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字經(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幼學啟蒙教材,其獨特的韻文特點與多學科交叉的構(gòu)文系統(tǒng),直至今天在啟蒙教育方面依然廣泛流傳和給予人們啟示。而來華學習的留學生尤其是短期交流的交換生在學習語言技能的同時,還需面臨吸收文化知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能力?!度纸?jīng)》包含豐富的文化知識,是否能為漢語教學所用,在一定時期內(nèi)起到促進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與文化學習的作用,《三字經(jīng)》適合留學生認知特點與否?這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本論文將以梧州學院一年制國外交換生為研究對象,以《三字經(jīng)》在漢語閱讀課中的運用和推廣的教學經(jīng)驗為基礎(chǔ),針對《三字經(jīng)》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從而對構(gòu)建對外漢語教學新媒介,改進教學方式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三字經(jīng)》;漢語閱讀;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2013)-10-0-02
《三字經(jīng)》是我國傳統(tǒng)的幼兒啟蒙識字教材,該典籍不僅包含漢語學習的知識,同時包括豐富的人文、自然百科知識。初級學生從《三字經(jīng)》中學習語言的同時接收人文通識教育。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guān),一國語言中的俚語、俗語及成語典故皆打上了濃厚的文化痕跡,因此學習一門語言歸根到底就是學習一國文化。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外學子趕赴中國留學,為的是借助在中國學習漢語的機會實地接觸中國文化。因而,將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相互結(jié)合,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能力,將對國外學生的漢語學習起到一個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如果將中國傳統(tǒng)典籍引入漢語教學課堂,將給留學生在漢語學習的同時直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機會。作為中國傳統(tǒng)典籍的代表,《三字經(jīng)》包含豐富的文化知識。它是否能為漢語教學所用,在一定時期內(nèi)起到促進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與文化學習的作用,《三字經(jīng)》適合留學生認知特點與否?這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
本文將以梧州學院短期留學生為分析對象,把《三字經(jīng)》這部中國傳統(tǒng)典籍引入漢語閱讀課與對外漢語教學相結(jié)合,分析《三字經(jīng)》作為教材的教與學對學生的語言學習,文化學習所產(chǎn)生的影響。探討對外漢語漢語閱讀課如何結(jié)合傳統(tǒng)文化,引入新教學途徑的可能性。
一、梧州學院對外漢語教學概況
梧州學院自2006年開始與越南順化外國語大學、泰國川登喜皇家學院簽訂交流協(xié)定,雙方互相派遣一年制短期交換生。在梧州學院的留學生群體中,絕大部分留學生皆為本科學歷,在來華交流前已有一至兩年的漢語學習經(jīng)驗,僅能掌握普通會話。到中國學習后,整個留學生群體學習能力與學習效果發(fā)生變化。以越南留學生為例,來梧學習的越南留學生由于基礎(chǔ)較好,發(fā)音、閱讀與寫作技能掌握較好,學習一個學期后已可以進入高級漢語學習階段。以泰國留學生為例,來梧泰國留學生具備一定初級漢語基礎(chǔ),來梧交流后,學生群體中拉開差距,好的學生可以進入中級漢語學習階段,技能掌握欠佳的學生只能繼續(xù)停留在初級漢語學習階段。
綜上所述,這些留學生群體大致都具備這樣的特點:(1)他們在掌握一定基礎(chǔ)的漢語知識以后來華,逗留學習時間短,多集中為一年,多以深入提高漢語水平,實地了解中國社會環(huán)境為目的。(2)這些學生掌握一定口語交流技能與閱讀技能,對中級漢語水平理解有困難。(3)剛來華學習的留學生多只掌握基本口語,能拼讀簡單拼音,篇章閱讀能力和語感有待提高。
針對國外交流生的基本情況,梧州學院以速成和提高漢語水平為目的,為留學生開設(shè)從漢語聽、說、讀、寫到中國國情等一系列漢語提高與知識普及類課程。以漢語閱讀課為例,現(xiàn)階段梧州學院對外漢語教學手段多運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教學目的以簡單的語言學習為主。從現(xiàn)行對外漢語教材可選擇情況看,對外漢語教材編寫卷帙浩繁,“就品種而言,對外漢語教材的品種仍十分單調(diào),不能很好地滿足多方面的學習漢語的需要。數(shù)以百計的教材大都是初級教材和口語教材,中高級教材十分缺乏;為成人特別是大學生編寫的教材很多,而為非真正零起點者(faulse beginners),也就是為有一定家庭漢語環(huán)境的海外華裔子女、甚至其第一語言就是漢語的新移民子女編寫的教材則更少;通用教材多,針對不同母語并在科學的語言對比基礎(chǔ)上編寫的教材以及專用教材還才剛剛出現(xiàn)?!盵4](332) 挑選漢語教材所把握的難度非常關(guān)鍵,由于漢語教師在接觸學生前,并不知曉學生真實漢語水平,導致在實施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教材難度與學生認知水平不切合的狀態(tài),更多的是出現(xiàn)教材難度低于學生漢語認知能力的情況,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
