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樓蘭古國曾經作為昆侖山北麓綠洲的一個繁盛中心,對連接東西方要道起著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綠洲的沙化,樓蘭古國而過早的隕滅了。本文旨在研究先秦兩漢時期的吐魯番地區(qū)人們的物質生產、生活方式及信仰,通過考古發(fā)現及文獻記載來客觀、全面、真實地反映當時社會的基本面貌。它不同于政治史和經濟史,而更注重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聯系。不僅如此,有些風俗習慣及穿衣服飾至今還依然保留著,這對于我們研究文化的傳承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先秦兩漢;吐魯番;物質生產;生活方式
[中圖分類號]:K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0--01
一、社會背景及社會狀況
吐魯番位于新疆的東疆區(qū),在與內地及中亞的經濟交往和交通聯系中都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和田、若羌、鄯善俗稱塔克拉瑪干南緣地區(qū),大致以和田為中心,越往東羌人的成分越多,越往西塞人的成分越多,龜茲以東至焉耆,吐魯番一帶的居民,由于沒有受到烏孫、大月氏的大規(guī)模侵擾,社會狀況比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水平相比其他地區(qū)也比較高。月氏被匈奴打敗后西遷,必將導致北疆塞人的西遷,而西遷的路徑必將經過哈密和吐魯番,由此看來這就存在著民族融合的過程。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吐魯番地區(qū)的原始土著居民就是姑師人,也稱車師人,但“車師”現多指地名。當然學術界對這一帶居民的族屬,仍存在著較大的分歧,或謂塞種,或謂蒙古利亞種,或謂戎,上訴諸說都很難提出具體確切的證據1。
漢人是新疆古老的居民之一,當地人稱之為秦人。漢武帝開始,新疆的漢人逐漸增多,漢朝和匈奴經過激烈的爭奪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設置了西域都護府,初步統(tǒng)計在西漢時期,到新疆屯田的士兵有3000至4000人。正如史書所說“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郵置于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日”2。在此屯田的漢人長期定居,繁衍后代,至西漢后期,漢人已遍布天山南北。
二、物質生產
吐魯番地區(qū)的物質生產種類豐富,以農業(yè)為主,兼營商業(yè)和畜牧業(yè)。在新疆較早地出現了毛、棉織品,可知在漢代以前就有了棉花的種植。1980年新疆考古所在樓蘭古城中的一些房屋遺址中,發(fā)現了許多核桃,特別是距佛塔東側的30米處,一堆散亂的木材下,埋藏著深達70厘米的糜子和堆積層,在其西南的垃圾堆中,還有不少的麥草和糜殼3。在農業(yè)生產中,石器、木器、銅器、鐵器生產工具是同時兼用的,生產技術的特點是鋤式工具的使用和犁耕技術的普遍推行。在天山山區(qū)的山麓地帶,畜牧業(yè)也比較發(fā)達,據《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民隨畜逐水草,有驢馬,多橐它”。說明在當時的城郭諸國中,農業(yè)是主要的經濟生產部門,但也兼營畜牧業(yè)作為輔助產業(yè),且能很好的利用當地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來豐富自己的物質生活。
城郭諸國的手工業(yè)與當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部門集中,種類比較齊全,其中制陶業(yè)也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羅布卓爾地區(qū)樓蘭墓葬,發(fā)現了大量的陶片和陶器,如屬于日常生活器具的有罐、壺、杯等;貯藏食物的巨型陶器有缸、甕;文化用品有硯;造型藝術品有佛像、猴、馬、蠶等造型獨特。這些陶器大都采用慢輪制作,某些部分經過手工削減。陶器的顏色主要有白色、黑色、紫色等,在其表面還繪有簡單的花紋,有一定的審美情趣。有些陶器具有內地的風格,其制作技術顯然是隨著內地移民而傳入新疆的。
三、古車師人的生活狀況
車師,作為古代中亞東部西域的城郭之一,分布在今天新疆的東疆地區(qū)。車師人口眾多,相對于其他西域諸國是比較大的國家。他們把月氏、匈奴、烏孫人等稱為外來人,車師人為當地人。隨著戰(zhàn)爭和民族的遷徙、融合,車師人有雅利安人種,同時也有蒙古利亞人種特征,在近現代以后蒙古利亞人種的特征就更加突出了。在發(fā)現的古樓蘭—鄯善的佉盧文木簡中有許多都提到了葡萄酒,這說明葡萄酒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征收葡萄酒的賦稅也是國家財政的重要支撐。在烏魯木齊南郊烏拉泊的車師墓葬中,檢查死者頭骨、牙齒,發(fā)現存在著相當普遍的齲齒病,這種病理現象,說明墓主人生前實物的品種中,淀粉類食物占有相當比重4。1985年12月,在吐魯番火焰山公社以北的哈拉和卓的一座漢代古墓中,發(fā)現了死者木棺底部的很多古代葡萄藤5,說明古代車師人葡萄種植很普遍。高昌地區(qū)本地的園藝業(yè)也非常發(fā)達,很早就出現了釀酒業(yè)。
衣食住行可以透視出一定歷史階段人們的生活方式。古車師人為適應當地的生活環(huán)境,留長發(fā)梳辮子,頭發(fā)上罩有網狀發(fā)套,這種發(fā)飾在烏魯木齊南山礦區(qū)和鄯善蘇巴什古墓中都有發(fā)現6。衣服除了使用毛布、毛氈毛皮外,還使用了絲織物和棉布,少數富有人家以穿戴絲綢做的服裝為榮。在飲和食方面,游牧區(qū)和農耕區(qū)也有所不同,從事畜牧業(yè)的車師人主要以食肉和奶制品為主,包括奶酪、奶茶、酸奶疙瘩等,其中羊肉最為最主要的食物。而從事農業(yè)的車師人,日常飲食以糧食為主。住房也有兩種情況,在牧區(qū)車師人的房屋大都以氈房為主,便于搬遷,拆裝方便,冬天則住木屋和土屋。農業(yè)地區(qū)車師人的居住是每個小家庭都生活在一處深院和斗室之中,冬暖夏涼,春秋宜人。車師人多以馬、牛、駱駝等為出行工具,放牧、作戰(zhàn)等都離不開他們。后來隨著車的使用,對車師人的生產和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信仰上,古代車師人虔誠的相信,人死后靈魂永存。從發(fā)掘出的阿拉溝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車師墓葬來看,人死后土葬,頭朝西,頭旁身側放進死者生前喜好,必需使用過的物品。公元前三四世紀以后的車師墓葬中,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單人葬和男女合葬就比較多了,這說明了血緣關系逐漸被地緣關系所取代。吐魯番地區(qū)作為東西方要道,民族成分復雜,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也不盡相同,但南道鄯善諸國流行的民間語言仍是樓蘭語7。
參考文獻:
1、楊建新:《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2、《后漢書》,卷88,《西域傳》.
3、侯燦:《樓蘭遺跡考察簡報》,載《歷史地理》創(chuàng)刊號,1981年.
4、王炳華:《吐魯番的古代文明》,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5、王杰:《吐魯番發(fā)現漢代古墓》,載《烏魯木齊晚報》,1986年1月27日.
6、吐魯番地區(qū)文管所:《新疆鄯善蘇巴什古墓群的新發(fā)現》,載《考古》,1986年,第6期.
7、汪寧生:《漢晉西域與祖國文明》,載《考古學報》,1977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