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中國,已經(jīng)是所謂的“世界出版大國”了。但是,“我國國民的平均閱讀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強國水平”,造成這種事實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人說,在網(wǎng)上可以看到大量盜版書籍是造成這一結(jié)果的重要原因,同時,他們希望:“政府應采取更加嚴厲的措施,打擊網(wǎng)上的盜版行為,保護作者的權益,這樣才更有意義?!?/p>
也有人說,為了在考試中獲得高分,我們被迫大量閱讀一些為了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的書籍,但是這些東西毫無價值。這種痛苦的經(jīng)歷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了負面的印象,隨后人們普遍接受了‘讀書無用’的觀點。
甚至還有一些人認為,相當多的出版物剛剛問世就擺在地攤上了,真正有價值的出版物太少,不能滿足閱讀者的需要,讀者不愿意花費寶貴的時間去閱讀垃圾書籍。所以才造成“我國國民的平均閱讀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強國水平”的現(xiàn)狀。
近日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傳出的消息說:全民閱讀立法已列入2013年國家立法工作計劃,總局將爭取在年底形成較成熟方案提交國務院法制辦。目前,全民閱讀立法起草工作小組已草擬了《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初稿。
閱讀立法的消息一經(jīng)傳出,便引發(fā)了社會熱議,輿論褒貶不一。當然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相關負責人說了:“我國國民的平均閱讀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強國水平,需要采取有力的推進保障措施”。也有人響應,認為應該有這樣一個法規(guī),保證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保證實體書店和公共圖書館的建設等。但還有人認為,閱讀是個體的行為,是一件非常自由的事情:想讀書就讀唄,不想就不讀嘛。這樣的事情還用“立法”?甚至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說:“今后不讀書或讀書少就是違法行為了”。就連《人民日報》也發(fā)表了《閱讀能靠立法推動嗎》這樣的文章。
究竟我們是否需要一個關于閱讀的法律呢?究竟閱讀立法能否真正推進全民閱讀?答案毋庸置疑。
閱讀可以強化文化認同、凝聚國家民心、振奮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公民素質(zhì)、凈化社會風氣、建構(gòu)核心價值觀。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未來。正因為閱讀如此重要,世界上許多國家都使用立法的形式來推進全民閱讀。
在立法之前,推動全民閱讀只是相關部門、單位“做不做兩可”的公共義務、社會責任;在有了法律法規(guī)之后,相關公共組織、單位就必須按照要求推動全民閱讀。
所以,問題不在于要不要立法,而是立法的內(nèi)容究竟應該包括哪些。當然,《全民閱讀促進條例》不應該也不可能去規(guī)定人們的閱讀行為,不可能規(guī)定人們每年具體應該看什么書、讀多少書。
一些推薦書目,其實是為讀者提供一份“閱讀指南”。有沒有“指南”,“指南”往哪里指,意義不一樣、作用也不一樣。對于許多普通的讀者來說,在每年出版的40萬種圖書中選擇他們需要的圖書,可以說非常困難,但是按照推薦書目的先進性按圖索驥地閱讀,既提高了閱讀能力、培養(yǎng)了閱讀品位,又為之后的個性閱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然,《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對于那些本身已經(jīng)具有良好閱讀習慣與興趣的人,也許沒有太大的作用,但對于規(guī)范各級政府推廣閱讀的工作,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法律依據(jù);而對于那些沒有閱讀習慣和興趣的人來說,這個法律的出臺,顯然也能夠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閱讀氛圍和環(huán)境。
全民閱讀立法即將上路,這是推動全民閱讀行動的一個里程碑,在執(zhí)行過程中也許還會碰到很多的困難。在這條路上我們還需繼續(xù)努力,不懈前行。讓我們少潑一些冷水,多給一些鼓勵,早日成為名副其實的閱讀大國。
責任編輯:李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