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文化建設的時代潮流下,高校工會也應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工會的主體是從事高等教育的教師,不同于一般的工會成員,有自身的特點。因此高校工會文化建設應與工會成員的特點緊密結合,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工會文化建設起到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緩解教職工精神壓力、增強學校教職工的凝聚力等作用,這才是工會文化建設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以人為本;工會;高校工會文化
面對中國高等教育新的發(fā)展形勢,工會在做好最基本工作、履行基本職能的基礎上,要重視文化建設,從而更全面的提高工會績效,同時通過工會文化建設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的發(fā)展,推動校園更加和諧。
一、高校工會文化的內(nèi)涵和功能
1、高校工會文化的內(nèi)涵
高校工會文化是工會中的高校教職工群體在長期的教學、科研、生活中,共同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展積累下來的物質(zhì)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介紹高校工會文化,四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1)物質(zhì)文化。物質(zhì)文化是為了滿足工會開展工作的需要所形成的各種物質(zhì)設施等構成的器物文化,是形成工會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條件,通過辦公場所、文化設施等物質(zhì)現(xiàn)象來體現(xiàn)。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指工會按照國家法律和學校要求結合自身特點制定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一般包括組織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宣傳教育制度、勞動保護制度、財務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設,是物質(zhì)、精神、行為文化的約束和制約。
(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教職工群體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觀念、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其對教職工群體有激勵、凝聚、鼓舞等作用,是高校工會文化的核心。
(4)行為文化。行為文化是指行為中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是高校工會的物質(zhì)、制度和精神文化在個體上的具體體現(xiàn)。
2、高校工會文化的功能
高校工會文化通常有以下幾種功能:教育、導向、激勵功能、凝聚、輻射等功能,通過工會文化建設,可以形成一種氛圍,潛移默化的起到教化作用,引導教職工積極向上,激發(fā)他們的參與意識、認同感、歸屬感,形成一種凝聚力,促進工會和學校的建設。
二、建設以人為本工會文化的重要性
工會核心價值觀是結合大學的傳統(tǒng)、工會精神特質(zhì)等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培育而成的,深層次地體現(xiàn)了工會的工作理念和價值追求。它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職工的價值觀和行為,是工會精神成果和環(huán)境氛圍的體現(xiàn)。因此工會文化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準則,有利于更好的發(fā)揮工會作用。
1、有利于建立健全“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教職工是工會工作的參與者、建設者、締造者,因此制度的建設應盡量提高他們的參與度,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發(fā)展自己,選擇和設計自己的價值目標,積極參與到學校教學、科研、后勤服務等各項活動中,感受學校的人文關懷、激發(fā)內(nèi)在熱情,體驗成功的快樂,使教職工在良好的工作氛圍中陶冶情操,激發(fā)潛能,快樂成長。
2、有利于提高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堅持“以人為本”,一切從教職工出發(fā),將使教職工以主人翁姿態(tài)參加工會組織的各類活動,不斷提高身心素質(zhì),又能引導他們時時處處幫助、影響廣大同事,這既展示了自我價值,又培養(yǎng)了合作意識;既陶冶了情操,又鍛煉了各種才干。
3、有利于建設和諧的工會環(huán)境,可以為教職工的健康成長提供重要的精神環(huán)境和心理氛圍。一般來講,凡是處在積極向上、溫暖友好的校園環(huán)境中,教職工總是能感到心情舒暢,獲得正向的力量;相反,就會使人感到離群、壓抑,打擊工作的積極性。
三、基于以人為本的工會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
