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蘊蕾,耿立梅,宿英豪,楊 梅
(1. 河北省中醫(yī)院呼吸科,河北 石家莊 050011; 2. 河北醫(yī)科大學研究生學院2011 級研究生,河北 石家莊 050011)
感染后咳嗽(PIC)是指呼吸道感染的感染情況控制以后,咳嗽仍遷延不愈的一類疾病,臨床十分常見。患者多表現(xiàn)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可持續(xù)3 ~8 周,甚至更長時間,血常規(guī)、X 線胸部攝片檢查均無異常。目前,對于感染后咳嗽,致病機理尚不明確,西醫(yī)治療療效并不理想,不良反應(yīng)較多,即使治愈也易復發(fā)[1]。本病在中醫(yī)領(lǐng)域多歸屬外感咳嗽、久咳、風咳范疇,對于外感咳嗽、久咳,中醫(yī)藥療法眾多,且頗有療效。我院采用蘇黃止咳膠囊治療風邪犯肺型感染后咳嗽,療效滿意?,F(xiàn)報道如下。
2010 年6 月至2013 年3 月,我院呼吸科門診收治感染后咳嗽患者60 例,均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2]。納入標準:符合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 年修訂版)診斷標準;符合感染后咳嗽中醫(yī)診斷標準;年齡18 ~65 歲;非吸煙者或吸煙已戒煙達1 個月以上者。排除標準:哮喘、胃食管反流、后鼻漏綜合征等引起的咳嗽;合并有高血壓、冠心病及嚴重心、肝、腎系統(tǒng)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復方可待因溶液過敏或有其他過敏性疾病者。將60 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各30 例。治療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25 ~68 歲。對照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2 ~63 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分布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給予蘇黃止咳膠囊(揚子江藥業(yè)集團北京海燕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為11052501,規(guī)格為每粒0.45 g)口服,每次2 粒,每日3 次,療程為2 周。對照組給予復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液(香港澳美制藥,批號為1007302,規(guī)格為每袋10 mL)口服,每次10 mL,每日3 次,療程為2 周。治療期間不可服用本方案禁止使用的其他中西藥,禁食刺激性食物,忌煙酒。
咳嗽程度評價積分:采用中醫(yī)癥狀記分法,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臨床診斷及療效判斷的四級加權(quán)評分法介紹》[3]進行評定,無咳嗽記為0 分;輕度記為1 分,咳嗽間歇、短暫發(fā)作,不影響睡眠和工作;中度記為2 分,??人裕赎嚢l(fā)性,輕微影響睡眠和工作;重度記為3 分,頻繁陣發(fā)性咳嗽,嚴重影響睡眠和工作。
咽癢程度評價積分:無咽癢記為0 分;輕度記為1 分,輕微咽癢,不引起咳嗽;中度記為2 分,咽癢較重,忍不住咳嗽;重度記為3 分,咽癢嚴重,癢即咳嗽。
咯痰程度評價積分:無痰記為0 分;輕度記為1 分;痰少,痰易咳出;中度記為2 分,痰稍多,咳后尚易咳出;重度記為3 分,痰黏,量較多。
咳嗽生活質(zhì)量測評:采用LCQ 評分,包含咳嗽對生理心理及社會影響3 個方面的19 個項目,應(yīng)答有7 個依次變化的等級,LCQ 總分與咳嗽癥狀積分有很好的相關(guān)性,與咳嗽敏感性也有較好的相關(guān)性,對治療的檢測反應(yīng)性良好,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后分別進行LCQ 評分。
臨床療效評價:顯效為用藥1 周內(nèi)咳嗽癥狀消失,3 個月內(nèi)無復發(fā);有效為用藥1 周內(nèi)咳嗽癥狀明顯減輕,1 個月內(nèi)消失,3 個月內(nèi)無復發(fā);無效為咳嗽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顯效+有效=總有效。
不良反應(yīng)評價:若出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應(yīng)詳細觀測并記錄其臨床表現(xiàn)、嚴重程度、異常檢測指標、清除方法及時間等,為客觀地評價安全性提供依據(jù)。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有關(guān)檢驗給出的檢驗統(tǒng)計量及其對應(yīng)的P 值,用雙側(cè)檢驗,計量資料用± s 表示,組內(nèi)及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jié)果見表1 和表2。
感染后咳嗽以干咳少痰、咽癢為特點,西醫(yī)治療尚無明確的治療指南。多數(shù)學者認為,呼吸道病毒感染導致的氣道損傷炎癥[4]、氣道高反應(yīng)等是感染后咳嗽的主要發(fā)病機制。2009 版《咳嗽的診斷治療指南》[5]指出,咳嗽癥狀明顯的患者可短期應(yīng)用中樞鎮(zhèn)咳藥物,但療效有限。復方可待因口服液是臨床最常用的鎮(zhèn)咳藥,其主要成分是磷酸可待因、鹽酸麻黃堿愈創(chuàng)木酚磺酸鉀等,其主要作用是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樞,但可能會出現(xiàn)口干、鼻干、喉干、蕁麻疹、藥疹、藥物成癮等不良反應(yīng),且停藥后易復發(fā),給患者生理及心理增加負擔。
表1 兩組患者各證候積分改善情況比較( ± s,分)
