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國民族學學科知識圖譜研究

    2014-01-11 02:00:10史明明
    圖書與情報 2014年1期
    關鍵詞:民族學人類學族群

    吳 俊 史明明

    (1.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 四川成都 610041)

    (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經貿管理學院信息管理系 江蘇南京 210023)

    1 引言

    知識圖譜是在引文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科學計量學和信息可視化技術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國外對知識圖譜的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1],美國、荷蘭等國外的學者對知識圖譜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些較為成熟的理論、方法[2-3]及可視化軟件[4]。本研究選用陳超美博士開發(fā)的知識圖譜工具Citespace作為可視化工具,以CSSCI(2000~2011)年間收錄民族學來源期刊發(fā)文及引文為數據來源,關鍵詞共現圖譜、文獻共被引圖譜、作者共被引圖譜及作者共現圖譜展現我國民族學的研究發(fā)展歷程。

    近年來,得益于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提出[5],已有學者通過文獻計量方法展開對民族學學科知識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鞠秀芳以CSSCI(2004~2006)年民族學期刊的引文數據為研究對象,從被引用次數、被引速率、影響因子和被引廣度這四個方面分析了民族學期刊的學術影響力[6]。李平借助 CSSCI(2000~2007)數據,利用引文分析法,對民族學學科論文引用的圖書進行了統(tǒng)計,推出該學科領域最有學術影響力的108種國內外學術著作[7]。萬接喜借助 CSSCI(2003~2007)年度民族學來源期刊的引文數據,利用引文分析的方法對我國民族學期刊的引用數據進行了探討分析[8]。嚴明以CSSCI(2000~2008)年民族學期刊數據為研究對象,對我國民族學論文的關鍵詞進行了多方面的統(tǒng)計與分析,同時還對民族學領域的研究情況進行了多角度的統(tǒng)計分析[9-10]。

    本文采集了CSSCI數據庫中2000~2011年我國民族學來源期刊發(fā)文及引文數據,以此作為知識圖譜數據來源。在可視化分析前,文章對數據進行了預處理和清洗,刪除未標注作者文獻及網絡引用文獻。在此基礎上,通過關鍵詞共現、文獻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及作者共現等圖譜分析我國民族學研究發(fā)展歷程。

    2 民族學來源期刊關鍵詞共現圖譜及分析

    本節(jié)將通過繪制2000~2011年民族學整體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將這十二年來民族學的研究內容直觀地在一張網絡圖譜中展示出來,進而揭示我國民族學研究的知識結構及其演進。以兩年為時間切片,聚類閾值試驗后,得到圖譜節(jié)點數234,連接數307,經Pathfinder算法修剪后得到連接數190,最后得到了民族學來源期刊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1)。

    圖像聚類結果中,關鍵詞相關參數為頻次(Frequency)、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突變值(Burst)。頻次表示當前關鍵詞次數,中介中心度為當前節(jié)點在網絡圖譜中的結構位置,高中介中心度代表網絡中的橋接者,中介中心度大于等于0.1的節(jié)點被定義為關鍵點。突變用來闡述某個知識單元的頻次是否及何時有大幅上升,同時可以發(fā)現一個特定的連接在短時間內是否顯著增強。圖譜聚類效果由模塊化參數(Modularity Q)表示,其值位于0.4~0.8之間為佳。

    關鍵詞共現圖譜圖中按照中介中心度的大小來控制節(jié)點標簽的顯示與否,節(jié)點大小與其代表的關鍵詞出現頻次大小成正比,圓環(huán)的顏色代表年代信息,隨著年代的遞進顏色由淺入深,節(jié)點從里到外不同顏色圓環(huán)的厚度與對應年份的出現頻次成正比。節(jié)點間連線的顏色代表其共現的年份信息。由此,可以通過節(jié)點的顏色和圓環(huán)的厚度來清楚的看出其代表的關鍵詞每年的出現頻次。紅色外環(huán)的寬度與其突變率成正比,表明這類關鍵詞一經出現并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下面列出上圖中出現頻次90以上的關鍵詞30個(見表1)。

