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中國企業(yè)500強發(fā)布暨中國大企業(yè)高峰會在昆明拉開帷幕。峰會上,質量問題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制造”的質量已然成為參會五百強企業(yè)都聚焦的問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中國制造”遍布全球,可是在西方人眼中“中國制造”更大意義上代表著廉價和欠缺技術含量,質量難以保證。可以這樣不無憂慮地預測:如果中國無法盡快解決安全質量關問題,“中國制造”將失去未來;中國產品將痛失在海外市場的良好形象,中國也將痛失未來市場。中國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一個從內到外的巨大改變。盡管中國的“硬產品”、高科技產品質量和服務較之20世紀已經大大增強了,但是有機產品,比如農產品和食品等卻很難達到西方國家認可的安全標準,所以有很多看不見的“良心”指標還在考量著我們。
在國際制造業(yè)大國的成長經驗中,一個較為漫長的、飽受國際壓力的痛苦過程幾乎是難以避免的。20世紀60年代,“日本制造”也曾意味著低劣產品。經過了將近30年的努力,日本才創(chuàng)造了“日本制造”在國際上“質量優(yōu)秀”的良好聲譽。然而目前我們面對著一個嚴峻現實,即“中國制造”大量進入國際市場的今天已經是后工業(yè)化時代,后工業(yè)化時代的消費特點是質量消費。所以“中國制造”現在面臨的質量升級壓力要比當年“日本制造”面臨的壓力更大。
其實對大多數外國人來說,中國形象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靠“中國制造”支撐著的。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貨就是超市大筐里被人隨意翻揀的便宜貨,永遠都掛著大降價、大甩賣的牌子。一般的外國白領是不會穿“中國制造”的襯衣上班的。90年代中期,中檔產品中開始有了“中國制造”。如今,中國貨已經成了許許多多外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中國的形象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成了媒體特別關注的對象。當然,外國人看中國貨的眼光也發(fā)生了變化,這就像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一樣,條件好的人家里愛用上海產品,用得多了就對它的質量有較高的要求。當然西方國家的白領也穿著“中國制造”的襯衣上班,他們對襯衣的質量要求自然會提高。而現在的“中國制造”恰恰又處于整體質量水平轉型的時期,出問題也是很自然的,只能說明國外的要求提高了。盡管某些西方人士過于挑剔,有的媒體故意渲染炒作,但從另一方面看,恰恰是因為西方國家對中國更重視了?,F在西方國家看中國形象已經大為不同,中國經濟發(fā)展那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那么快,大城市里高樓大廈那么多,怎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從中國形象的變化來看,“中國制造”似乎有些滯后了。究其原因,在于中國市場經濟還處于初級階段,發(fā)展還不成熟。中國的市場經濟才走了20個年頭,企業(yè)的競爭力還不充分,企業(yè)之間的公平競爭體系還不完善。另外,加上很多企業(yè)對產品質量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充分,政府管理的力度也不夠,政府還應該加大對質量的監(jiān)管。任何一個國家提高產品的質量都有一個過程,發(fā)達國家50年前、100年前也曾經出現過這樣的問題。
但是僅僅這樣為“中國制造”的質量問題尋找開脫的借口,顯然是難以令人信服的??v觀世界500強企業(yè),我們雖然欣喜地發(fā)現,中國已經占到了76家,但是100個世界品牌卻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席之地??梢赃@樣說,品牌是一個國家的名片,企業(yè)則是國家營銷的一部分,所以,一個國家的企業(yè)表現的如何與國家的整體形象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中國的“軟崛起”必須依靠國人的共同努力。