表1 兩組患者各證候積分改善情況比較( ± 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1。
組別對照組治療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咳嗽積分4.26±0.69 3.40±0.67*4.16±0.74 2.66±0.60*△咯痰積分2.50±0.50 1.73±0.52*2.56±0.50 1.16±0.46*△咽癢積分2.33±0.47 1.56±0.50*2.30±0.46 1.26±0.52*△LCQ 評分63.30±6.70 88.56±5.15*60.03±7.82 96.46±7.47*△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根據(jù)多年的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感染后咳嗽患者屬寒邪在表,肺熱尤盛者多見。因肺主表,外合皮毛,風寒之邪留戀于表,致肺氣宣降失常,壅滯不利,上逆而作咳。另一方面,飲食起居不慎,火熱內(nèi)生,而邪氣郁于肌表,熱邪不得出,肺熱內(nèi)盛,肺氣不利而發(fā)為咳嗽。故臨床上多以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為大法治療本病,蘇黃止咳膠囊主要是根據(jù)晁恩祥教授提出的“風咳”理論[6],以“疏風宣肺,解痙止咳”為治療大法,方中以麻黃為君,宣散肺中之邪,止咳平喘;紫菀、五味子等為臣,止咳化痰,收斂肺氣,疏解氣道攣急;佐以蘇子、前胡等,使肺氣得降,宣肅相協(xié);配合蟬蛻等使藥進一步疏散風邪,且能利咽止癢,療效甚佳。
中醫(yī)認為風邪犯肺,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而作咳難止。風邪入里化熱,煉液為痰,致使咳嗽反復,持久不愈。風勝則癢,因此咽癢為感染后咳嗽的常見癥狀。因感染后咳嗽屬表證已解,但風邪尚未盡,肺氣郁閉不得肅降,而見咳嗽遷延難愈[7]。此外,筆者認為,感染后咳嗽除與外感風邪有關(guān)外,尚與內(nèi)風有關(guān)。肺屬金,肝屬木,金不克木,木反乘之,肺氣郁閉,斂降不足,肝木化風上沖,亦使肺氣不得肅降,而致久咳難愈。治療上若單純宣肺化痰止咳,療效多欠佳。經(jīng)長期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對于感染后咳嗽患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chǔ)上加用祛風解痙之品,每可取得良好療效[8]。
本病病位不僅在肺,亦涉及肝,不單外感,亦有內(nèi)傷。治療應(yīng)以疏風宣肺、解痙止咳為治療原則。蘇黃止咳膠囊組方中除選用麻黃、杏仁等臨床常用宣肺止咳藥物[9]外,尚選取地龍、蟬蛻兩味藥物,正為此方的獨特之處。地龍咸寒,歸肝脾膀胱經(jīng)[10],蟬蛻甘寒,歸肺、肝經(jīng)。兩藥皆入肝經(jīng),具有祛風清熱、宣肺定喘之功效。與麻杏之物相配,肺肝皆入,宣肺平肝,調(diào)暢一身氣機。肺為氣之主,氣機調(diào)達則咳喘自去。全方肺肝同治,內(nèi)外皆調(diào),舒暢氣機,使風邪外達,肺氣得以宣發(fā),清肅之令得行,氣道得以通利,而咳嗽自愈。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蘇黃止咳膠囊治療感染后咳嗽在癥狀、體征方面的改善均明顯優(yōu)于復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液,蘇黃止咳膠囊治療感染后咳嗽療效好,不良反應(yīng)少,宜于推廣。
[1]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 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05,28(11):738 -744.
[2] Braman SS.Postinfectious cough: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hest,2006,129(Suppl 1):S138 -S146.
[3] 包宗昭,李成林. 臨床診斷及療效判斷的四級加權(quán)評分法介紹[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0,5(2):164 -166.
[4] Folkerts G,Busse WW,Nijkamp FP,et al.Virus-induced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and asthma[J]. Am J Crit Care Med,1998,157(6):1 708 -1 720.
[5]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 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 版)[J]. 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09,32(6):407 -413.
[6] 吳繼全,陳 燕. 晁恩祥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經(jīng)驗[J]. 北京中醫(yī),2006,25(11):657.
[7] 肖立成. 疏風宣肺法治療感冒后咳嗽110 例[J]. 山西中醫(yī),2008,24(10):10.
[8] 晁恩祥. 關(guān)于咳嗽型哮喘的中醫(yī)臨床研究[J]. 中國醫(yī)藥研究,2004,8(2):6.
[9] 鄧鐵濤. 著名中醫(yī)學家經(jīng)驗傳薪[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0:239 -240.
[10] 木海鷗. 地龍的藥理研究概要[J]. 中國藥業(yè),2007,16(1):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