    從高頻關鍵詞可以看出民族文化、民族地區(qū)、少數民族、人類學、民族關系、民族政策是這十二年來我國民族學研究學者們使用最多的關鍵詞且大多是中介中心度都大于0.1的關鍵節(jié)點。為了更清晰地反映關鍵詞之間的關聯(lián)及其出現的年份信息,特繪制關鍵詞Time Zone視圖(見圖2),該視圖是由一系列標識時區(qū)的顏色相間的柱形區(qū)域構成,這些時區(qū)按照時間順序從左向右排列,節(jié)點的位置代表其出現的年份信息,由此可以直觀的看出各年度出現的關鍵詞。

    綜合表1、圖1和圖2中的信息并及聚類結果,整體可以看出我國民族學學科是一個相對比較成熟的學科,這幾年的研究重點總體沒有產生過大的變化。下面將這十二年我國民族學的研究主題歸納為如下六大領域并分別闡述各個領域的發(fā)展脈絡與趨勢:

    表1 2000~2011年我國民族學來源期刊高頻關鍵詞

    (1)民族文化研究,其一直是這十二年來我國民族學學者關注的重點領域,主要涉及文化變遷、文化交流、多元文化、傳統(tǒng)文化、文化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熱點關鍵詞。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06年得到了我國民族學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充分表明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民族文化研究乃至促進整個民族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民族區(qū)域政策一直是這十二年我國民族學學者關注的核心領域。隨著整個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國的民族區(qū)域政策在從基本的保護政策向維護民族和平、團結以及促進整個社會共同進步及全面發(fā)展的方向演變。包含的熱點關鍵詞有民族政策、小康社會、和諧社會、新農村建設、民族認同、民族平等、民族區(qū)域自治等。尤其2002年左右的小康社會,2004年左右的和諧社會以及2006年左右的新農村建設等理論的提出對于民族團結、民族平等以及民族可持續(xù)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民族經濟一直是這十二年來我國民族學學者關注的熱點領域,包含西部大開發(fā)、少數民族經濟、民族地區(qū)經濟、經濟發(fā)展等熱點關鍵詞。尤其是2000年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對發(fā)展我國西部民族經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一關鍵詞在2002~2004年間仍是學術熱點,在2005、2006年左右逐漸衰退。

    (4)民族教育作為民族發(fā)展社會進步的源泉,其一直是這十二年來我國民族學學者關注的重點領域,包含少數民族教育、高等教育、大學生、人才培養(yǎng)、民族院校、高校等熱點關鍵詞。從圖2可以看出我國民族教育的發(fā)展軌跡為:民族教育、少數民族教育—大學生—人才培養(yǎng)—民族院?!咝!?梢婋S著社會以及各民族的日益發(fā)展,我國民族院校高等教育也是民族學研究的熱點。

    (5)少數民族研究一直是這十二年來我國民族學關注的熱點領域。包含回族、藏族、伊斯蘭教、藏傳佛教等熱點關鍵詞。其中藏學研究在2008年得到了我國民族學學者的廣泛關注,體現了特定少數民族在我國民族學發(fā)展中的重要性。

    (6)人類學研究一直是這十二年來我國民族學學者關注的熱點領域,包含熱點關鍵詞有人類學、人類學研究、文化人類學等。我國民族學中的人類學的研究主要是對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如對蒙古族人類學的研究。

    3 民族學文獻共被引圖譜及分析

    本節(jié)將繪制2000~2011年整體的文獻共被引圖譜,來揭示這十二年來我國民族學研究的知識源流的結構特征及其演進。以兩年為分片,聚類閾值試驗后,得到節(jié)點數312,連接數313,可視化聚類視圖見圖3所示,相關參數參見上節(jié)。

    圖3 中根據文獻的被引頻次來控制節(jié)點標簽的顯示,節(jié)點大小與所代表文獻的被引頻次成正比,節(jié)點顏色代表年份信息,每個節(jié)點由里到外圓環(huán)的厚度表示對應年份的被引次數,節(jié)點間連線的顏色表示這兩篇文獻共被引的年代信息。下面列出圖3中被引頻次大于30(包含30)的文獻共26篇,按被引頻次降序排列。

