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亞輝
(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875)
隨著認知語言學和文學研究的快速發(fā)展和相互交融,認知詩學應運而生。認知詩學是將認知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運用于文學文本的閱讀之中的一種新型理論,旨在解讀文學作品中的文學效果。認知詩學重在從心理認知過程和規(guī)律方面闡釋文學作品的結構、語言選擇和文學效果之間的關系[1]。認知詩學最早由 Reuven Tusr[2]在其著作Towards a Theory of Cognitive of Poetics中提出,以英國諾丁漢大學的Stockwell為代表人物。Stockwell在圖形背景理論下研究了超現(xiàn)實主義詩歌,得出讀者對詩歌的理解是在圖形背景不斷形成的動態(tài)過程中完成的。中國古代詩歌受格律和篇幅的限制,具有短小精悍、用詞凝練的特點。因此,詩歌往往具有張力審美藝術價值,讀者可以通過詩歌所突出描繪的幾個物象的組合,發(fā)揮想象,勾勒整幅畫面,體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因而,詩歌藝術為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山水田園詩是我國古代詩歌流派中杰出的一派,為我國古代詩歌文化的輝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類詩主要通過描寫自然風光、閑適恬淡的隱居生活等來營造悠然恬淡的田園生活,從而表達詩人對現(xiàn)實的厭倦和對安靜閑適的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園詩始于謝靈運和陶淵明,到達王維和孟浩然時達到頂峰。蘇軾評論王維的詩歌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類詩畫面感強,詩人往往通過勾畫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物象形成畫面,再通過突出畫面中的能寄托自己思想感情的物象來升華詩歌主題。以往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研究多是從文學、史學、美學等方面進行的,而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的分析則不多見。認知詩學的發(fā)展無疑為詩歌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圖形背景理論為山水田園詩進行認知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框架。本文以王維的《山居秋暝》為例,借助圖形背景理論對山水田園詩進行認知詩學的分析。通過回答圖形背景理論如何促進《山居秋暝》的解讀這一研究問題,希望能對山水田園詩語言學層面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貢獻。
圖形背景理論源于心理學,最早由丹麥心理學家Edgar Rubin提出,后來格式塔心理學家將該理論運用于對人類知覺的研究。他們認為認知場總是由圖形和背景兩部分組成。圖形是指人們注意力所集中關注的認知凸顯,背景則是指襯托這一凸顯的認知參照點。圖形和背景分別具有不同的特點,如圖形是有形的、輪廓清晰,而背景是無形的、界限模糊;圖形相對于背景更加凸顯,更易被辨別和識記,因而與意義、感覺和審美價值等聯(lián)系更加緊密[3]。另外,Langacker在構建認知語法體系時,根據(jù)感知的凸顯程度,對圖形和背景的關系做過以下論述:“從印象上來看,一個情景中的圖形是一個次結構,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要‘顯眼’些,并且作為一個中心實體具有特殊的凸顯,情景圍繞它組織起來,并為它提供一個環(huán)境?!保?]