高校工會文化建設不同于一般的工會文化建設,其與高校教職工的特點及高校文化建設密不可分,在文化建設中工會應結合教職工的特點,與高校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實施“以人為本”的工會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保障民主政治權利,強化教職工民主意識。(1)建立健全教代會制度,保障教職工對學校的決策制定、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等有充分的知情權和參與權。(2)建立和完善校務公開機制。校務公開是實現(xiàn)教職工民主監(jiān)督的一種制度,基本載體是教代會,因此要充分發(fā)揮教代會的作用,完善包括領導、監(jiān)督和反饋機制的完善公開機制,并且切實、高效率地實施。(3)完善民主測評。創(chuàng)新民主測評形式,使民主測評能夠真正發(fā)揮作用,通過民主測評了解教職工的心聲,實現(xiàn)教職工的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保障民主政治權利是維護教職工政治利益的體現(xiàn),建立“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將使教師隊伍更加和諧、更加具有凝聚力,推進學校民主制度的建設,使整個校園更加和諧。
2、加強師德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教師自身首先應具有高尚的師德,才能進一步影響、感染、激勵學生。為了加強師德建設,一方面,可以建立師德學習教育制度,定期地對教師隊伍進行培訓和教育;另一方面,應建立師德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師德考評和監(jiān)督,具體工作時,工會可以以其他高校或身邊的具有高尚師德的老師為模范人物,作為典型進行宣傳教育,發(fā)揮榜樣的力量,在教師隊伍中形成正能量,營造一種崇尚師德、追求師德的文化氛圍,使教師隊伍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向模范學習、加強自身師德修養(yǎng)的動力。
3、拓寬教職工知識面,增強業(yè)務素質(zhì)。以工會為陣地,通過各種文化活動的舉辦,教職工將有更多的機會聚集在一起,有利于教職工各種思想的交流和迸發(fā),而且工會也可以借此機會宣傳黨的一些方針政策、高校的最新發(fā)展動向、工會的改革措施等等,從而起到傳播信息、促進交流等作用,使廣大教職工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不斷更新的觀念投身到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去,有利于建立一支道德高尚、專業(yè)素質(zhì)過硬、紀律意識強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隊伍。
4、完善精神文化建設,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目前,我國工會的基礎設施、硬件條件還算不錯,各項規(guī)章制度也比較完善,唯獨精神文化方面容易被工會忽略,急需加強。根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求分為五種,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安全、情感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xiàn)五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如果教職工家庭貧困、有疾病等等,高校工會應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經(jīng)濟上的困難,為他們排憂解難,解決前兩方面最基本的需求,緩解精神壓力。另一方面,高校教職工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往往面臨很大的壓力,特別是科研人員,既要教學還要完成科研項目,同時還要面臨成果歸屬、晉級、職稱等因素帶來的同事之間的激烈競爭,容易形成身體和心理上的負擔,工會應加強精神文化建設,提高職工文化活動的質(zhì)量,不應像傳統(tǒng)一樣只是承擔娛樂功能,還應具有振奮精神、鼓舞人心、調(diào)節(jié)情緒等多種社會功能,滿足職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5、開展豐富多彩的工會活動,實現(xiàn)教職工全面發(fā)展。豐富多彩的工會活動為教職工健康的發(fā)展提供了機會和條件,積極參加各種工會活動,有利于豐富教職工的精神世界,促進教職工的身心全面發(fā)展,使教職工生活更加充實。同時在活動中教職工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增強教職工的成才意識、競爭意識,體會付出與收獲的快樂。這樣不僅提高了教職工工作的效率,也促進了教職工的心理健康和發(fā)展。
四、結束語
高校工會文化建設應結合高校教職工的特點,堅持以教職工為本的價值理念,從“以人為本”的思路出發(f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文化不斷繁榮,人們對于文化需求的滿足愈加重視,要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這就為工會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會要不斷創(chuàng)新,緊跟時代步伐,采取的措施要更加“人性化”,文化活動要更加多樣化,同時可以利用網(wǎng)絡這一新工具的力量,使工會成員之間更加和諧,更好地發(fā)揮工會組織的作用。通過建設“以人為本”的工會文化,提高教職工的幸福指數(shù),增強職工隊伍的綜合素質(zhì),從而增強高校競爭力,有力地推進校園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孔海棠.論高校工會文化建設[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學院學報).2013(3)
[2]張克園.以“職工之家”為載體 打造特色工會文化[J].工會理論研究.2012(6) [3]沈意文,劉崗.新時期高校工會文化建設的內(nèi)涵、功能及其路徑[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6)
[4]孔華.高校工會文化的培育和創(chuàng)新[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17)
作者簡介:冉潔(1978.2-),女,漢族,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