二、《三字經(jīng)》作為教學材料在漢語教學中應用的可預見優(yōu)勢
作為我國傳統(tǒng)的漢語啟蒙教材,《三字經(jīng)》流傳久遠,并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在我國當下對外漢語教材編寫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如將《三字經(jīng)》引入漢語閱讀課作為閱讀材料,它有其以下可預見性的優(yōu)勢。
1.有利于在漢語教學中傳播漢文化
“語言與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因此學習一門語言,就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與該語言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薄?】(115)這說明對外漢語教學尤其是在教授語言技能的同時應灌輸相應的文化知識。漢語閱讀課的教學目的在于指導留學生順利閱讀漢語文本,掌握一定漢語閱讀能力。僅僅局限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則達不到全面的教學目的。
漢語教學與文化相結(jié)合的教學實踐就必須聯(lián)系教學媒介,能夠集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二者合一的教學媒介莫過于中國傳統(tǒng)典籍。將中國傳統(tǒng)典籍引入對外漢語教學課堂或教導國外留學生閱讀中國傳統(tǒng)典籍,則會起到一個集漢字、語言和文化學習的多重作用。考慮國外留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初級漢語學習中適合引進《三字經(jīng)》這樣的典籍進入課堂。首先,《三字經(jīng)》不僅為中國傳統(tǒng)的兒童語言啟蒙讀物,而且還可作為外國人士學習漢語,了解漢文化的一個窗口,在歷史上,國外人士了解中國就須經(jīng)《三字經(jīng)》而入門,“一七二七年(清雍正五年),訂立《恰克圖界約》后,沙俄政府派來北京的‘學藝俄羅斯孩童’(實為成年人),在俄羅斯館進行初步漢學訓練時,都是將《三字經(jīng)》作為課本來識漢字的,”【2】(66)甚至歐美傳教士在向中國人傳教時能夠考慮到結(jié)合中國人的認知特點,采用《三字經(jīng)》的編寫方式,編寫基督教的啟蒙讀物,“1822年麥都思在爪哇噶羅巴(即Batavia)傳教,他在此地居住期間,寫出了第一部中文基督教《三字經(jīng)》。全文仿照中國傳統(tǒng)《三字經(jīng)》格式,三字一句,分為上帝、伊甸園及原罪、耶穌降世、基本的傳教方法與宗教儀式、大審判、勸信等六部分,奠定了后世中文基督教的主旨與寫作形式、內(nèi)容基礎(chǔ),后世有些文本雖字句變化較大,但內(nèi)容都僅僅圍繞這六個部分。”【3】(52)
其次,《三字經(jīng)》作為漢語啟蒙課本,即包含漢語、漢字學習的內(nèi)容,也包括倫理學、地理學、歷史學等知識。國外學生在學習《三字經(jīng)》的同時,能透過它了解中國傳統(tǒng)的孝文化和教育思想,如“孝于親,所當執(zhí),”和“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睆闹幸材芰私庵袊糯荣t名人早年事跡,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边@樣國外交換生在短短的一年交流學習當中,即使達不到全面深知中國的社會人情的情況下,通過學習、閱讀《三字經(jīng)》能夠很好地吸收、體會和認知中國歷史文化,達到速成程度,并且能在從《三字經(jīng)》的學習當中激起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使其在結(jié)束在華學習期后,回國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學習繼續(xù)深入。
2.《三字經(jīng)》走入漢語課堂適合留學生認知特點——以泰國留學生為例
以泰國留學生為例,初次來華外國交流生具備一定漢語基礎(chǔ),對于漢語的認知和運用能力比較淺,對于漢字、拼音的認知運用尚不能靈活自如,相當于我國小學生語言水平,但在對外在事物的認知水平上是處于成年人水平,學習能力強。再者,由于東南亞地區(qū)長期以來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華人社會,在來華學習留學生中有華裔身份或多少接受過華語教育,他們對《三字經(jīng)》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文化鴻溝。如何利用在華學習期限短的條件下快速地提升漢語水平,就可以考慮發(fā)掘《三字經(jīng)》的教學作用。首先,《三字經(jīng)》的成書特點是以三字為一段,六字成一句,每句簡短而注重韻律。每句沒有過于復雜的語法系統(tǒng),便于誦讀,便于記憶,既保留一定可提升的難度,又不至于難以閱讀。外國學習者也能從閱讀中學習各種形態(tài)的漢字。《三字經(jīng)》的閱讀難度與學習難度恰好適合來華學習時間短的國外交流生。
其次,按照第二語言教學法之一的閱讀法要求,“掌握閱讀技能最為實用,為學習者所需要,相對其他技能來說也比較容易,是最有可能達到教學目的的,學習者也因有成就感而增強了學習積極性和信心?!薄?】(245)這種起源于英國,專門從培養(yǎng)外語學習者閱讀技能從而提高語言學習能力的方法,其嚴格使用母語及翻譯的宗旨與中國傳統(tǒng)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教學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三字經(jīng)》的教與學則是以這種專門從學生的閱讀功底中進行突破的教學理論為基礎(chǔ)。