認知詩學將圖形背景理論應用于文學作品的分析之中,并認為圖形背景是文學文本研究所應關注的基本概念。Stockwell指出“認知詩學就是關于文學作品的閱讀”[1],他強調(diào)從認知的角度探究對文學文本的理解,并指出與圖形背景相對應的文學批評概念是前景化,即文學語篇中有些部分較之其他部分會明顯突出,該部分就被認為是進行了前景化[1]。他還指出在大多數(shù)文學作品中,人物相對于環(huán)境而言是圖形,環(huán)境則是背景。作為可能的敘述焦點,他們根據(jù)所經(jīng)歷的環(huán)境或背景的不同,可能與某些有意的行為的動詞相聯(lián)系,與用以描述背景的狀態(tài)動詞或形容詞形成對比。通常來說,文學文本中的圖形和背景是固定的,但是也會有圖形成為背景,而用以襯托文本中突出部分的背景成為圖形的情況[1]。國內(nèi)也有學者嘗試將圖形背景理論應用于文學文本的分析中,如楊穎對《哈利波特》的內(nèi)容進行認知分析,揭示了小說如何實現(xiàn)情節(jié)突轉而產(chǎn)生驚奇效果[5]。范會兵運用該理論分析詩歌,指出圖形背景分離原則不僅可以解釋人們認知空間組織的認知過程,而且可以用來對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意象進行分析[6]。在前人的基礎上他將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的主要意象進行總結和分類探討。梁麗、陳蕊通過分析方位詞探究了圖形背景理論在唐詩中的現(xiàn)實化和對意境的作用[7]。高超以《鳥鳴澗》為例探究了圖形背景分離理論在古詩中的運用,并得出王維通過圖形背景轉換以寥寥20字勾勒出了一幅動靜結合的圖畫,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望[8]。馬麗丹以王維的田園詩為例,指出山水田園詩一般通過方位詞和色彩來凸顯圖形,從而達到圖形背景分離的效果[9]。梁昭、劉代英從圖形背景理論對《天凈沙·秋思》進行了解讀,指出小令中的圖形背景不斷形成和變化,最終歸結到“斷腸人”這一圖形[10]。由此可見,圖形背景理論對于讀者理解文學作品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山水田園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代表流派之一。其詩境雋永優(yōu)雅,風格恬靜淡雅。學者對山水田園詩做過多方研究。如洪季平綜述了中國古典山水田園詩的發(fā)展源淵、詩歌特點和意境美[11]。楊國艷指出對山水田園詩的分析應從兩方面進行,即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內(nèi)容和詩歌的語言風格或寫作技巧等[12]。由于王維和孟浩然促進山水田園詩達到了頂峰,所以對這類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這兩位詩人,有的分析了其代表作中的詩畫美,如呼雙虎指出王維以畫家和詩人的雙重身份將語言和詩歌有機地結合到一起,使讀者在品味其山水田園詩時,能夠體會到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13]。李光研究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形成原因、藝術成就和重要意義[14]。吳嬌從意境、風格和藝術手法三方面對王孟山水田園詩進行了比較[15]。劉文剛通過對比王孟的詩歌,指出兩者的主要不同在于意境,其次是構思、組織和藝術手法,最后是文字風格[16]。黎萌從詩歌的動態(tài)感、詩人情感和構圖三個方面,從圖形背景的關系著手,以王維和孟浩然的詩歌為例,對山水田園詩進行了認知分析,并揭示讀者在詩歌閱讀過程中的心理感受和認知處理過程[17]。
基于前人研究,本文針對王維的代表作《山居秋暝》,在圖形背景理論的框架下,對該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進行逐一分析,并探究詩人如何通過圖形和背景的相互作用和轉換,最終言明自己的情志。
《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田園名詩。詩人于詩情畫意中寄托其高尚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全詩共有四聯(lián):首聯(lián)寫山雨初霽,清爽宜人之景;頷聯(lián)寫松間皓月,石上清泉的自然美景;頸聯(lián)寫竹林中浣女喧鬧,漁舟游動,蓮葉蕩漾的生活場景;尾聯(lián)借前述場景,寄托詩人潔身自好的思想感情。由于篇幅所限,詩歌的語言通常言簡意賅,“通過運用最能代表作者思想的語言,觸動讀者頭腦中的語言系統(tǒng),以實現(xiàn)作品的形象化,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10]。因此,王維在該詩中通過富有含義的物象,即圖形,凸顯自己的思想感情,并通過圖形和背景的不斷變化和轉換將讀者視角逐漸聚焦到該詩的核心內(nèi)容上,最終達到寄情山水、以詩言志的目的。全詩的圖形和背景如表1。
