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jīng)濟取得了高速的發(fā)展,中國社會生活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信息快速碰撞的今天,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越來越高。真實、對等、平民化成為廣大受眾對電視新聞新要求。
關鍵詞:電視新聞;正面典型報道;平民意識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0--01
時政新聞、正面典型報道,這種以宣傳為目的新聞模式,反映了時代的政治宣傳需求。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激發(fā)了人民內(nèi)在的潛力與活力,在經(jīng)濟建設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然而經(jīng)過了30年的市場經(jīng)濟大潮,市場經(jīng)濟下的社會在進步開放,文化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電視新聞的正面典型報道忽然陷入了一種“報道時感動,報道完冷漠”的尷尬局面。
一、“神化”的正面典型報道。
新聞報道的主體是人?!捌椒驳娜俗隽瞬黄椒驳氖拢蛘卟黄椒驳娜俗隽似椒驳氖隆本涂梢苑Q之為新聞。在這種模式下的新聞報道其實是很有看頭的。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媒體并不是為了“人”去做新聞,而是為了政治需要去創(chuàng)造這樣的人。被貼上政治烙印的“平凡人”瞬間被“神化”了?!吧袢恕钡膱蟮酪捕即笸‘?,比如,“神人”是思想解放的先進代表,周圍群眾就必須要觀念陳舊;“神人”是無私奉獻的先進代表,其他人就十分自私自利;“神人”集群眾的智慧和集體的功勞于一身,沒有團隊與合作,一人搞定?!案摺⒋?、全”的報道思維模式,脫離了群眾生活,讓人敬而遠之,甚至產(chǎn)生厭惡感。
二、偏離的真實性。
細心的觀眾也許會有這種感覺。若干典型人物,行業(yè)不同、地方不同、事跡不同、時代背景也不同,為何看了之后感覺都是一個報道路子,就像車間里加工出的標準零件一樣。業(yè)內(nèi)人可能更明白,電視新聞正面典型報道經(jīng)常是“導演”新聞而不是采訪新聞。既然是“導演”,必然要缺少人物內(nèi)心真實的寫照,必然會缺少人物真正的“亮點”,在報道角度的新穎性和報道內(nèi)容細節(jié)的深入挖掘方面也同樣會有所缺失。因為“劇本”框架已定,略微填充足矣。如寫一位企業(yè)家,“劇本”大體是這樣的:他可能從企業(yè)的一線做起,吃苦耐勞,憑借出色的能力與頭腦逐步走上領導崗位。而后依然任勞任怨,無私奉獻,以廠為家,從來沒有休息日。為了企業(yè)的發(fā)展和職工的幸福生活,拋下父母父母妻子兒女與不顧,一心做企業(yè)的好公仆。
另外,在鏡頭方面,正面典型報道同樣存在導演痕跡。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已經(jīng)是過去時。紙媒可以用語言描述,電視很難在新聞事件發(fā)生時及時地捕捉到現(xiàn)場畫面。只能通過導演來重現(xiàn)當時的畫面。高水平的記者和攝像會盡量降低導演的痕跡,而很多時候這種導演的痕跡太明顯,以至于觀眾會問:此時此刻,他們何以得知?太假,太虛,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在電視受眾對于鋪天蓋地的正面典型新聞報道感到乏味與排斥的時候,21世紀初,中國電視新聞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民生新聞,以江蘇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為代表。一時間,民生新聞就像一股浪潮一樣席卷全國。各地民生新聞收視率居高不下,深受廣大電視受眾的歡迎。隨著新聞本位和受眾本位意識的確立,民生新聞在電視媒體中找到了自己的春天。
一、平民視角,貼近群眾。
民生新聞之所以受到追捧和歡迎,首先是民生新聞節(jié)目的平民姿態(tài),電視新聞工作者不是以局外人的視角去看問題,而是站在百姓的立場上用他們的視角去看問題。
新聞的主角是誰?新聞鏡頭要對準誰?媒體要擺正自身與受眾之間的關系。新聞傳播者與受眾之間不能是俯視和仰視的關系,二應該是“平視”的關系?!拔覀兙驮谀闵磉?,我們與南京沒有距離”是《南京零距離》欄目的口號。這種媒體與觀眾“零距離”理念是“平民視角”的生動比喻。作為新聞的制造者,新聞記者首先要接受“平民視角”,擺正自身的位置。
二、言百姓事,說百姓話。
新聞的價值在于內(nèi)容,民生新聞的價值就在于“言百姓事,說百姓話”,“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老百姓在想什么,老百姓想說什么,就是民生新聞需要反映到電視畫面中的東西。大到國家的形勢政策,小到家庭的柴米油鹽,無論大小,只要與大眾的生命、生存、生活和生計息息相關的內(nèi)容就是新聞媒體應該關注的。民生新聞需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真人真事真感情,摒棄空洞的說教與脫離實際的吹噓。
三、換位思考,本色表達。
表達的概念轉(zhuǎn)換到新聞中就是新聞敘事,民生新聞敘事要摒棄假話、大話、空話,在新聞事件的動態(tài)性、現(xiàn)場感,新聞報道的親和力與參與性上下工夫。
動態(tài)性,就是充分展示鮮活的新聞現(xiàn)場、抓人的事件細節(jié)以及新聞事件的進展情況。在新聞報道過程中,聲話同步的現(xiàn)場素材本身就是新聞報道最抓人的東西。這一點要充分的應用到民生新聞中去,用生動的畫面和大量的同期聲拉近百姓與媒體間的距離。
采用直播方式,包括欄目直播與新聞直播連線。直播融合了上述多種手法的優(yōu)點,是展現(xiàn)現(xiàn)場的有效手段。
民生新聞的敘事要體現(xiàn)親和力,擯棄傳播者過多的主觀說教。把記者在節(jié)目中變成觀眾的“眼睛”,成為一個忠實的事件記錄者,將事件的本來面目通過鏡頭向觀眾如實地、鮮活地展現(xiàn),解說詞退居到次要位置。
現(xiàn)在的電視新聞形成了時政新聞與民生新聞兩大陣營并存的局面。對于廣大電視受眾來說,一談起時政新聞,那就是“神化”的正面報道。談起民生新聞,就是真實的負面報道。這種人為的定位與割裂雖不正確,但說明了我國電視新聞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也反映了受眾對于新聞真實、對等、平民化的要求。新聞傳播“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思想,也是電視新聞的新趨勢。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在把握好民生新聞民本理念的同時,必須特別警惕新聞的“庸俗化”傾向。媒體要注意把握創(chuàng)新的“度”,把握好“平民化”與“媚俗化”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