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作家哈代是一位善于描寫自然的作家,本文將通過分析詩歌《黑暗中的鶇鳥》中鳥的意象,向讀者展示哈代詩歌的自然觀。
關鍵詞:《黑暗中的鶇鳥》;現(xiàn)代詩歌;意象
作者簡介:
郭雷,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外國語學院,教授。
黃燁,女(1988-),民族:漢族,新疆北屯人,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工作單位:華北電力大學(保定),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0-0-01
一、哈代詩歌的特點
眾所周知英國文學家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最擅長的是小說寫作,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才華橫溢、思想深沉的詩人。 他的作品大多數(shù)表達了他對生活的感受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探索。他曾創(chuàng)作過許多觀點鮮明的哲理詩,本文將選取《黑暗中的鶇鳥》為例,展現(xiàn)其獨特的詩歌風格。
哈代的詩歌既有著浪漫主義的色彩,又有與浪漫派有著本質(zhì)的差別。從哈代的自然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自然萬物的關注以及對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哈代從自然萬物的悲劇性中探尋人類的悲劇命運,通過對自然的描寫,他要展示的是人的命運比其他生物更加悲慘。
二、哈代詩歌中的意象
解讀詩歌應從意象入手。意象作為詩歌語言的靈魂,并不是獨立存在的,他與詩人要表達的現(xiàn)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既是詩人表情達意的藝術手段,也是讀者解讀詩作的突破口。本文將著重分析《黑暗中的鶇鳥》中鳥的意象。
鳥類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被視為令人心情愉悅的精靈,是慰藉人心的天使,哈代筆下的鳥類一方面如此,而另一方面卻是自然界苦難的承受者和人類苦難的縮影。由此我們可見哈代思想上的矛盾性,也可以通過他的描述感受到他鮮明的雙重自然館。讀者即可以從中感受到他的浪漫主義色彩,也可以看出他面對社會矛盾而顯露出的“現(xiàn)代主義的創(chuàng)痛”。
三、《黑暗中的鶇鳥》中鳥的意象分析
《黑暗中的鶇鳥》(The Darking Thrush)是哈代作品中機具憂傷情調(diào)的典型代表。英國詩人阿爾弗雷德·諾伊斯曾對此詩作過這樣的評價:“這是我們這種抒情的語言所能寫出的最出色的哀婉動人的抒情詩,可以說是世上最優(yōu)美的抒情詩之一?!?/p>
此詩作于十九世紀的某一個黃昏傍晚。1896年長篇小說《無名的裘德》發(fā)表之后,哈代遭受到了各種方面的打擊,他開始漸漸變得悲觀失望,逐漸放棄小說創(chuàng)作,甚至在后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蒙上了一層悲哀和抑郁的色彩。他這種心理上的嬗變在他這一時期(即十九世紀的最后幾年)的詩作中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他后續(xù)的作品中接二連三的出現(xiàn)對外部世界的荒涼和凜冽的描寫,其中滲透著他對自己的生活失去希望的情緒。然而,當他凝望窗外,一直鶇鳥的出現(xiàn)卻讓他思想迸發(fā),這時的他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自然界的荒涼和凜冽,卻多了一份對新世紀的希望和暢想。
這首詩一共分為四個小節(jié),第一節(jié)和第二節(jié)描寫了詩歌中的主人公對大自然的感受:凄涼而凜冽。