    表2中26篇引文可看作2000~2011年的重要知識源流,可以清楚的看到大部分是圖書,表明這些著作對這十二年來民族學的學術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這十二年中介中心度較大的關鍵文獻有: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1991年的《民族問題文獻匯編》、鄧小平1994年的《鄧小平文選》、劉先照1994年的《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論民族問題》、林耀華1997年的《民族學通論》、馬戎2001年的《民族與社會發(fā)展》、馬戎2004年的《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胡錦濤2005年的《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圖3中突變率排名前十的引文按發(fā)表時間及出版時間排列依次是: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199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93)、司馬遷《史記》(1996)、司馬光《資治通鑒》(1998)、脫脫《宋史》(1999)、歐陽修《新唐書》(1999)、埃里克·霍布斯鮑姆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2006)、馬戎《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2004)、蘇新寧《構建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體系》(2008),這些文章與著作主要包括領袖著作、歷史文獻及民族學著作,其中埃里克·霍布斯鮑姆著、李金梅譯的《民族與民族主義》對我國學者研究全球化下民族主義產生了重要影響,馬戎的《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對我國學者通過社會學研究族群關系產生了重要影響。

    表2 2000~2011年我國民族學期刊被引頻次較高的引文

    為了更好地得出我國民族學引文隨著時間的推演進程,特繪制了Timeline視圖(見圖4),按中介中心度的大小來控制節(jié)點標簽的顯示,圖中節(jié)點所在的位置表示所代表引文的發(fā)表時間,各條橫向粗線的長短代表各個聚類所跨時間的長短。

    可以發(fā)現,引文發(fā)表年份分布在1960至2010的時間段內,并主要集中在1985到2005年間。通過綜合圖3的聚類信息以及表2的各個指標信息和圖4的引文年代及研究熱點與知識源流間的對應信息,結合對這些文獻內容的分析,可以將2000~2011這十二年來我國民族學研究的引文歸納為以下五大領域,并給出各個領域對應的知識源流演進的關鍵路徑:

    (1)民族學基礎理論。這十二年民族學基礎理論研究最為重要的知識源流隨著時間的演進如下:1994年金炳鎬的《民族理論通論》、1997年林耀華的《民族學通論》、1997年馬戎的《西方民族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鐘敬文1998年的《民俗學概論》、2001年沈林的《中國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論與實踐》、2001年宋蜀華的《中國民族概論》、2002年金炳鎬的《中國共產黨民族綱領政策通論》、2004年金炳鎬的《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的民族理論與實踐》、2006年吳仕民的《中國民族理論新編》這9篇引文構成了民族學基礎理論領域知識源流演進歷程中的關鍵路徑。

    (2)民族文化。按時間順序依次列出歷年來具有重要影響的知識源流如下:1987年何錫章的《文化模式》、1988年杜彬彬的《文化的變異—現代文化人類學通論》、1989年貝爾·丹尼爾著,趙一凡譯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1994年高丙中的《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1997年夏建中的《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文化研究的歷史》、1999年黃淑聘的《廣東族群與區(qū)域文化研究》、2000年梁庭望的《壯族文化概論》、2001年滕星的《文化變遷與雙語教育:涼山彝族社區(qū)教育人類學的田野工作與文本撰述》、2002年馬凌諾斯基著費孝通譯的《文化論》、2002年薩林斯·馬歇爾著趙丙祥譯的《文化與理論實踐》、2004年馬翀煒的《民族文化資本化》、1999年格爾茨·克利福德著,納日碧力戈譯的《文化的解釋》、2006年克利福德·詹姆斯著,高丙中譯的《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這13篇引文構成了民族文化領域知識源流演進歷程中的關鍵路徑。