表1 《山居秋暝》圖形/背景列表
由表可知,全詩中存在多組圖形背景的組合,且以自然景物為主,涉及到人物的圖形/背景共兩處,即“浣女”、“王孫”,且均為圖形。通過以下分析可以得知這些看似不甚相關的圖形背景通過變換和轉化逐步勾勒出一幅風景清秀、村民淳樸的鄉(xiāng)居美景,詩歌最終將畫面的人物焦點聚集到“浣女”身上,將全詩主旨升華的焦點聚集到“王孫”身上,從而突出詩人寄情山水、潔身自好的美好品質。以下本文將逐聯(lián)對該詩進行圖形背景的認知詩學分析。
首聯(lián)通過對雨后青山的描寫突出地點,即圖畫傍山而起;通過對秋天天氣的描寫突出時令,即秋高氣爽之時。雨后青山格外清朗,更能引起注意,所以是圖形,新雨則相對成為凸顯青山的背景,而二者結合為后文的描寫提供了一個廣義上的地點背景。下半句“天氣晚來秋”則指出在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晴朗。詩人將“天氣”二字置于“秋”之前,突出表現(xiàn)天氣的狀況,在秋天的傍晚這一背景下,強調(diào)天氣給人的清爽之感。隨后,這組圖形和背景結合成為下文的時令背景。由此可見,首聯(lián)從時空兩個維度為該詩的開展提供大的背景環(huán)境。如圖1。
頷聯(lián)中明月和清泉是圖形,松林和石頭是背景。明月透過松林灑落皎潔的月光,相對于松林更加明亮,容易辨識和引起注意,所以為圖形。同時,這組圖形和背景組合到一起,為下文的開展營造了一種靜謐怡然的靜態(tài)氛圍。清泉的流動性和音響性使其成為圖形。泉水在石頭上流過,叮咚作響,打破了畫面的寂靜,增添了一絲活潑,但同時又凸顯了畫面的寂靜,萬籟俱寂時一眼清泉的聲響能將這種寂靜反襯得更加明顯。此時,泉水叮咚作響為畫面的寂靜營造了一種和諧與幽靜。這一組圖形背景的組合為下文提供了一個相對動態(tài)的背景,使畫面更加生動形象。同時,泉水的聲響也為下文的喧鬧聲的出現(xiàn)提供了一種過渡和承接,使得畫面轉換不會給人太突兀的感覺,如圖2。
圖1 首聯(lián)圖形背景圖
注:圖中所示的阿拉伯數(shù)字下標表示依次出現(xiàn)的第一層圖形背景,漢字下標表示通過第一次圖形背景組合后形成的圖形/背景,字母下標表示通過第二次組合后形成的圖形/背景。下同。
圖2 頷聯(lián)圖形背景圖
頸聯(lián)是全詩中視覺和聽覺的焦點。竹林里傳出洗衣女的談笑聲,這種聲音更能引起注意,因而讀者會聚焦到浣女身上,所以浣女是圖形,竹林成為背景。二者組合突出畫面中人物的焦點。后半句描繪蓮蓬移動,漁舟撒網(wǎng)的場景。雖然蓮蓬具有移動的特點,能夠吸引注意,可能成為圖形,但是漁舟相對于大片蓮蓬來說形狀更小、結構更完整,因而漁舟為圖形,蓮蓬成為凸顯漁舟的背景。該圖形背景組合突出畫面中物的焦點。至此,該詩所描述的畫面中最突出的圖形得到了凸顯,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所描述的場景都為這一圖形的出現(xiàn)提供背景環(huán)境,如圖3。
圖3 頸聯(lián)圖形背景圖
尾聯(lián)起到對全詩的中心思想進行升華的作用,可謂點睛之筆。任憑春天的芳菲隨時令消逝,游子自可流連徜徉。該句中的游子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詩人自身,其選擇也就是詩人對人生情志的選擇,所以游子是圖形,而“春芳歇”則成為游子行為的條件,因而是背景。尾聯(lián)不同于以上三聯(lián),只出現(xiàn)了一組圖形背景。這樣簡潔精煉的組合更益于全詩主題的升華:作者借此將讀者視角直接聚焦到“王孫”身上,省去了其他鋪墊,從而達到直奔主題,凸顯主題的目的,如圖4。
由此可見,詩人在描繪畫面時從多個角度入手,逐漸將讀者視角聚焦到最凸顯的圖形上,最后再由具體到抽象,通過游子的行為表達自己的志向。首聯(lián)在時空兩個維度為全詩的畫面提供大的背景,而后頷聯(lián)從動靜結合的角度將讀者視角拉近到具體的明月和清泉兩個物象上。因而,相對于首聯(lián)所提供的大背景,頷聯(lián)所述之景成為圖形。而從頷聯(lián)與頸聯(lián)的關系來看,頷聯(lián)中兩個圖形分別與其背景組合,為頸聯(lián)中的浣女和漁舟的活動提供背景,因而,頷聯(lián)相對于頸聯(lián)而言又成為了背景。當詩人所描述的畫面聚焦到浣女和漁舟兩個最凸顯的圖形上時,該詩的畫面構造完成。相對于浣女和漁舟,前文所提到的任何物象都成為了背景。但該詩并未結束,為表情達意、突出主題,詩人跳出畫面的時令,由季節(jié)變換之后游子的行為來寄托自己的情志,即任憑季節(jié)變換,芳菲易逝,游子自可留戀徜徉于秋色之中,享受自己的瀟灑人生,如圖5。
圖5 《山居秋暝》圖形背景推進圖