在詩歌第一節(jié)的開頭,哈代使用了一連串極富寓意的意象,形象地向讀者描寫了十九世紀末的荒涼和蕭瑟。譬如,他用“像幽靈般發(fā)灰”描寫“寒霜”,把太陽比喻成“更添憔悴”的“百日之眼”用“冬的沉渣”指代殘冬。這些意象都展現(xiàn)了冬日的死氣沉沉,一副蕭條腐敗的畫面在讀者眼前浮現(xiàn)。隨后,哈代又用“斷了的琴弦”來指代氣死沉沉的十九世紀末,這一意象不僅使人感覺到這個時代帶給人的壓抑,也同樣使人感受到新意和生氣的喪失。
在第二詩節(jié)中,詩人將“世紀末”的情緒進一步形象化地拓展。詩人的視線從眼前所見的景觀延伸至甚至整個世界,哈代匠心獨運,將蒼穹比作一具尸體的墓室,大地正是“斜臥著的世紀的尸體”,而寒風此時此刻被描寫成了為大地哭泣的悼念者。這一系列的比喻和描寫向讀者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當時十九世紀末的凄涼。隨后,詩人通過描寫外部世界的荒涼來表現(xiàn)人類內(nèi)心世界的冷寂,試圖從自然界中追尋人類自身生活的悲劇源泉,他將對自然界的描寫和人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結(jié)合起來,讓整個自然景色更加悲戚。與此同時,哈達用人類的悲戚來反襯自然景觀的荒涼,整個世界的悲涼,讓人更深刻的感覺到當時那個時代帶給人的無助和失望。
結(jié)束第一節(jié)和第二節(jié)對大自然景觀的描寫,到了詩歌的第三節(jié),哈代的筆鋒一轉(zhuǎn),他并沒有繼續(xù)沉溺于殘敗凄涼的嚴冬景象,而是為整個詩歌的基調(diào)增添了一些積極的因素。
正當人們沉浸在這個被荒涼覆蓋、激情喪失的殘冬景象中時,鶇鳥清幽的歌聲從林間傳來,帶給人一絲驚喜。它敞開胸懷盡情歌唱,盡管它“瘦弱、老衰、羽毛被陣風吹亂”,聲聲顫音中甚至還帶著歡樂和希望。詩人頓時領悟,鳥兒尚在歡唱,自己為何悲觀失望?
鶇鳥歡樂的歌神漸漸灑滿整個黑夜,歌聲清脆悅耳,讓人欣喜若狂,令人不僅聯(lián)想到:這莫非是鳥兒在這個黑暗的世紀末之夜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帶給人們新世紀的光芒?然而,他不得不承認他感覺不出希望來自何方,更看不出它歡快高歌的客觀理由。希望的一線之光也由此復歸黯淡。
《黑暗中的鶇鳥》作為一個典型,集中表現(xiàn)了哈代的悲觀主義自然觀,在哈代的思想觀念中,大自然具有雙重分裂的力量,一方面,大自然是殘酷的、荒涼的、令人絕望的,另一方面,哈代又試圖從這番悲涼的自然中尋求到激勵人心的、理性的、理想的寓意。這首詩中的殘冬和鶇鳥是兩個意義相反的意象:哈代用“荒涼的殘冬”比喻十九世紀的終結(jié),用鶇鳥歡樂的歌聲象征著對新世紀的希望,完美地體現(xiàn)了哈代的雙重自然觀。哈代精湛的寫作技巧和對新時代獨特的寓意,使《黑暗中的鶇鳥》成為經(jīng)典并且廣為流傳。
參考文獻:
1、鞠玉梅. 從哈代哲理詩的藝術風格看其哲學思想[J]. 西安: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9).
2、滕愛云. 哈代創(chuàng)作悲劇意識的現(xiàn)代特質(zhì)[J].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3).
3、韋華. 豪華落盡見真淳——從《黑暗中的鶇鳥》看哈代抒情詩意象的運用藝術[J]. 黑龍江: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2) .
4、吳迪. 對大自然的分裂的雙重感受——評哈代的名詩《黑暗中的鶇鳥》[J]名作欣賞
5、吳迪. 論哈代的創(chuàng)作中鳥的意象[J]. 武漢:外國文學評論, 2001(1).
6、吳迪.人文精神和生態(tài)意識[D]. 杭州:浙江大學,2004
7、顏學軍. 論哈代的自然詩[J]. 武漢:外國文學評論, 2002(1).
8、張中載,《托馬期·哈代》[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