    (3)民族歷史。按入選著作出版時間順序依次列出歷年來具有重要影響的知識源流如下(史書類以影響力較大版本出版時間為準):1962年版班固的《漢書》、1965版范曄《后漢書》、1974版張廷玉的《明史》、1974年脫脫的《遼史》、1974年李延壽的《北史》、1975年的脫脫的《金史》、1975版劉昫的《舊唐書》、1975年版歐陽修的《新唐書》、1976年版宋濂的《元史》、1976版司馬光的《資治通鑒》、1977年趙爾巽的《清史稿》、1981年馬堅譯的《古蘭經》、1983年余大鈞的《史集》、1983年江應梁的《傣族史》、1983年道森·呂浦譯的《出使蒙古記》、1986年陳慶英的《漢藏史集》、1988版司馬遷的《史記》、1990年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新時期民族工作文獻選編》、1991年楊懷中的《回族史論稿》、1994年王鐘翰的《中國民族史》、1994年尤中的《云南民族史》、1996年邱樹森的《中國回族史》、1997年王建民的《中國民族學史》、1997年張聲震的《壯族通史》、2003年白壽彝的《中國回回民族史》、2006年格勒的《藏族早期歷史與文化》,這26篇引文形成了民族歷史領域知識源流演進歷程中的關鍵路徑。

    (4)族群關系。按時間順序依次列出歷年來具有重要影響的知識源流如下:1998年孫九霞的《論族群與族群認同》、1999年黃淑聘的《廣東族群與區(qū)域文化研究》、2000年納日碧力戈的《現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構》、2000年郝瑞·斯蒂文著巴莫阿依譯的《田野中的族群關系與民族認同:中國西南彝族社區(qū)考察研究》、2001年周大鳴的《論族群與族群關系》、2002年徐杰舜的《論族群與民族》、2002年周建新的《中越中老跨國民族及其族群關系研究》、2002年郝時遠的《中文語境中的“族群”及其應用泛化的檢討》和《民族和族群的早期含義與應用》、2004年馬戎的《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和《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2006年王明珂的《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這12篇引文形成了民族族群關系領域知識源流演進歷程中的關鍵路徑。

    (5)人類學。按時間順序依次列出歷年來具有重要影響的知識源流如下:1987年王銘銘的《當代人類學》,1996年李亦園的《人類的視野》,1997年王銘銘的《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1997年夏建中的《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文化研究的歷史》,1997年王名的《經濟人類學》,1998年喬治·E·馬爾庫斯著、王銘銘譯的《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1998年黃淑聘的《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1998年王銘銘的《想象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1999年李亦園的《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研究生涯》,2001年陳慶德的《經濟人類學》,2000年吉爾茲·克利福德著、王海龍譯的《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2002年施琳的《經濟人類學》,2002年莊孔韶的《人類學通論》,2004年費孝通的《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2004年彭兆榮的《旅游人類學》,2004年鮑伊·菲奧納著、金澤譯的《宗教人類學導論》,2005年拉波特·奈杰爾著、鮑雯妍譯的《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念》,2006年巴納德·阿蘭著、王建民譯的《人類學歷史與理論》,2007年李紹明的《略論中國人類學的華西學派》,這19篇引文形成了人類學領域知識源流演進歷程中的關鍵路徑。

    4 民族學作者共被引圖譜及分析

    本節(jié)將繪制2000~2011年作者共被引圖譜以發(fā)現對這十二年我國民族學研究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者,從另一角度窺視民族學的學科結構和發(fā)展動向。以兩年為分片,聚類閾值實驗后,得到節(jié)點數284,連接數226,可視化圖譜如下:

    圖5 中節(jié)點大小與其所代表作者的被引頻次大小成正比,通過設置中介中心度的閾值來控制節(jié)點標簽的顯示,可以清楚的看到費孝通、王銘銘、馬戎、宋濂、李亦園、毛澤東位于圖譜的中心位置,具有較高的中介中心度,表明這些學者在我國民族學領域的知識流動和控制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過進一步的整理合并與優(yōu)化調整,得到2000~2011年被引頻次大于100的前40位高影響學者(見表3)。

    表3 2000~2011年我國民族學期刊被引頻次較高的學者

    可以看到費孝通、馬克思、鄧小平是對我國民族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三位學者。另外馬戎、王銘銘、林耀華等人的文章也被較多人多人引用,對我國民族學的發(fā)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了更直觀的辨清這些被引作者的具體影響領域,通過CitespaceIII的自動聚類標簽算法LLR來對圖5中各個聚類進行標注(見圖6)。