再來比較下“中國制造”與 “日本制造”“美國制造”的不同點,它們與“中國制造”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們是靠品牌支撐的,“中國制造”不一樣,我們是集體形象。日本或美國制造如果出了問題,消費者可能更多地會想到某個品牌,比如麥當勞、豐田。但“中國制造”產生影響是靠集團效應,也就是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然集團效應最怕的就是一只老鼠壞了一鍋湯。所以在“中國制造”還不能靠品牌支撐的情況下,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全方位地提升品質,同時,也只有在普遍提升品質的基礎上,才會有一些品牌站穩(wěn)腳跟。中國的企業(yè)有責任打造一批“中國品牌”,以增強自身的綜合競爭力,增強一個國家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制造”引起了世界范圍的關注,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知名企業(yè)家們也身體力行地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在云南昆明舉行的這次峰會的“打造質量競爭力”論壇上,與會的知名企業(yè)家們普遍認為,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是企業(yè)走向強大的基石,“抓質量,樹品牌”是企業(yè)成長的必由之路。中國大企業(yè)如何發(fā)揮引領作用、打造堅強有力的質量管理體系、造就卓越品質形象?由新華聯集團、天津天士力集團、海爾白電集團、云南大益茶業(yè)集團等知名企業(yè)的領導對此展開了深入討論,發(fā)表了真知灼見。
西方有一個很著名的政治經濟理論,說市場和消費者對商品有三種反應態(tài)度:一種是對這種商品保持忠誠;另一種正相反,是改變和退出,不再接受這種商品了;第三種是聲音,就是說還接受這種商品但對它感到不滿,提出更高的要求。當前,“中國制造”遭遇的寒流,主要還是國際市場的直接反應,不是要把“中國制造”擠出國際市場,而是要求“中國制造”提高質量。盡管有些聲音過于政治化,但總體上說,國際壓力對“中國制造”而言,主要是正面的、好的壓力,是中國可以而且也應該做到的。
必須正視中國企業(yè)的品牌質量和國際標準存在的差距,企業(yè)自身要認清這種差距的存在,不斷探尋差距的原因,找到解決的方法。國際化就是要跟國際的同行處于同一個競爭的平臺,在國際化競爭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管理水平,還可以像國際中的一些先進企業(yè)進行學習和借鑒。
質量中國,期待發(fā)聲,它要求每一家企業(yè)都應站在國家的高度做到:首先要自律。這種自律并非完全來自于法律的約束,更多的是靠企業(yè)憑借自身社會責任的約束去自律發(fā)展經營的道路。中國企業(yè)要通過自身努力為中國品牌加分。其次企業(yè)要有戰(zhàn)略高度。一個經濟強國必然要有自己眾多的國際品牌,目前很多中國企業(yè)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不注重品牌的發(fā)展。中國市場的消費能力雖然潛力無限,但隨著國內消費者的購買能力的提高與國外品牌的進攻壓力,不謀求品牌發(fā)展的企業(yè)必然要被新一輪的競爭所淘汰。再者,企業(yè)要注意產業(yè)的整體升位。中國的地位在世界上不斷提高,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正在醞釀,中國企業(yè)若不注意自身產業(yè)的升級,再優(yōu)秀的企業(yè)也會失去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更無法凝聚成為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與著名商標一樣,“中國制造”品牌影響力和輻射的建立需要相當多的時間、財智、技能,此外,還需要一些運氣。然而,在網絡和電子媒體盛行的時代,苦心經營的品牌弄不好有可能毀于一旦,且難以修復。值得稱道的是,在打造質量中國的過程中,我們的政府出臺了很多措施并向世界不斷證明,我們有信心讓“中國制造”的質量經得起恒久的檢驗、世界的檢驗。
“中國制造”的產品實質上是“全球的”,因為他們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元素。然而中國夢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中國制造”未來的發(fā)展,特別是它能否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認可。但要想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認可,首先要得到國人的充分認可。因為對“中國制造”的信心首先來自于國人自己,而不是別人。只有贏得國人的喜歡,繼而才能贏得全世界的認可,也才能贏得“中國制造”的世界最強音。惟其如此,中國夢才能催生出“中國制造”在世界版圖上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