綜上所述,王維在《山居秋暝》一詩中運用多個圖形背景及其變換和轉換構建了一幅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風光旖旎、村民純真質樸的生活美景,借此表達自己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認知詩學作為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和文學評論相結合的新興學科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其強大的解釋力為界內(nèi)研究工作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在詩學的各個領域都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尤其在實現(xiàn)語言學研究與文學研究的結合方面,更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8]。
山水田園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代表流派之一。其作品多是通過物象的層層鋪陳構成畫面,因而圖形背景的對比和組合在這類詩歌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本文運用圖形背景理論,對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山居秋暝》進行了認知詩學的解讀。經(jīng)分析得知,詩人通過新雨、空山、秋天、天氣、松林、明月等物象的描繪,不斷凸顯不同的圖形,并通過圖形和背景的層層組合,將讀者視角逐步進行聚焦,最后跳出實際景象,由具體到抽象,對全詩主旨進行情感升華,表明自己對山村隱居生活的熱愛和滿足之感。
[1]Stockwell P.Cognitive Poetics:Introduction[M].London/NY:Rutledge,2002.
[2]Tsur R.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M].Amsterdam,London,New York & Tokyo:North-Holland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mpany,1992.
[3]Ungerer F ,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01.I[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楊穎.基于圖形背景理論的《哈利·波特》認知解讀[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74-77.
[6]范會兵.對王維詩歌中主要意象的圖形-背景分離分析[D].重慶:重慶大學,2006.
[7]梁麗,陳蕊.圖形/背景理論在唐詩中的現(xiàn)實化及其對意境的作用[J].外國語,2008,31(4):31 -37.
[8]高超.圖形背景理論對《鳥鳴澗》意象解讀[J].安徽文學,2009(2):94.
[9]馬麗丹.圖形/背景在王維田園詩中的解讀[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99-203.
[10]梁超,劉代英.基于圖形背景理論的《天凈沙·秋思》認知詩學解讀[J].名作欣賞,2012(8):20-34.
[11]洪季平.中國古典山水田園詩淺探[J].文學教育,2011(2):102-103.
[12]楊國艷.詩歌鑒賞·題材·山水田園詩[J].考試周刊,2007(2):70-71.
[13]呼雙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品味王維的山水田園詩[J].現(xiàn)代語文,2007(8):25 -26.
[14]李光.王維“詩中有畫”研究 [D].濟南:山東大學,2010.
[15]吳嬌.王維、孟浩然詩歌的比較[J].民營科技,2011(4):83.
[16]劉文剛.王維與孟浩然詩歌藝術比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3):136 -141.
[17]黎萌.基于圖形背景理論的山水田園詩的認知分析[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3.
[18]熊沐清.語言學與文學研究的新接面——兩本認知詩學著作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40(4):29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