    圖中帶#號標簽詞語表示對應聚類的標簽,可以作為參考,結合類目詞條進行進一步分析。綜合圖5、6以及表3,并通過查證這些被引作者對應的高被引文獻內容,作進一步的歸納、合并和分析,可以將這些被引作者劃分為如下五大領域的學術群體:

    (1)民族學基礎理論。該領域的主要的關鍵高被引作者有:金炳鎬、林耀華、馬戎、鐘敬文、沈林、宋蜀華、吳仕民等。

    (2)民族文化。該領域的被引作者較多,國內主要的關鍵高被引作者有:錫章年、杜彬彬、高丙中、黃淑聘、夏建中、滕星、馬翀煒等。國外主要的關鍵高被引作者有:貝爾·丹尼爾、馬凌諾斯基、薩林斯·馬歇爾、格爾茨·克利福德、克利福德·詹姆斯。

    (3)民族歷史。該領域的被引作者較多,其中較多高被引為我國古代歷史文獻,其關鍵高被引作者有:班固、范曄、張廷玉、李延壽、脫脫、劉昫、歐陽修、宋濂、趙爾巽、司馬遷、司馬光。近代主要的關鍵高被引作者有:余大鈞、江應梁、陳慶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楊懷中、王鐘翰、尤中、邱樹森、王建民、張聲震、白壽彝、格勒。

    (4)族群關系。該領域的主要的關鍵高被引作者有:孫九霞、黃淑聘、納日碧力戈、周大鳴、徐杰舜、周建新、郝時遠、馬戎、王明珂。

    (5)人類學。該領域的被引作者較多,國內主要的關鍵高被引作者有:王銘銘、李亦園、夏建中、王名、黃淑聘、陳慶德、施琳、莊孔韶、費孝通、彭兆榮和李紹明。國外主要的關鍵高被引作者有:喬治·E·馬爾庫斯、吉爾茲·克利福德、鮑伊·菲奧納、拉波特·奈杰爾和巴納德·阿蘭。

    可以發(fā)現,民族學文化、民族歷史以及人類學三個領域擁有的高影響力作者最多,尤其是民族文化和人類學,除了較多國內重要學者外,還匯聚了較多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另外需說明的是這五大領域并不是互相孤立的,研究上存在著一定的交叉,一些高被引作者同時對多個領域具有重要的貢獻。

    5 民族學作者合作圖譜及分析

    本節(jié)將繪制作者合作圖譜以揭示這十二年我國民族學學者間科研合作狀況,從另一角度揭示民族學的研究特征。以兩年為切片,聚類閾值實驗后,得到節(jié)點數94,連接數29,可視化圖譜如圖7所示。

    圖7 中每個節(jié)點代表一個作者,節(jié)點有連線表示作者間有合作關系,連線的粗細表示作者間合作的強度,連線的顏色表示作者間首次合作的年份。在圖7中,可以看到在滿足閾值條件的94位作者中,有過半的作者沒有和其他作者合作過,圖譜整體比較松散稀疏,沒有一個節(jié)點是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關鍵節(jié)點,表明該網絡圖譜中各個聚類間的連接甚少,缺乏具有核心影響力的關鍵作者,民族學學者合作網絡的整體情況不理想。但網絡圖譜中存在一些小團體,可以明顯地看到圖7中心位置上的分別以金炳鎬和徐杰舜為高產作者的兩個較大群簇,另外還有兩個較小的團體,通過進一步考察可以得到:

    (1)以金炳鎬為核心的團體。包含的其他成員有:石亞洲、張勇、周傳斌、熊坤新、青覺、嚴慶。通過查證可以發(fā)現金炳鎬、石亞洲、熊坤新、青覺均屬于中央民族大學,而周傳斌、嚴慶都曾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這6位作者組成了合作群體,其在民族基礎理論研究和民族政策以及少數民族發(fā)展等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代表作有金炳鎬的《民族理論通論》、《中國共產黨民族綱領政策通論》等。

