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難點。由于古詩詞高度凝練內涵豐富,學生很難理解,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古詩詞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具有深刻的思想、優(yōu)美的意境、流暢的節(jié)奏深受學生歡迎,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提高其鑒賞能力。本文主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與體會。
關鍵詞:高中語文 古詩詞 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040-01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可見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古詩文教學。古詩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課標實施后,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古詩詞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但由于古詩詞創(chuàng)作年代距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比較遠,人們的思維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再加上古詩詞語言凝練,內蘊豐富,學生很難理解。所以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走出傳統(tǒng)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描繪的意境,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中獲得樂趣,從而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
1 注重誦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讀是學習古詩詞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我國古代一直沿用這種教學方式,直到今天在古詩詞教學中仍然是非常有效的途徑。通過誦讀能引導學生理解詩詞的大意,深化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并可以體會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想意蘊。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生的學習壓力大,教師也沒能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從誦讀中體會古詩詞的文字美、韻律美、情感美,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任務中也忽視了詩詞的誦讀,只注重詩詞的基礎知識,只要能應付考試即可??梢哉f古詩詞在現(xiàn)有教育體制下,學生掌握的只是詞義的解釋與答題的技巧,喪失了古詩詞本應有的特色,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誦讀古詩詞。首先誦讀要注重詩歌的平仄對仗與押韻,讓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誦讀詩詞,從而在誦讀中體會詩歌音韻美感。其次誦讀不只是發(fā)出聲音,應是心、眼、鼻、耳的全身投入,教師可以播放適宜的音樂或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詩詞意境畫面,引導學生深入把握詩詞韻味。再次誦讀古詩詞不能是簡單的完成任務,在讀的過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加入個性化的理解。如誦讀一些憂傷的詩詞,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想自己的傷心事,激發(fā)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2 了解背景
古人云:“知人論世”。詩詞創(chuàng)作與作者的寫作背景有著密切關系,雖然文學常識并不是高考重點,但了解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對學習古詩詞有著重要作用,這是詩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古詩詞教學中如何脫離作者的寫作背景,只是就詩論詩很難深入理解詩詞的內蘊的。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成長背景都會在詩詞中留下印記,這是我們理解古詩詞意境的鑰匙,能超越時空阻礙,體會作者的情感。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抒發(fā)了詩人心中的愁思,成為千古名句。李煜是南唐李后主,不擅朝政,但擅長繪畫、音律,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南唐滅亡后李煜寫作了這首《虞美人》,因此,惹怒了宋太宗而被處死。這首詩表達了李煜對故國的懷念,如果了解李煜的經(jīng)歷,就會加深對其中的愁苦理解。再如杜甫被尊為詩圣,不僅是因為他詩歌成績高,更因為他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關注下層貧苦人民的生活。杜甫經(jīng)歷了盛唐轉入衰落的過程,在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目睹了百姓的苦難,再加上晚年生活的窮苦,他對貧苦人民的生活深有感觸,他創(chuàng)作的“三吏、三別”都與百姓的悲慘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如果了解杜甫的人生經(jīng)歷,必能更透徹的理解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
3 分析意象
古詩詞蘊含著豐富的意象,詩人能通過意象傳遞情感。意象一詞來源于西方批評理論,我國古詩詞中的意象是指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也可以說意象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很多詩人都有自己鐘情的意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他們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用來表達特殊的意義,因此,抓住這些意象對詩歌的理解有突破作用,如果教師不給學生介紹意象的意義,學生只局限于字面理解,就很難理解詩詞的內涵。如“鴻雁”在古詩詞中代指書信,因為鴻雁在秋季會南遷,引起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所以古人還用鴻雁表達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薄堵暵暵分械摹把氵^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焙s這個意象在古詩詞中多表達凄涼之意,如柳永《雨霖鈴》中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guī)、子鵑,春夏季節(jié),杜鵑徹夜啼鳴,喚起人們的情思。古詩詞中杜鵑常與悲苦之事連在一起,如李白《蜀道難》中的“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卑拙右住杜眯小分械摹岸霹N啼血猿哀鳴?!边@里的杜鵑都是用來表達悲苦之事。
4 品味意境
司空圖說詩詞創(chuàng)作要做到“思與境偕”,說的就是意境。意境是由一系列意象營造出來的藝術境界,是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交融的產物。簡單來說,意境就是情與景的和諧統(tǒng)一。高中語文教材中節(jié)選的詩詞大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如何引導學生跨越時空限制,根據(jù)古詩詞中的景物描繪、感情抒發(fā)或者事件敘述,結合自己的想象,感受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是每一位高中教師必須深思的重要問題。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描繪詩詞表達的意境,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如教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以讓學生根據(jù)作者的描繪想象詩詞畫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的感受到了“大江東去”的宏偉氣魄;有的感受到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氣勢,從而把握住整首詩詞的意境,深入理解作者的豪放之情,真正提高學生的鑒賞力。
5 比較異同
古詩詞教學中常用到比較法,把背景、風格、手法相同的詩詞放在一起比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力和文學修養(yǎng)。比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如李清照的《聲聲慢》與《一剪梅》,可以讓學生就兩首詞表達的愁思進行比較閱讀?!兑患裘贰访枥L的是詩人早期生活中的相思之情,而《聲聲慢》是詩人后期作品,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的詩人年老體衰,孤苦無依,比之前的苦更為厚重。比較相同題目的詩歌。如王安石、李清照、杜牧都寫過以烏江亭為題的詩詞,寫的都是項羽,通過比較閱讀能看出作者對項羽的不同評價。杜牧從用兵角度出發(fā),批評項羽不能正確面對挫折;王安石從民心向背入手,認為項羽失敗因為失去了民心;李清照從做人的氣節(jié)入手,認為生死都要轟轟烈烈。通過比較能開啟學生思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表達自己的見解,在不同思維的碰撞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力。
參考文獻
[1]賈彥芳.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析[J].學周刊,2013(1):80.
[2]侯桂宏.談高中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1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