三、《三字經(jīng)》引進漢語課堂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求詳細講解《三字經(jīng)》中的中國文化常識
“對同一事物,往往因主體思維方式不同,便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薄?】(125)《三字經(jīng)》包含了豐富的中國文化知識,而交換生對于中國文化知識與傳統(tǒng)的認識則是完全陌生。教學實踐證明,如接觸到中國的孝悌文化,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思維和中國人的世界觀等知識,交換生就會感到十分陌生,若交換生了解了這些知識,將會為對漢語學習和文化學習打下基礎(chǔ)。這需要漢語教師在教授此類知識時應對學生全方位詳細講解,多運用文化比較法對學生解釋此類知識,為使學生能高效率的吸收文化知識,應立足于比較交換生所在國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共同現(xiàn)象,從相同性中引導學習。
2.《三字經(jīng)》的教與學應結(jié)合多種教學方式
首先,在講授《三字經(jīng)》中的文化知識時,僅憑傳統(tǒng)的口頭講授法將無法在學生頭腦中直接建構(gòu)直觀的知識進行理解。如講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一節(jié),既需要引導學生了解孟子是誰,還需要引導學生了解“機杼”是何物。傳統(tǒng)的講授法很難使學生一下子明白這兩個知識點,也就很難推進文本閱讀。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可在投影儀中打出孟子的畫像,并向?qū)W生介紹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在介紹“機杼”時,也可利用圖像向?qū)W生解釋中國古代紡織機械與紡織流程。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在頭腦中很容易地對兩個知識點建立直觀的印象,進而較為容易地推進文本的閱讀。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不應隨便否定傳統(tǒng)教學法的作用,應在新的教學環(huán)境中重新考慮其作用。在進行《三字經(jīng)》教學時,背誦法是一個不可忽視方法,雖然有著枯燥性和缺乏創(chuàng)新性的缺點,但它在強化學生對文本的記憶和培養(yǎng)語感,進而激起學生學習熱情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漢語閱讀課教學中,必須重新引入與發(fā)揮背誦法的作用,將新興教學方法與背誦法完美結(jié)合,既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起鞭策學生學習的作用。
3.傳統(tǒng)典籍的傳播應適合現(xiàn)代社會
盡管《三字經(jīng)》教學有著很大的可預見性優(yōu)勢,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我們可以對《三字經(jīng)》教授給留學生。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必須作一些相應的修改,首先,古人與今人的認知范圍不盡相同,如今天我們中國人熟悉孔融讓梨,孟母三遷的典故,黃香溫席和燕山義教就不是人人皆知了。作為漢語教師必須先通讀《三字經(jīng)》,明確《三字經(jīng)》中的內(nèi)容。其次,時代的變遷使得很多傳統(tǒng)喪失,這要求教學者在介紹《三字經(jīng)》內(nèi)容時就必須聯(lián)系中國當前社會實際,闡釋清楚中國哪些傳統(tǒng)保留下來,哪些傳統(tǒng)未能保留及留存的原因。第三,《三字經(jīng)》具有一定的文言文特點,體現(xiàn)在于同一漢字作為代詞多變,這對留學生認知和學習有一定困難,因而在教習《三字經(jīng)》時的教學難點不在于復雜結(jié)構(gòu)漢字的學習,而在于同字異義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需結(jié)合現(xiàn)代漢語特點對于一字多義進行講解,對《三字經(jīng)》的學習有助于突破一字多義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提高漢語水平。
結(jié)語
國外短期交流生與在華長期留學的國外學生有著諸多不同的特點,這要求漢語教學注重短期性與速成性效果,因此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就必須同步交叉進行。為了實現(xiàn)這種從語言學習穿插文化學習的效果,將《三字經(jīng)》引入漢語教育課堂成為漢語閱讀教學的一個突破點。從歷史傳統(tǒng)、留學生認知特點及初步的教學效果方面分析,將《三字經(jīng)》作為教學媒介培養(yǎng)學生語言技能與文化意識有著可預見的優(yōu)勢與可行性,有待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并完善。
參考文獻:
1、武文杰、徐艷,論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懷化學院學報[J]. 2008(7).
2、楊春霖、郗政民,弟子規(guī) 朱子家訓 三字經(jīng) 千字文[M].西安:華岳文藝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