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搞好中專語文教學,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既要扎實地講授基礎,又要落實新的課程教學改革的精神,避免教學迷失方向,走入誤區(qū)。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師生關系;媒體使用;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2--01
一、牽強滲透德育教育的問題
新課程理念要求挖掘語文豐富的人文內涵,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審美意識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于是老師在教學中總想著要把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于是導致人文內涵的控掘“為內容而內容、為情感而情感”,結果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有時學生連課文都沒有讀通,老師就強牽著學進入社會現(xiàn)象進行時政評析,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情感熏陶和價值觀教育,把自己當成道德英雄,語文課的基本任務是教育學生理解、熱 和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個基本點歷久常新。\"教師應清醒的認識到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是道德提升的前提,因此要主動地帶著學生去感受語言、推敲文字,在激發(fā)想象的過程中適時進行德育滲透。
二、要處理好師生各自地位及其關系問題
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把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這無疑是對的。但是這一觀念的強化,又導致了另一種不良傾向:輕視乃至忽視教師的主導性。表現(xiàn)為課堂上教師不敢多講或多加評論,生怕占用了學生時間和壓制了學生個性,似乎學生說得越多便越能體現(xiàn)新課改精神。如有的教師上課,把學生分成幾組,讓學生進行自制模型演示,整個堂課熱鬧非凡。但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一節(jié)課的發(fā)言不足五分鐘,既沒有課前的導入,又沒有課后的綜合評估,教師自我缺失,被拒在課堂教學的門外,教與學嚴重脫節(jié),教學成為一種單邊活動。
語文課堂就像豐盛的大餐,教師要主動地參與到做菜的廚師們與學生的行列中去,與他們同做共享。正如張志公先生所說:“成功的教學是導演和演員良好配合的結晶。”如果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犧牲教師的主導為前提,那是對新課改的誤解,也是教育理念的倒退。在課改的實施中,必須以學生的活動為中心,但如果教師對課堂缺少有效的組織管理,由于學生應變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限,必然使課堂陷入無序和失控,學習效率的提高也將成為空話。教師只有當好“導師”,學生主體的發(fā)展才有正確的方向和廣闊的空間。
三、注意多媒體的使用問題
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體現(xiàn)了教育自身發(fā)展的要求,同時對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有的教師刻意追求媒體運用,為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甚至有些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也將是否運用多媒體作為優(yōu)質課和競賽課的評判標準之一。這樣,老師寫字的手變成了點擊的手,電腦控制了人腦,學生變成了觀眾——仿佛一群鴨,伸長了脖子,一節(jié)課直盯著大屏幕,看老師事先設計的課件濟流程和各種音像材料,語文課異化為放映課。比如有的教師執(zhí)教《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沒有讓學生和文本對話,而是播放電視劇中的這一片段,之后就直接引入對林沖性格的討論。毋庸置疑,電視聲響效果確實具有感染力,但如果學生不讀文本,就很難進入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更不能品味語言的恰切和結構的精巧。
學生與文本的互動應是課堂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生就是通過課堂創(chuàng)設的情景,借助文本語言生動形象的描述激發(fā)自身的形象思維,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一步解決問題的,即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不是圖像,而是語言的潛移默化。多媒體畢竟是工具,必須為我所用。那種完全用課件的演示取代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活動,用事先設計的課件演示流程取代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軌跡的做法是很不妥的。學生在課堂上的真實生成狀態(tài)自始至終是我們的關注點和著眼點,課件內容始終應圍繞學生的需求進行及時調控,而不能被預設的某種“電子教案”所羈絆。人機交流不能簡單取代人際間的互動。語文學科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揣摩、品味、聯(lián)想實現(xiàn)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個性化的情感解讀。就像余應元所說的語文課程以人為本,就必須以學生的語言能力發(fā)展為本,這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層次。如果一味以標準化的圖像直覺取代語言感知,那就無情地侵占了學生的想象空間,粗暴地踐踏了學生獨特的體驗,也就背離了語文教學的目標。多媒體展示的圖像任何時候也不能代替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揣摩。
四、對學生的評價問題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對教學內容的不同理解和認識,就是尊重了學生的發(fā)展。這符合教育和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但是在多鼓勵多表揚的呼聲日益高漲的時候,我們的課堂又出現(xiàn)了怪現(xiàn)象:對學生的體驗、觀點和感悟一律無條件地附和、肯定和欣賞;哪怕胡思亂想,也不辯偽,不批評,不指正:一個學生回答完問題,其他學生立即條件反射——掌聲鼓勵;充滿課堂的評價只剩下單調的而空洞的“好,非常好,太好了”“你真棒\"等贊許之詞;教師的口頭禪也是“新課改,學生的就是對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就行了! ”于是,有的學生讀《愚公移山》讀出了愚公真愚,因為他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某教師講《看云識天氣》,用多媒體放出卷層云的圖像讓學生辨別,有的學生說是高層云,有的說是卷云,而老師說:云是可以變化的,你認為是什么就是什么。這樣脫離文木、違背事實的隨意理解豈不是對新課改的曲解!
面對這樣的課堂評價,我們是否應該自問:對學生的每一次回答,我們都傾聽了嗎?對學生的每一次評價,都是中肯的嗎?我們的評價是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嗎?這一系列的問題是我們教改前沿的教師應該深思的。知名學者王富仁先生曾說: “我們必須接受作者設定的特定的空間,必須避免那種純屬于自己的天馬行空般的自由發(fā)揮,必須避免那種脫離開對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進行的不著邊際的思想批判和藝術挑剔”那些不問是非、不分黑白的稱贊,不僅麻痹了學生,而且造成對學生的誤導。我們絕對不能讓學生帶著錯誤理解走出課堂,忽視教學內容的價值導向,無原則認同學生對文本的解讀。
總之,我們語文教師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也不能迷信盲從。我們既要正視困難與問題,又不能因此而失去信心,而應冷靜思考,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學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劍走偏鋒,使中專語文課堂教學走出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