在制作的過程中,教師給予積極的指導。在項目教學中,由學生獨立完成了服飾配件從設計到成品展現(xiàn)的全過程。
這個過程將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在操作中掌握所有要學習的知識,探索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體驗實際崗位的真實性,使學生真正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對服裝市場的把握能力。
課外活動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起到補充課堂教學不足,增強整體教學效果的作用[4]。因此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定期舉辦服飾配件作品成果展,積極參加各種服飾品大賽、技能比賽,參與市場調研等活動,這些都給了學生一個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
在服裝設計專業(yè)中,許多課程與服飾配件的內容結構類似,既有理論部分,又有實踐部分,而且多數(shù)理論都需要大量的圖例來輔助說明,也就是說,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法,采取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可使教學效果更豐富、直觀,并且節(jié)約時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首先可以利用計算機制作多媒體課件,實現(xiàn)服飾配件教學、技能訓練的現(xiàn)代化。制作與教學內容配套的課件,利用文字、符號、圖像、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服飾配件的內涵,這樣的教學方法直觀、形象、便于操作,學生很容易理解。其次可以把網(wǎng)絡技術融入到教學中,通過建立服飾配件教學的課程網(wǎng)站,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實時開放,隨時更新、補充網(wǎng)上的教學資源,構建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利用計算機及網(wǎng)絡技術輔助教學,使服飾配件教學呈現(xiàn)很強的靈活性、擴充性、及時性和交互性,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在以往的服飾配件設計的教學中,對于中國結、布藝花、裝飾手工針法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教師采取的是分組示范和講解的方法,同樣的內容要講數(shù)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每位同學都聽得清楚,學得明白。但是,這種方法帶來的弊端是重復講課,課堂效率低。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可改用動畫教學,將要示范的操作步驟事先進行錄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操作重點和難點通過視頻進行播放,再配以詳細的講解,這樣學生可以根據(jù)教師的講課節(jié)奏同步進行學習,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接受能力隨時調整講課節(jié)奏,課堂效率也就提高了,同時由于這種授課方法比較新穎,增強了整個授課過程的趣味性,使學生精神也更集中,學習效果更好[6]。
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挖掘學習潛能,改進學習策略,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主動發(fā)展。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用一張試卷來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的方式已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樣的考核形式,也更注重過程性評價。
從評價形式上來說,對于服飾配件課程,教師可采取多方面、多角度的評價模式,即對理論知識(課堂測試)、操作能力(實訓作業(yè))、應用能力(提交作品)、總結提高(市場調研、論文撰寫)等進行全面評價。通過分層次、分階段、分專題進行考核,突出過程性評價,實施評價指標全程化。
另一方面,從評價主體上來看,可采取教師+學生+社會等多元化評價體系。教師評價注重評價內容的科學性、應用性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為確保成績的客觀性,對服飾配件作品的評價可由多位教師集體評定,共同打分,學生評價采取自評、互評、小組評價相結合,如:學生自評主要針對階段考核,學生互評和小組評價主要針對專題考核;社會評價可采取企業(yè)參與點評、總結的方式,結合流行趨勢,用市場的眼光評價學生作品,通過各級指標的分值配比,確定學生的綜合成績,見表1。
表1 多元化評價標準分值分配比例 單位:%
通過多元主體的欣賞與點評,可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語言表述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如在緞帶繡作品的“欣賞與點評”課中,學生講述自己的繡品制作體會,從針法到顏色,從圖案到作品名,從作品亮點到遺憾之處。通過課堂上的講述、學生的互評、教師的點評及專家的評價,學生能及時發(fā)現(xiàn)每一幅作品的長處與不足,使綜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服飾配件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以動手能力來推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通過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領會到理論知識在實踐中轉化的過程,將技術培養(yǎng)改變?yōu)樵O計思想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
只有將正確的教學目的、適當?shù)慕虒W內容、恰當?shù)慕虒W形式、豐富的教學手段、合理的評價相結合,才能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真正體現(xiàn)藝術與技術的融合,從而使服飾配件設計教學主動地適應不斷發(fā)展的教學的需要,提升所培養(yǎng)人才的素質。
[1] 卲獻偉.服飾配件設計與應用[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2] 許星.服飾配件藝術[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
[3] 胡春芳.關于高職項目化教學改革的探析[J].職教論壇,2012(5):32 -33.
[4] 盧向玲.關于手工課的幾點思考[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4):165 -167.
[5] 鄧洪濤.服飾配件課程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改革[J].嘉興學院學報,2002(12):258 -259.
[6] 牛曉嵐. 關于服飾配件課程教學的探索與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