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目前在教學中出現(xiàn)的學生被動學習的現(xiàn)象,我結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從激發(fā)學習興趣,豐富課堂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有效的探索,從而引導學生快樂地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學習 自主 探索 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210-01
從事教育工作已經(jīng)幾年了,如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讓我們的學生自由自在、快快樂樂地在知識的大觀園里健康、茁壯地成長,這是我在平時的工作中常常思考的一個問題之一,經(jīng)過不斷的實踐,我覺得“愉快教學”竟能夠發(fā)揮立桿見影的作用。愉快教學是指老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實現(xiàn)愉快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以及創(chuàng)造進取和成功的條件,目的是使學生在愉快的心態(tài)下學習,并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下面是我經(jīng)過探索得到的幾點感受。
1 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孩子對事物強烈的求知欲,是孩子探索未知事物的驅動力,也是孩子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居里夫人曾說:“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眰ゴ蟮奶煳膶W家哥白尼在中學時代,聽說可以用太陽的影子來確定時間,十分好奇,就研究太陽和地球的運動規(guī)律。結果探索提出了著名的“日新說”,推翻了過去一直認為是太陽繞地球轉“地心說”的錯誤說法。
提問是孩子求知欲的主要表現(xiàn),對學生的每一個問題,教師都應該認真對待。不能表現(xiàn),但也不能事無巨細地幫助孩子,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并對孩子的嘗試與探索行為給予支持。
孩子的求知欲往往表現(xiàn)出隨意性,今天很喜歡做題思考,明天想要背書,再過兩天可能又覺得這些都枯燥無味。為了讓孩子的求知欲具有持續(xù)性,教師掌握了孩子學過了那些知識,可以在課堂提問中,單元測驗中及時用到這些知識,并對孩子的掌握表示肯定和鼓勵。
2 學習要速度,更要質量
有些家長或者老師總是嫌學生學得慢,想要學生多學一點,就一味地讓學生做題,背書,加強學習的強度。其實我們都知道,學習是需要時間的,消化的過程也很重要,使學生真正的掌握所學知識,需要速度,也更需要質量。也就是說,要提高學習的效率。
有些家長喜歡拿物質刺激來激勵孩子學習,比如,為獎勵孩子學習進步而買的自行車,電腦或手機等等。其實這種方法是不可行的。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被刺激次數(shù)的增多,孩子對這種刺激的反應只會越來越低,學習缺乏動力,學習效率也就越來越低了。
更有些老師喜歡用時間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比如延長學生自習時間,布置的作業(yè)越來越多。只要看到學生在休息或者在玩,心里就不舒服,認為是在浪費時間。其實,學習這種腦力勞動也會讓學生疲備,如果學生認為自己完不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自然會拖欠作業(yè),養(yǎng)成不良習慣。
3 讓學生獨立思考
在學習中,經(jīng)常聽到學生講這樣的話:“這道題我知道答案多少不知道怎么做”,或者“這道題我只知道步驟”,這就是他們模仿、記憶層面的顯著表現(xiàn)。注意在教學輔導中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思考意識,動腦筋把問題弄明白,而不是死記硬背,因為那樣提高不了如何能力,學生的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也就違背了學習的初衷了。
4 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和學生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師生關系以前一直是我困惑的問題。我最開始教書的時候,覺得老師就應該很嚴厲,自己高高在上,學生都怕我,才不會在課堂上搗亂,才聽我的話,后來發(fā)現(xiàn),學生是怕我,但是并不好好學習,課堂上不鬧也不學習。再后來我發(fā)現(xiàn)有些老師和學生關系很近,真的是無話不說,像朋友似的,但是發(fā)現(xiàn)學生一點不怕老師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學生沒有一點控制力。以后我知道了,老師的關系應該在這兩種關系之間,我即是你們的老師,也是你們的朋友。這就要求老師要學會尊重學生,和同學之間平等民主,教師才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課堂才會真正成為“師生共有”課堂,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學生才會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奴隸。老師只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真心為學生著想,為他們的前途考慮,從心里去關心他們,他們就會接受老師的做法。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揚帆起航,駛向快樂的彼岸。
5 教學中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性
教學方法合理,符合學生實際,學生的“學會感”就增強。“唯恐聆聽之不周,不知鈴聲之響”,乃是此種狀態(tài)的一種生動寫照。教與學的性質強弱是與符合學生實際的合理性成正比的。最好的教學方法,必然是最佳的學習方法。從教法的實施看,由師生雙邊活動構成并貫徹始終。教師的整堂課活動(教)與學生的整堂課活動(學)共同構建了特定的教學模式。教與學的雙邊活動統(tǒng)一于一個模式(教法)上。例如,學導式教法中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 閱讀。當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的某一部分,而學生則通過閱讀行為來完成教師的要求,從而,閱讀法的實施,則是由師生雙邊活動完成的?!皢l(fā)式、問答式”等教法也是如此。所以教法和學法,是同一“法”,而不是單方面的行為。教師實施此法則運用自己的教學技能,學生實施此法則運用了自己的學習能力。當然,教法是教師設計的,但它實施時卻具有群體性。正如劇本可一人寫,但演出并非全由劇作者一人所能為一樣。構成實際教學過程的一系列教法,也就表現(xiàn)為學生一系列的學法。因此,教法實施時,決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行為,而是師生的集體行為。正是通過實施過程,教法也具有了學法的性質。
從成功的教法的效果看,凡是自覺地將教法統(tǒng)一于學法的執(zhí)教者,能使學生一堂課后自我感覺是“學”了東西,而不是教師“教”了東西。劉景昆先生曾對他的學生說過:“不是老師教會的,是你們自己想懂的”。這種教法,正是自覺地還教法以學法的本質的結果。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的主體出發(fā),研究學生的學習動因,既要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而且要研究學生如何學,怎樣學,怎樣才能學得活、學得好,把知識紐帶有機地將教與學聯(lián)系起來,使教法、學法同步協(xié)調發(fā)展,共同促進。
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于漪老師的話我謹記在心。對孩子的教育多鼓勵,多引導,少批評,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孩子,給孩子以自由、寬容,而不是壓力。這樣才能讓孩子去快樂地接受教育,讓孩子帶著興趣和熱情去思考、去學習。
作者簡介:李婧(1984—),女,安徽省阜陽人,蒙城第一中學英語教師。