    (2)以徐杰舜為核心的團體。包含的其他成員有:王建民、丁宏、胡鴻保、張麗梅、馬偉華、張有雋、滕星、王銘銘、林敏霞、彭兆榮和肖坤冰。通過查證可以發(fā)現這12位作家全屬人類學的研究者,因此形成一個群體。其在民族史、民俗學以及人類學研究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主要代表作有徐杰舜的《中國民族史新編》、《漢族民間風俗》、《人類學與鄉(xiāng)土中國》,王銘銘的《當代人類學》、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王建民譯的《人類學歷史與理論》等。

    (3)以高永久為核心的團體。包含的其他成員有:劉庸、陳紀。通過查證可以發(fā)現高永久、劉庸同屬蘭州大學,陳紀曾畢業(yè)于蘭州大學。其對民族政治、民族社會學、民族宗教領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代表作有高永久的《民族政治學概論》、《民族社會學概論》、《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綜論》以及劉庸的《淺析世界宗教的發(fā)展趨勢》等。

    (4)以秦紅增為核心的團體。包含的其他成員有:周建新、劉志軍。通過查證可以發(fā)現秦紅增和周建新同屬廣西民族大學。主要代表作有秦紅增的《人類學視野中的技術觀》、《人類學視野中的文化沖突及其消解》等,其對文化人類學和科技人類學領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影響。

    6 結語

    本文基于CSSCI《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中2000-2011年我國民族學來源期刊的發(fā)文和被引數據為樣本,使用知識圖譜工具將我國民族學學科知識單元間的交互關系通過可視化的圖譜展示出來。文章通過構建我國民族學學科整體的關鍵詞共現圖譜、文獻共被引圖譜與作者共被引圖譜和作者合作圖譜,可視化的呈現了我國民族學學科研究熱點、對民族學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的核心著作、高影響力學者及學者合作情況。

    [1]Small H.Co-citation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a new meas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ation [J].Journal of the America Socie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73,24(4):265-269.

    [2]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3]Leydesdorff L,Carley S,Rafols I.Global Maps of Science based on the new Web-of-Science Categories[J].Scientometrics,2013,94(2):589-593.

    [4]CitespaceIII[EB/OL].[2013-12-10].http://cluster.ischool.drexel.edu/~cchen/citespace/download.html

    [5]蘇新寧.構建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體系[J].東岳論叢,2008,29(1):35-42.

    [6]鞠秀芳.民族學期刊學術影響分析——基于CSSCI(2004~2006 年)[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9):66-77.

    [7]李平.我國民族學圖書學術影響力報告——基于CSSCI(2000~2007 年)數據[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7):71-80.

    [8]萬接喜.民族學期刊引用網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2011,(8):230-234.

    [9]嚴明.我國民族學研究狀況分析——基于CSSCI(2000~2008 年)數據[J].民族學刊,2010,(1):19-23.

    [10]嚴明.我國民族學研究的關鍵詞統(tǒng)計與分析——基于2000~2008 年 CSSCI數據[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1,(11):233-237.

    猜你喜歡
    民族學人類學族群
    2023年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年會“邊疆民族的中華民族認同”專題會議在復旦大學召開
    《審美人類學》評介
    美育學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民族學學科簡介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與敘事的新變
    論《白牙》中流散族群內部的文化沖突
    民族學專業(yè)本科生教學管理項目調研與分析——基于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專業(yè)本科生教學管理項目
    新興族群的自白
    時代郵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人類學:在行走中發(fā)現
    漢德森 領跑年輕族群保健品市場
    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
    万源市| 军事| 阿荣旗| 来凤县| 正安县| 格尔木市| 两当县| 军事| 金华市| 阿尔山市| 岳西县| 庆安县| 固阳县| 应用必备| 深水埗区| 固原市| 叶城县| 敖汉旗| 剑川县| 金川县| 新泰市| 从化市| 黔江区| 婺源县| 五原县| 沁阳市| 明光市| 图木舒克市| 桃园县| 五大连池市| 稻城县| 土默特左旗| 崇信县| 新化县| 恩平市| 缙云县| 加查县| 辽阳县| 边坝县| 武强县| 会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